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明
(湖北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困境與突圍
——關于現代中國畫的回顧與思考
魏建明
(湖北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在東西方兩大文化背景下,本文從傳統藝術精神的擺位認識、中西繪畫本體元素的聯系與建構、新的語言譜系的審美系統,以及材料技法的文化內涵與物理局限等方面,去思考中國畫目前的困境與問題所在,并期望出現與時代同步的嶄新的中國畫面貌。
中國畫;傳統;文化;藝術精神
中國畫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直都面臨著兩種困境,一是時間上古與今的承變;二是空間上求中與外的容納。而困境本身是由社會環境的波動造成的。1918年新文化運動之時,以蔡元培和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刊發檄文、指點時政并掀起20世紀初中國畫革新的浪潮,其基本判斷為:第一,宋元文人畫伴隨中國文化社會的整體弱化而衰落,采用西方寫實造型的方法來改造中國畫已勢在必行。第二,中西藝術可以并存或調和,因為在藝術中西方的科學與東方的人文本無優劣之分。然而,1948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藝術為人民服務”要求中國畫必然喪失一部分形而上的精神價值,其解構傳統,深入生活,傳遞思想,這些需要引發了有關中國畫改造的新思考,如,傳統中國畫的審美體系與筆墨表現怎樣進行解構從而來描繪新的入畫體裁;山水、花鳥、人物在現實主義敘述中怎樣保持中國畫特有的語言體系與人文性傳統。到了20世紀80年代之后,經過理論的完善與實踐的磨礪,中國畫開始進行全面的反思并重新建構,當時,出現了幾支探索方向,有藝術自身本體的形式主義實驗;有著眼于筆墨形式規范與深度的理解;有后現代“身份問題”的追問。也就是說,在國際環境下,一批激進藝術家視水墨為一種含有特殊文化身份的觀念形態,通過在一定問題框架中構造語境的辦法,實現對其社會和身份差異的批判,從而給中國畫的“身份問題”帶來世界性的注解。
面對西方文化的介入,我們只有面對,從而被迫在兩種大文化背景下進行身份擺位。那么,我們怎么看待傳統?就現代中國畫現狀的問題而言,我們可以從傳統的擺位認識、中西繪畫本體元素的聯系與建構、新的語言譜系的審美系統以及材料技法的文化內涵與物理局限等這些方面,去進一步深入思考問題出現的關鍵因素。
首先,中國畫是一個龐大而深厚的文化領域,單就筆墨語匯與圖像形式而言,筆墨是建立在具有書法認識修養和書寫能力的雙重建制下的內在之美,而傳統中國畫的圖像形態實際上是一種善和中正的自我平衡與人格完善的應和,它體現著佛道哲學觀念與美學滲透的視覺氣脈,脫離開這些來對待傳統,其圖式呈現的探索與創新也將失去中國畫的傳統精神內涵與內在感染力。其次,從繪畫本體元素著手,它將是一種學科聯制的整體,繪畫元素的深入探解,涉及到理論與實踐、感性與理性、心理學(格式塔)與美學等方面,而具體到一幅畫面能讓其有機而生動,同時又能夠統一在一種文化審美機制內,立碑作傳,那將是一種視覺文化上的貢獻與超越。另外,在傳統繪畫語言譜系的審美系統中,一方面它保持著基本的形式語言與圖式體系;另一方面它又有著主體的審美趣味、人文境界、與視覺氣脈,其成熟與規范是在長久時間內的消長中積累呈現的,然而,一旦我們試圖從傳統主體語言譜系的審美中剝離出來,就極其需要一批為之實踐的繪畫先行者與理論建構者去探索、發展與完善,從而逐漸形成。
至于中國畫材料媒介,就其本質而言,它在主客觀之中有著接近精神的、抽象的、或觸發靈性的特質,這種特質以中國藝術精神為根本,而又以物質化的形式從藝術中呈現出來,中國藝術精神是不斷豐富與拓新的,材料在此背景下的物性特質也以理論上的無限可能性體現出來。
在當前廣泛而多元的藝術環境下,中國畫步入嬗變而迷失的時期,藝術家有著希冀的空間,卻荷載著超重的文化追問,優秀傳統流承的空缺,匯貫中西自成一體的深入,回歸自然而面對社會的觀照,如此這些,中國畫在與時代同步并悄然發生著變化,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藝術家自身因世界喧囂而相應的浮躁;眾多主體畫家缺乏文化脈系,而客體藝術環境日趨浮淺與功利;藝術批評機制的主觀強勢與藝術品在某種勢壓下的扭曲;藝術教育與市場的滯后;中國畫對于西方藝術的自卑與趨炎。
目前,中國畫走向世界當然是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背景,而當我們的藝術家真正帶著一種自信將其藝術推向世界時,不經意中卻發現這些藝術流貫著西方文藝精神的血脈,這不能不使我們反思中國藝術在近當代的本土文化建構的缺失。當然,中國畫的未來,尚若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其融合性、邊際性、折中性、文化性與藝術性等方面的探索必需是深入而徹底的,這需要一批心智強大的藝術家,由他們帶領著中國畫進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無疑,這是我們所共同期待的。
[1](英)貢布里希.藝術與人文科學[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
[2](美)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M].傅堅,呂樂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
魏建明,湖北工業大學教師,研究方向: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
J222
A
1007-0125(2016)12-01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