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麗
(大興安嶺地區藝術館 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00)
淺析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發展
單 麗
(大興安嶺地區藝術館 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00)
群眾文化屬于人民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以及實現自我完善的關鍵性手段,而且其在社會終身教育過程中的審美領域具有相對較強的塑人功能。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腐朽文化也逐漸趁虛而入,這些負能量的存在將會對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帶來嚴重威脅。因此,新形勢下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準確把握好現代化社會的發展脈搏,推動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群眾文化建設,將會對全民素質提升以及社會大繁榮產生重要意義。本文就新形勢下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展開詳細論述。
群眾文化;新形勢;文化發展
群眾文化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以及他們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是為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豐富以及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而服務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群眾文化建設逐漸成為了當代中國文化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可以更好地宣傳黨和國家白社各線、方針、政策,加強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廣大群眾,使公共文化資源的效用最大化,從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自十七大以來,我國一直在朝著社會主義和諧體制方向發展,以“以人為本”的思想為執政理念,貫徹“走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的執政方針。這也對社會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需要與群眾文化活動相融合,借此來提高群眾的人文文化水平。其次,群眾的文化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人文文化水平,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就是提高基層群眾文化的重要途徑。再次,文化活動不僅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
很多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并未能吸引多少群眾參與其中,只是為了應付檢查活著最后成為組織者自娛自樂,根本實現不了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的意義,而且嚴重浪費活動經費。調查發現,群眾反映活動與期望中的活動相去甚遠,由此可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人員對文化建設實質的誤讀。群眾文化建設投資力度不足,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不能滿足群眾需求,群眾文化基礎設施是群眾開展文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群眾文化建設只會是空談。目前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地域性較強,而居在同一地區的群眾文化層次各不相同,個人修養良莠不齊,文化愛好大有差異,因此在文化文化建設中必須考慮到居民的不同需求。針對老人和兒童的文化活動仍然不夠重視,有待提高。
(一)增強我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個地區或是城市的形象,往往是通過文化設施來體現的,所以相關文化部門,必須增強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地區項目和資金規劃安排妥當,提高群眾文化建設資金的投入,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動設施,為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提供設施基礎。但是,對于一些較為偏僻的城鄉,受到自然環境及經濟條件的制約,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加強資金投入,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二)營造良好的文化建設環境文化建設的環境好壞,是文化建設成果高低的決定因素。為了不斷促進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建設文化活動開展的場地。在開展各種活動的過程中,要加強群眾的文化知識的宣傳,以群眾活動這個有效的載體,提高群眾文化知識能力。各個地區要定期加強各種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這有助于在群眾生活的周圍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得群眾在生活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最終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提升文化素養水平。
(三)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傳統的群眾文化必須做出改變,力求在普遍中求特殊,在共性中表現個性,將工作做到小型化、多樣化、具體化和實用化,以滿足不同群眾的不同文化需要。首先,抓牢節日文化。在我國,傳統的節日一直深受人們重視。鑒于此,如果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能夠緊緊抓住節日文化,開展一系列的相關文化活動,一定可以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徹底改變以往低俗、單一的文化想象。其次,抓好常年文化。各級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門在工作中應建立長效運行機制,保證持續開展各種大型活動,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日常文化需求。再次,抓好本地特色文化。鑒于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要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創立文化品牌,這樣才能為當地人民群眾提供真正的幫助。
新型社區群眾文化建設是社區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對維護社區的穩定,促進社區和諧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作用。新型社區群眾文化建設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只要我們提高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認識,理清社區文化建設的思路,不斷思考和探索社區文化建設的新途徑,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文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們一定能夠使社區文化繁榮發展。
[1]俞彬.對群眾文化的一點思考[J].文學教育,2010(10).
[2]劉野萍.淺談群眾文化的未來發展[J].戲劇之家,2010(3).
[3]楊智偉.群眾文化建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J].神州,2012(23):40.
G249.2
A
1007-0125(2016)12-02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