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淺論明代群體肖像畫的表現方式和技法
張 麗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群體肖像畫是人物畫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中國歷史上較早即有為多人群體描繪相貌、姿態及場景等的人物畫、風俗畫出現。隨著歷史進步與經濟文化水平的發展,群體肖像畫的表現方式逐步趨向于技法寫實化、內容實錄化,成為當時社會風俗、人文底蘊、精神風貌的寫照;這其中,明代的群體肖像畫頗有特色,本文以部分傳世畫卷為例,淺要論述明代群體肖像畫的表現方式和技法。
明代;群體肖像畫;表現;方式;技法
群體肖像畫是人物畫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中國歷史上較早即有為多人群體描繪相貌、儀態及場景等的人物畫、風俗畫出現。魏晉時期的名士群體“竹林七賢”以其各自獨特的才學和為人處世姿態頗受后人敬仰,故以這七人為主題的畫像磚、瓷器裝飾圖案、群體肖像畫等藝術形式,被歷代文人畫家所創作。隨著歷史文明的進步和經濟文化水平的發展,職業畫師逐步從文人藝術家群體中分離了出來,包括群體肖像畫在內的人物畫、風俗畫也開始逐步趨向于表現技法寫實化、表達內容實錄化,成為當時社會風俗、人文底蘊、精神風貌的寫照。這其中,明代群體肖像畫以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文化氛圍,成為中國古代人物畫中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的雙重載體,本文即以部分傳世畫卷為例來淺要論述明代群體肖像畫的表現方式和技法。
《五同會圖》卷和《十同年圖》卷是明代傳世群體肖像畫中的佳作,《五同會圖》卷描繪的是明代中葉、弘治末年,五位蘇州籍官員在北京的一次雅集,這五人“同時、同鄉、同朝、同志、同道”,他們的聚會頗具紀念意義;而同為弘治年間所繪的《十同年圖》卷中之十名官員,則巧為同一年考中進士,因“年誼”(同一年科舉中榜)而成朝中一派并時有聚會,這也是當時官場中的時尚。與歷史上的其他群體肖像畫不同,這兩畫卷所展現的聚會雅集是經精心準備的,官員們歡飲暢聊時有職業畫師在現場寫生,因此圖中每人的相貌服飾均為真實寫照,圖畫中襯托人物的背景則以庭院、梧桐、松樹、芭蕉、修竹等示之,幾案、坐榻、書籍、酒具、棋盤穿插其間,并有仆童數人環伺。主要人物之外的景物和次要人物表現得簡練有序、從而凸顯冠服整齊的當朝官員形象,是這兩幅群體肖像畫的創作本意。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秩序下,畫面中的仆童除服飾較為簡陋寒磣外、與官員的人物比例亦不符實際,畫師為了凸顯主要人物(尊者)形象而刻意弱化了其他人物,這既是藝術表現手法,也是當時中國社會等級森嚴、缺乏對底層民眾和普通勞動者施以關懷的現實之體現。不過在上述兩幅群體肖像畫中還能發現的一個重要信息是,在等級森嚴的官僚體系下,低級官員(著藍、綠袍服)竟可與高級官員(著紅袍)平起平坐,可見同鄉同年、同志同道的情誼,在朝堂之外的確超越了官場規則、不同政見之藩籬,也算是《五同會圖》卷和《十同年圖》卷這兩件明代傳世群體肖像畫佳作中少有的一點人性化光輝。大體看來,明代群體肖像畫的表現方式是主旨明確、主次分明,是對當時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的展示。
作為社會地位相對較為低下的職業畫師而非文人、官僚藝術家的畫作,《五同會圖》卷和《十同年圖》卷這兩件群體肖像畫中凸顯官員、弱化仆從和隨員的表現方法,或為等級心態之使然,而官員們不分尊卑地交往則又體現出同鄉同道者之間的情誼。兩幅畫卷中的官服式樣、補子形制等,與其他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明弘治年間的樣式大體一致,故畫卷既是寫實、也是實錄,是當時社會風尚、官場文化的記錄。總的說來,這兩幅傳世畫卷因尺幅不大,畫師繪制時少有長線條表現,表現技法重在主要人物的相貌、神態描繪,細筆精描再稍作渲染,以簡略傳神為要務,加之服飾場景貼近現實、詳略得當,令整個畫作主旨鮮明;如此寫實化、實錄化的畫作,具有藝術和文獻的雙重價值。至于畫卷的空間形態和構圖中無西方式的透視視角,則實為彼時西方科學藝術尚未大量傳播到中國之緣故,而畫師心中有物卻不拘于物、在心目中將庭院空間打散重構并呈現于長卷的表現技法,則是歷代中國藝術家所一脈相承的表現技法。
群體肖像畫作為中國人物畫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進步由最初的隔代化、概而論之的創作想象而逐步趨向于技法寫實化、內容實錄化,但仍從表現方式上體現著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宗法社會體系。群體肖像畫是當時社會風俗、人文底蘊、精神風貌的寫照,具有藝術和文獻雙重價值,本文以《五同會圖》卷和《十同年圖》卷這兩件傳世畫作為例,淺要論述了明代群體肖像畫的表現方式和技法,尚有掛一漏萬處,容筆者在今后的藝術教學和創作中進一步發掘和整理。
[1]李志平.中國書法藝術[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8).
[2]張麗.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J].戲劇之家,2016(10下).
J212.1
A
1007-0125(2016)12-0181-01
張 麗(1980-),女,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任教于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講師,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