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太原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外語教學與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
張文娟
(太原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即使雙方的發音都非常準確,對于語法和詞匯的運用以及語言水平也都很好,但在實際交流過程中仍然時常會出現障礙。原因在于雙方對于各自社會文化傳統缺少了解,因此造成了他們在語言表達上出現了語用失誤的現象。本文對外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語用能力進行了探討和分析,以期為外語教學提供一種有建設性的參考。
外語教學;跨文化語用能力;培養方法
文化的定義十分廣泛,許多語言學家都給出了自己的定義。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Taylor)認為,文化從其廣泛的民族志意義上來看,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由此定義可以看出,文化幾乎無所不包,它意味著某個特定社會或社群的一切活動,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一切外在和內在的活動。
語言是由語音、詞匯和語法構成的一定的系統,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思想的方式,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事實上,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語言首先是人類表達思想的手段,在語言符號化以前,它也是人類藉以進行思維并形成思想的工具,因為人類思維的過程或結果均體現在詞匯和其他語言結構當中。
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它是一門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必須掌握的內容,可以從詞匯、語用、交際習俗和非言語交際手段等不同方面進行。
大學的英語教育并不能像高中英語教育那樣,重點強調語法、句子、詞匯這些基本的語言點,因為大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高平臺,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提高綜合素質,除了語言本身之外,文化在語言中的作用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強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的培養,使用交際法教學,注重語言在實際運用中的交際功能;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的空間、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具體交際需求,自覺運用妥帖、恰當的語言形式實現跨文化交際功能的能力。因而,使學生能自如地運用所學到的語言,并能夠把所獲得的語言能力應用到新的語言環境,成為自覺的語言使用者。
著名跨文化學家Ruben認為實現有效交際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理應包括7個因素,即向對方表示尊敬和對其持積極態度的能力;采取描述性、非評價性和非判斷性態度;最大限度了解對方個性的能力;移情能力;應付不同情境的靈活機動能力;輪流交談的相互交往能力;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從容不迫對其作出反應的能力。以上7個因素對有效跨文化交際行為進行了描述和界定,涉及到跨文化交際的方方面面,這也給大學英語在這方面的教學提供了啟示。
(一)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有助于英語學習者的表達和交際能力。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氛圍,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授應當是包羅萬象的,當然也必須是系統的,有目的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向他們傳授英語國家的民族價值觀、時間觀、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問候、致歉、道謝、委婉語等這些文化差異較大的部分。
(二)了解文化背景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象征也各異。交際雙方對對方語族的文化象征不了解而發生碰撞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在中國,龍象征著強大、向上。而在西方人眼里,龍象征著邪惡。跨文化交際的雙方只有正確地了解隱含在語言系統中反映對方民族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社會習俗、言語行為、交際形式等因素,才能在交際中產生共鳴,消除和逾越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就算雙方的發音都非常準確,對于語法和詞匯的運用以及語言水平都很好,但在實際的交流過程中仍然時常會出現障礙。原因就在于雙方對于各自社會文化的傳統并沒有充分的了解,因此造成了他們在語言表達上出現了語用失誤的現象。例如,當他人表示對于自己的謝意時,中國人通常會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如果把這句話直譯為英語 “This is what I should do”,西方人聽了之后會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因為在西方人的文化語境中,“This is what I should do”的意思表示答謝者是出于無奈或者迫不得已才去幫忙,并不是出自于真心實意。就算是在使用“You are welcome.”表示不用謝時,也不代表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合適的。語言學家將這種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障礙稱為語用失誤。
語言學家托馬斯曾指出,人們從語言的表層結構就可以看出語法有沒有錯誤,并且往往將這些錯誤歸結為說話者語言知識的貧乏。這都會導致交際中的阻礙,甚至是產生交際的沖突。人們已經意識到了語言乃是一種交流的工具與手段,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正確的使用語言來進行跨文化的交際。因此,外語教學中就不能只是傳授學生一些外語語言的知識,更要使學生掌握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恰當的使用語言來交流的能力。
怎樣才能在外語教學過程中開展跨文化的語用教育?外語教學家斯特恩曾提出了一些觀點,即要多學習歷史文化進而對現代文化進行更好的了解;應該用目的語來講授目的國的各種文化;可以將語言教學的內容與旅游、音樂、閱讀、電視所反映的文化現實結合起來進行;要注重語言中各種文化因素之間的差異對比。對于我們來講,文化學習不只是要對這些文化和語言中的差異進行了解,更要學會如何對這些差異進行區別,只有如此,我們才可以掌握好目的語以及目的語中所包涵的各種文化的附加意義。
我國的外語教學由于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常是注重傳授給學生語言知識,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都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對于語法知識的掌握也很好,但在各種場合中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卻并不好。目前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將詞匯以及語法的學習作為外語教學的全部內容。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發出信息的能力比較差,即使是獲取信息的能力也較差,而且綜合交際的能力比較低。
第二,教學方法比較陳舊。由于受我們傳統漢字學習的影響,教師在教授中往往也是一板一眼的方式,導致學生過多的注重對于詞匯和句子的理解,而忽略了整個篇章,同時也多是注重對信息的接受,而忽視信息的發出。
第三,學生雖然具有較好的語言能力,然而對于跨文化的理解能力較差,缺乏社會交際的各種能力。我們說,語言失誤的現象通常可以得到對方的諒解,然而語用失誤以及對文化的誤解通常會造成交際摩擦的產生,甚至致使交際的沖突和失敗。
要使學生掌握良好的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使他們處于目的語文化的氛圍中,然而在現實中,學生可以到目的語國家進行學習和生活的機會并不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不同背景下語言運用的情況,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實際應用的能力。
(一)注重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盡管在外語教學中,語法和詞匯也很重要,但我們不能把這些看做是教學的全部內容,因為任何一種語言和其文化都是緊密相連的,如果我們不了解外語文化的背景不了解的話,那就無法正確使用外語,進而也會使語用能力受到影響。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中不但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的外語知識,更要注重多傳授給學生有關的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克服母語所帶來的干擾,進而形成良好的用英語來思維的習慣,從而使英語學“活”,最終實現英語教學的目標。此外多給學生講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識,也會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二)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東西方社會由于自身的文化基礎不同,所以在思維和信仰以及習俗東等方面都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教師可以讓學生多了解一些西方國家的各種民風民俗,并讓他們和本民族進行對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自覺的把這些差異融入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從而激發起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敏感性。
(三)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及手段,來創設出不同的語境。學習語言是為了運用語言,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多想辦法來給學生創設出各種適合模擬交際的語境,進而促使學生的情境交際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例如,教師可以多利用課堂或者課外時間來開展各種表演、歌唱、競賽、詩歌朗誦、學習成語等活動,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使他們在一種愉快輕松的氛圍中掌握各種知識技能,從而提高自身的語用能力。
(四)正確安排課堂教學,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教師要對教學過程中的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比如,在學習如何用英語來稱贊他人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五分鐘用中文引出這個話題,引導學生使用英語來表達同樣的內容。如果學生表達的過程中出現了語用失誤的現象,教師要及時予以糾正并指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用使用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留出練習的時間,要通過實例來讓學生學會如何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正確的使用英語來稱贊他人,同時還可以將中西方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對比,以便讓學生加深對于這個話題的理解。臨下課的5-10分鐘,教師可以對學生運用語言的情況進行點評,讓他們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外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標,和其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流暢的交流,從而使學生的外語實際運用能力得到提高。教師要積極的探索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并將其融入滲透到外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語用的能力。
[1]王艷萍.如何在外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J].前沿,2013(8).
[2]葉洪.跨文化外語教學中的“內文化交際”研究與實踐[J].外國語文,2012(3).
[3]朱愛芳.論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2013(2).
G424.1
A
1007-0125(2016)12-0207-02
張文娟(1978-),女,山西交城人,太原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