李琳杰
(安徽省宿州市墜子劇團 安徽 宿州 234000)
年少胸如海 人微品高潔
——我演大型墜子戲《少年閔子騫》中閔子騫之體會
李琳杰
(安徽省宿州市墜子劇團 安徽 宿州 234000)
我從事演藝生涯十五年來,扮演了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幾十個角色,讓我收獲了豐富的藝術實踐。然而,真正讓我體驗最深、收益彌多的當數近期飾演的大型墜子戲《少年閔子騫》中的閔子騫這個角色。
《少年閔子騫》;墜子戲;閔子騫
中國戲曲藝術最根本的任務是塑造人物。演員,作為戲曲角色中角色的扮演者,就是要通過“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這“四功五法”把戲劇人物鮮靈活現地刻畫出來,立在舞臺上,給廣大觀眾以美的享受。我的演藝行當主攻的是旦角,如今領導讓我反串飾演《少年閔子騫》中的生角閔子騫,而且少年閔子騫的年齡與我現在的年齡相差十幾歲,要想演好這個角色,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是挑戰,也是機遇,一個青年演員只有不斷挑戰自己才能拓展戲路,提高藝術素質。我必須一改往日旦角的嬌柔、華潤、女人氣,轉化為閔子騫樸實、善良、吃苦耐勞的男子風,從心理到氣質,由心態到形態來一個“脫胎換骨”的轉變。
一個好的演員,要想把自己真正和角色融為一體,創造出一個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首先要有很強的創作信念,而這種信念的產生,在于對角色的把握上,要做到角色說的話、做的事,甚至角色穿的服飾,用的道具,都要完全習慣,由衷自如。因此我從接到劇本第一天起,反復熟讀劇本,深入分析劇情,研究、揣摩角色的每一句臺詞和每一句唱腔的含義、分量,包括語氣大小,吐字輕重,情感表達等,怎樣說、唱,才算準確?對每一個動作包括一個手勢、一個臺步、一個眼神,怎樣做才算到位?反復練,反復做,力圖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將作品內容和人物內在情感變成為觀眾看得見、聽得著、能理解、能感覺到的藝術形象,從而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中國戲曲藝術是以“美”為核心,適合于表現那些史詩性、傳奇性的故事和人物。孔門弟子中七十二賢人之一的閔子騫是位歷史名人,他的孝悌、德行傳奇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大型墜子戲《少年閔子騫》講述了閔子騫少年時期尊親佑弟、維系家庭和諧、樂于助人的生動故事。可以說閔子騫的美,是美在心靈,他崇德向善,大孝容人,“年少胸如海,人微品高潔。”正如百般虐待他的繼母,最后悔悟時唱道:“好損兒心胸比海寬震撼娘魂愧難言。你尊親佑弟與人為善,把繼母當親娘孝順當先……”正是閔子騫有顆至善至美、律己容人的美好心靈,他才會寧在學堂窗外暗聽暗學,也要堅持上山打柴;他才會在忍饑挨餓的情況下幫助茍二爺打柴,并省下窩窩頭給老人充饑;他才會挨打受苦之后,仍不愿將實情告訴父親,當父親醒悟之后,怒將繼母休出時,閔子騫寧愿“母在一人苦”,不讓“母去三子寒”,苦勸父親收回成命撕毀休書,并追回繼母,維護了家庭和諧,親情圓滿。也就是說這些難能可貴而又感人肺腑的一系列大善行為,才使閔子騫精神升華到完美境界,光輝形象栩栩如生。
戲曲表演體系的標志,是戲曲表演獨特的審美特征。其審美特征包括外部特征和內部特征。外部特征是虛擬性程式化歌舞,內部特征是寫意性的意境化抒情。只有把內部特征和外部特征有機地結合,融為一體,沿著人物心路,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進入角色,隨“心”所欲,在舞臺上任“意”馳騁,盡“情”發揮,才能把閔子騫“隱忍、守德、不屈、向善”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示出來。我在該劇“哭墳”一場,以踉踉蹌蹌的顫步,茫然無助的神情,一下子撲跪在親母墳前,把閔子騫受到繼母李氏無故責難的隱忍委屈,向親母靈魂全部傾訴出來了,秋風瀟瀟,落葉飄飄,天低云暗,曠野人稀,一片凄涼景象,寒韻、哭腔、凄楚委婉,并吸收運用豫劇悲憤高亢的音樂元素,情動衷腸。催人淚下!“手抓黃土把娘喊,你聽聽親生兒子來訴屈冤……”真是“驚天動地震娘魂……著兒受苦娘心也不忍,無奈何,回天無力難還魂……”字字情,聲聲淚,令人揪心,噓嘆不已!把陰陽相隔一對母子、憐愛、不舍、無奈的無限深情,演到極致,從而把劇情推向了高潮。
大型墜子戲《少年閔子騫》是一部以青年為主演的大戲。除我之外還有飾演蓮兒、茍義、閔蒙以及眾學子的演員,他們大部分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年齡的差異給演出帶來巨大困難。但大家迎難而上,主動作為,該減肥的減肥,該變聲的練習發聲,到學校、兒童樂園體驗童趣,學習孩子們思維行為方式,終于克服了障礙,融入了角色當中。如第一場“求學”、第二場“比試”兩場兒童重頭戲,學子們書生朗朗,問答比試,嬉鬧逗樂,充滿童趣,顯得天真、自然、活潑、可愛。基本達到內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完美統一。
通過對“閔子騫”這個人物的演繹,使我進一步體會到,要想塑造好一個角色,必須用“心”去演。以“情”動人,賦角色以血肉,賦人物以靈魂,才能打動觀眾、震撼人心。藝無止境,學海無涯,在今后的藝術道路上,我將不懈追求,銳意進取,塑造出更多、更感人、更具藝術魅力的人物形象。
J812.1
A
1007-0125(2016)12-0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