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亞麗,陳偉濟
(廣東科技學院 廣東 東莞 523083)
翻轉課堂中的英語課堂活動設計
強亞麗,陳偉濟
(廣東科技學院 廣東 東莞 523083)
本文分析了翻轉課堂,從二次備課、課堂活動的趣味性、課堂活動的組織形式等三個方面探討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英語課堂活動設計。
翻轉課堂;英語教學;課堂活動設計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在線教學與傳統面對面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混合學習教學模式,即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教與學的活動“顛倒”過來,也叫“顛倒教室”。翻轉課堂最初是由美國的學者和教師經過理論和實踐探究而提出,我國對翻轉課堂在教學中的研究也在不斷擴大。翻轉課堂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開展面對面的課堂學習,故研究翻轉課堂中的課堂活動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翻轉課堂模式的基本教學流程是:課前學生自主觀看學習教學視頻或其他教學材料,通過學習資源共享和交流平臺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再進行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完成知識輸入,課內學生參加課堂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知識的內化,達到語言知識的輸出目標;最后再進行個性化評測。翻轉課堂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開展面對面的課堂學習,本文具體從二次備課、課堂活動的趣味性、課堂活動的組織形式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二次備課
課堂活動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問題解決,達到知識內化。課堂活動的設計既要實現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又要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教師需要掌握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二次備課”?!岸蝹湔n”目的是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發現學生學習的難點、疑點、可拓展的地方,設計課堂活動,提升教學針對性,促進學生學習個性化。教師不僅要掌握學生自主學習課前教學視頻的情況,還要檢測總結出學生課前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然后根據這兩種具體情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第二次備課,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
(二)課堂活動的趣味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有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才能完成知識的內化和建構,能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是實現翻轉課堂的關鍵。但部分學生不愿意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期中一些學生因缺乏學習熱情,未完成課前自主學習;而另一些學生則是因為課堂活動趣味性不強,學生沒有興趣參與課堂。對于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同學,教師需要創建個性化協作式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引導并鼓勵學生進行課前自主學習。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來設計課堂活動,以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去吸引學生。實現課堂學習活動趣味性最重要的是采用學生平時喜聞樂見的活動,教師應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興趣點來設計課堂活動內容。
(三)課堂活動的組織形式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概括起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實踐活動為導向的探究課堂,另一類是以疑問探討為導向的討論課堂,只有真正區分了教學內容是實踐性問題還是理論性問題,才能設計好課堂組織形式。英語翻轉課堂屬于以實踐性活動為導向的探究課堂,英語課程的翻轉課堂,應把傳統的語言知識學習目標放在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上,教師課堂的任務應由原來的語言知識傳授轉移到語言的應用上。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生基本都已具有英語語言知識的基本框架,不需要系統講解。根據翻轉課堂的基本要素和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課堂應是學生語言知識實踐的場所。
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設計應根據學生網上自主學習中的問題和單元內容,開展以項目為引導的探究式課堂或者以任務為載體的討論式課堂。教師應根據學生在線學習情況,針對學生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和重難點進行適當強化梳理,或者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以比賽、報告或辯論等形式展示針對探究式任務所形成的學習成果;或者通過個性化測評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監管學生的學習狀態;或者組織學生開展相關問題的討論。大學英語翻轉課堂中課堂活動設計可以參照以下步驟:首先對課前自主學習的教學視頻通過對學生的不同提問進行簡單回顧;然后學生完成教師在學習課堂中布置的學習任務,在學習任務完成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引導學生完成語言知識的內化;最后可以運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主題演講、研究報告、游戲、辯論、比賽、合作探究等形式,促進學生語言知識的內化和構建,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教師課堂上應多與學生交流探討,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交流和表達的機會。教師除了設計好課堂學習活動,還要具有對課堂教學的動態把握,對課堂教學過程和師生互動過程的動態把握,進行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和啟發點撥。
[1] 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 陳玉琨,田愛麗.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 薩爾曼·可汗. 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M].劉婧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 李京南.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的實踐與反思 [J].中國外語,2015.
G642
A
1007-0125(2016)12-0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