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金漢食府,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墨子思想與當代食文化的融合
◎ 王金漢
(河南省平頂山市金漢食府,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墨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科學家和軍事家,以其為代表的墨家思想在當今社會依然產生很大的影響。本文通過梳理墨子思想,從飲食文化角度理解和分析墨子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節儉”“非攻”“強本”等思想內涵,以尋求墨子思想與當代飲食文化的結合,并依照墨子思想分別從思想、行為、具體操作和文化使命方面對餐飲企業提出實用措施,以實現餐飲企業的良好、有序、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研究墨子思想與餐飲文化的融合,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餐飲企業的發展都有積極意義。
食文化;墨子思想;餐飲企業;融合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和積累,中國食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條件下,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人們對食、穿、住、用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食”的方面,綜合美味、營養、藝術與一體的中國食文化也達到空前的繁榮。在這其中,也夾雜著一些濫食虐吃動物等有違食文化倫理的情況,存在著吃喝宴請腐敗成風等不和諧因素,食安全更是引起全社會重視的一個難題。從馬克思辯證角度來看,這些食文化的異化是當代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關系的破壞反映,也是當代社會食文化的倫理缺失的表現。因此,如何認識并引導當代中國食文化健康發展,調整當前的異化狀態,對當代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餐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通過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發現中國古代學者在食文化方面早有積累,在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學思想中可見一斑。
墨子,名翟,魯陽(今平頂山魯山縣)人,自稱為“賤人”(《墨子·貴義》),被尊為平民圣人、科學圣人。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軍事家和自然科學家,以其為代表的墨家思想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蘊含豐富的人類智慧。墨子和以他為代表的墨家學派與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分庭抗禮,在中國古代學派林立的歷史中占據著顯赫的地位,被韓非子推崇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1]墨子文化是平頂山市和魯山縣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庫中的瑰寶,其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古今相承,具有世界級文化品質。
針對當時“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的不和諧情況,墨子發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的聲音,并提出“強本節用”,經濟上重視發展物質生產,提出“強力生產觀”:“強從事,不強從事則財用不足”(《墨子·非命上》);在消費上厲行節約,他要求上層統治階級要“節于身,誨于民”“為宮室不可不節”“為衣服不可不節”“為食飲不可不節”“為舟車不可不節”等,從而興天下之利,實現義利合一。墨子的生產和消費思想,不僅體現當時的生產觀念,也提出新的消費主張,更富有管理和治國思想[2]。
在墨子的倫理思想中,節儉思想是重要一環。墨子自己生活儉樸,他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墨子·魯問》),并躬身踐行,對學生也要求吃“藜藿之羹”,穿“短褐之衣”。針對當時“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社會問題,墨子提出社會互助、積極生產和限制消費的舉措,反對物質生活的過高享受,能吃飽穿暖即可。墨子把節儉作為治國安邦的一項根本措施。其中,節儉衣服、節儉飲食、節儉宮室、節儉舟車、節儉男女和節儉表率是墨子節儉思想的重要內容,民用和民利是墨子節儉思想的原則。
墨子提出“尊天”“崇地”,就是要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其核心思想“兼相愛,交相利”,即要求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墨家主張節用、節葬、非攻,認為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口資源,而不要過度剝奪自然資源[3]。以當前的觀點來看,墨子提出的“節用”的環境思想,在我國古代具有里程碑意義。
政治方面,墨子提出民生與政治密切關聯,國家要想強大,就需要在政治上尚賢使能,經濟上改善民生。國家“貧且亂”的根本原因在于統治者不能尚賢使能。
在文化民生方面,墨子崇尚實利。在當時農耕為主的時代中,墨子認為統治者為享樂豢養樂人和制造樂器,耗費大量的社會財富,并且使“樂人”沒有辦法各任其事,造成勞動力的浪費,所以主張“非樂”。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墨子從一般民眾的利益出發,主張先質后文,也就是要把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需求滿足后再進行音樂等文化活動,充分體現出墨子為人民利益著想的大公精神。
為謀天下人之利,墨子提出各種思想方略,在經濟生活上,主張強本節用;政治治國上,提倡尚賢使能;文化民生上,強調先質后文。由于“廢除百家,獨尊儒術”,秦漢以后,墨家思想逐漸被儒家思想取代,許多對后世有益的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借鑒和使用。如今梳理墨子的部分思想,發掘其時代價值,結合當代飲食文化,考察和研究墨子思想與當代飲食文化的內在融合性,對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今實踐結合方面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從食文化方面看,在社會大動蕩和大變革的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學派和新的思想紛紛出現,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高峰,各學派也提出自己的食理論。道家學派中,老子提倡“節寢處,適飲食”的治身養性原則,以清虛自守,倡導永遠保持極低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儒家的飲食理論注重禮儀禮教,講究飲食的藝術和衛生。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飲食非常講究,要求飯菜越精細越好。墨家從節儉方面出發,批評儒家“貪于飲食”,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墨家這種適度消費的思想與當前建設節約型社會和樹立新消費觀不謀而合。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墨學思想與當代飲食文化的融合。
(1)“兼相愛、交相利”思想在當代飲食文化中的體現。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體現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兼·愛中》),意思是說人與人以愛互相平等對待,愛人利人,功利于人可以反饋于自身,彼此有利。墨子希望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也要“兼相愛,交相利”,這與國家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完全一致。
從根本上講,餐飲企業與消費者的利益是一致的,餐飲企業通過提供餐飲服務,享受由之帶來的回報,消費者消費并享受餐飲企業提供的餐飲服務。從長遠來看,只有消費者滿意餐飲企業提供的服務,餐飲企業才有會更多的產出回報。但在短期內,餐飲企業與消費者的利益會出現矛盾,如何實現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平衡是每個餐飲企業都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因此,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為餐飲行業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企業要從加強行業監管和企業自律兩個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相愛”和“相利”的思想運營企業。
墨子“尊天、崇地”,他認為“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墨子認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要遵循自然規律,“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從人類的長遠發展來看,愛護環境,才能得到自然的回報;破壞環境,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4]。對于餐飲企業來說,在提供餐飲服務的過程中,同樣要“尊天、崇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應提倡墨子的義利統一觀,尊重個人正當利益的獲取,鼓勵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實現個人利益,還要兼顧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利益。在經濟活動中將個人利益同國家、集體利益結合起來,不謀非義之財,不求非義之富。
(2)“節儉”“非攻”思想在當代食文化中的融合。節用論是墨子消費倫理思想的核心。針對當時統治者過度耗費社會物質財富造就的奢華的生活方式,墨子從尊重勞動人民的生產成果,維護百姓的經濟利益出發,提出節用理論,節用的總原則是“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墨子·節用》)[5]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墨家的思想和當代環境保護的思想一致,人類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不要過度掠奪自然資源。因此,墨家主張節用、節葬、非攻。
墨子認為,節約是“尊天”“崇地”和“利人”的,也是維護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必然要求。他從夏商周的更替中得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的結論。墨子還強調“非攻”,譴責戰爭給人類社會和自然帶來的破壞。
在飲食方面,墨子認為能供給身體足夠營養即可——“足以允虛續氣,強股膚,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墨子·節用》)。圣人在飲食上,自奉省儉,節約財物,所以民富國治。墨子嚴厲批評統治者飲食上的窮奢極欲,與最初飲食的原則只求補氣益虛、強身飽腹到后來當政者的完全背離,“厚斂于百姓,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則凍冰,夏則飾。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國君吃飯時追求奇珍美味,面前要擺放許多餐具,眼看不過來,手顧不過來,口嘗不過來,最后這些美味佳肴腐化浪費掉了。國君“上行”,大臣們“下效”,造成國中“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國家怎能不亂。因此,墨子提出“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飲食不可不節”。
墨子提出的節用、非攻,反對奢侈浪費和攻殺破壞,在當時可謂是獨樹一幟。在當今社會,餐飲消費市場越來越大,消費檔次和規格也不斷攀升,有“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致遠國珍怪異”之勢。無論是餐飲消費,還是餐飲生產,都需要回到墨子提出和強調的“節用”“非攻”這一最初的飲食秩序中[6],墨子要求生產時要節約資源,不要過多耗費自然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這一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致,也是使餐飲行業能夠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
(3)“強本”思想在當代食文化中的融匯。墨子強調生產勞動的重要性,勸誡人們加緊生產,“今人與此異者也,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強聽治,即刑政亂;賤人不強從事,即財用不足”(《墨子·非命》),也就是說,人要勞動,才能有生存和發展[7]。“倍本棄事而安怠傲,貪于飲食,惰于作務,陷于饑寒,危于凍餒。”[8]并進一步強調“其力時急而自養儉”“其生財密,其用之節”,明確指出積極生產與厲行節約的相輔相成。墨子認為,人只有勤勞才能致富,只有人人從事生產勞動,物質資料才會充足,如果社會各階層都能夠去奢崇儉、增加生產,社會才能安定,百姓才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穩固發展。并獨到地提出“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七患》)。墨子的強本思想強調生產勞動的重要性,對餐飲行業從業人員來說,要“強從事”,積極鉆研,刻苦學習,不怕推動當代飲食文化向前發展。
(4)墨家對飲食禮儀的關注。中國食文化不但對食物有很高的要求,還要求情調優雅,氛圍藝術化,器具優美。夏商周時期,禮制的確立將飲食禮儀納入其規范范圍之內。《禮記·禮運》中記載,“禮之初,始諸飲食”,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都體現著“禮”。透過飲食習俗,可以發現里面包含著禮儀和社會等級的內容。《墨子》中記載了夏啟慶祝勝利時的場面:“啟乃淫溢康樂,野于飲食,將將銘莧磬以力。湛濁于酒,渝食于野,萬舞翼翼,章聞于大,天用弗式”。這段記載顯示飲食禮儀已在統治者中進行,而后又在社會各階層中顯現,飲食禮儀化也開始出現[9],并貫穿在后來的飲食活動中,也形成了中國飲食文明的開端。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即美食要配美器,求美上加美的效果。中國飲食器具之美,美在質,美在形,美在裝飾、美在與饌品的和諧。美器之美還不僅限于器物本身的質、形、飾,還表現在它的組合之美,與菜肴的匹配之美。當代飲食文化中更強調飲食中的“禮”與美器,在制作美食時,更強調情調優雅,氛圍藝術化,器具優美,使食物與藝術完美結合,飲食成為一種享受而非功用。
(1)思想上端正認識。餐飲企業與消費者的利益是一致。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精髓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經過漫長的演變至今,人類開始將這一競爭理念逐步扭曲化,非法競爭、惡性競爭充斥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現今的餐飲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不正當競爭突出,削弱了餐飲業的營利。部分餐飲企業為逐小利,不能正確處理、協調餐飲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為獲取競爭優勢而進行惡性競爭。“青島38元大蝦事件”“三亞天價扇貝”暴露出餐飲業的種種問題,菜品質量不過關、格式合同違法、菜品價格、原料與實際不符合價格表述上有貓膩等更是常見的不正當競爭方式。似乎餐飲企業通過不正當的競爭能夠增加利潤,或許短期內可獲得較多的利潤,但長期利潤一定無法通過不正當的途徑獲得。一般而言,企業與消費者是相互依存的,消費者是企業的財富來源[10],企業為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對于餐飲企業也是一樣。消費者的利益與餐飲企業的利益是一致而非矛盾的。從顧客利益出發,為消費者利益著想才能有效實現企業的利潤。許多餐飲企業就像短跑運動員在跑馬拉松,幾乎都是后勁不足,不用心、不誠信、不為顧客利益著想,最終成為餐飲世界中的一個“泡沫”。
(2)行為上真實踐行。建立節約型與和諧型餐飲企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在小吃街、飯店、食堂、酒店等場所,一些不經意的浪費每天都發生,餐飲業仍是食物浪費重災區。餐桌上的嚴重浪費,與構建節約型社會的精神相違背,這就需要人們在餐飲消費上轉換消費觀念,改變消費行為。針對食品浪費的現象,我國提出建立和推行科學文明的餐飲消費模式,餐飲企業要積極引導消費者節約用餐,減少食物浪費。中國烹飪協會也發布《餐飲行業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公約》,向全國餐飲企業倡導弘揚中華民族厲行節約傳統美德,彰顯企業社會責任[11]。在告別物資匱乏、生活走向富裕的現代社會,人們仍需抵制過度消費,節約資源,提倡節能減排、低碳生活,傳承我們的精神遺產。
對于餐飲企業來說,除提倡文明餐飲,鼓勵適量點菜和餐后打包外,還需要有更實際的行動推動建立節約型與和諧型餐飲企業。如推出半份菜、免費打包、贈送紀念品等方式鼓勵消費者浪費。客人用完餐后,提醒客人把所剩食品能打包帶回,杜絕浪費。在餐飲企業為消費者創造一個珍惜糧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好環境,真正踐行“光盤行動”,引導消費者按需點菜,全面配合我國政府提出的“要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節儉、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理念”。餐飲企業內部管理方面,通過資源規劃安排,在采購、初加工、切配、烹制等環節中,減少原料浪費;使用節能設備以減少水電氣的耗費,減少或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通過循環利用減少餐廚垃圾;在員工中進行勤儉節約意識教育,并開展科學配餐等服務技能培訓,做到全員節約,降低企業的整體運營成本。
(3)操作上切實行動。創造一個努力上進、刻苦鉆研的學習環境。餐飲企業的效益提升依賴于員工的辛勤勞動和推陳出新的創造。餐飲企業若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保持持久的優勢并立于不敗之地,需要建設成一個學習型企業。市場同行業間的競爭根本上員工隊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這就要求餐飲企業要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提倡全員學習,終身學習,引導和幫助員工不斷提升知識存儲,強化技能培訓,增強從業人員的各種素質和競爭能力。墨子強調要“強從事”,從員工個體來看,需要認真學習,努力鉆研,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學習可幫助員工充分發掘和施展其潛能,更大程度地實現其自身價值,提高工作滿意度,增強對餐飲企業組織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從餐飲企業來看,培訓員工是餐飲企業發展的需要,通過培訓學習可減少事故,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
學習不是簡單的模仿,也不是一味迎合市場,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可取,學習意義在于從他人成功之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這就要求餐飲企業找準定位,在市場找一個獨特、不可替代的位置,并嚴格貫徹下去,讓消費者更好地識別。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創新是餐飲企業命脈的血液。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思考多了,學習角度自然改變,跳出固有刻板思維,自然帶來不同想法。因此,餐飲企業需要不斷強化學習過程,為未來發展做好長遠的打算。
(4)文化上努力推動。全面創造藝術與餐飲的結合。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文化品位。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改變,時尚餐飲在行業內迅速發展,并成為年輕消費者的追捧對象。在忙碌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中,人們需要一個自由、愜意、放松、又不失品位的一個憩息地,品味著可口的美食,思想得以放松,進入超然的情感意境。人們渴望享受更多個性化、多元化、具有文化內涵的餐飲空間。高吊頂、水晶燈、大魚缸、精美的食物和精致的器具,再加上餐廳燈光和色彩搭配成的溫馨居家感,與墻壁上的藝術作品組合在一起,實現藝術和美食的融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餐廳開始打造極具濃郁藝術氛圍的環境,為消費者提供視覺和味蕾的雙重體驗。當傳統的餐廳與藝術相結合,顧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時,還能體驗到各類的文化藝術。于是,整個就餐空間就變成一個食物的裝置藝術展。對餐飲企業來說,不僅要在飲食制作上琢磨,還需要考慮相關的文化、藝術等因素,為消費者打造一個愉悅的就餐過程。
墨子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他出身于社會底層,從底層人民的利益考慮,提出強本節用的主張,在經濟上主張強本,重視發展物質生產,在消費上厲行節約,要“興天下之利,實現義利合一”[12]。在當今社會,消費已經與社會經濟密切相關。正如馬克思所說,消費的需要決定著生產。物質產品只有被消化,生產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促進消費需求,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在生活消費上要“儉而有度,合理消費”。墨子的消費經濟思想引導人們樹立擴大生產、適度消費、反對奢侈浪費,這與當代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相一致,餐飲從業人員認真學習和深刻理解墨子思想對于餐飲企業的良好有序和可持續發展有積極意義。
[1]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23-34.
[2]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68-83.
[3]邱仁宗.國外自然科學哲學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56-63.
[4]任俊華,周俊武.節用而非攻:墨家生態倫理智慧觀[J].湖湘論壇,2003(1):77-78.
[5]孫詒讓.墨子閑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6:651-657.
[6]趙 雪,周新輝.論墨子的消費經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2):14-18.
[7]鄧加榮.墨子經濟思想今析[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3):108-112.
[8]墨翟.墨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4-18.
[9]劉 敏,李中明.淺論中國古代黜奢崇儉的消費思想[J].消費經濟,2004(5):45-48.
[10]孫慧明.墨子民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蘭州學刊,2012(2):10-14.
[11]鄭吉偉.科學發展觀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長白學刊,2012(6):94-98.
[12]楊 義.墨子還原[M].北京:中華書局,2011:23-28.
The Integration of Mohism and Contemporary Food Culture
Wang Jinhan
(Pingdingshan Jinhan Restaurant in Henan Province,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Mo-tse is a great thinker, philosopher, educator, scientist and military strategist in China, the Mohism still has great in fluence in modern society. This paper understands and analyses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universal love, mutual benefit, frugal, attack and strong by combing Mohism from the angle of diet culture to seek a combination of Mohism and contemporary food culture, it also puts forward practical measures from the thought and behavior, the specific operation and cultural mission the catering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catering business good, orderly,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Mohism and food cultur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food and beverage enterprises.
Food culture; Mohism; Food and beverage enterprises; Integration
10.16736/j.cnki.cn41-1434/ts.2016.20.017
TS971
王金漢(1969-),男,河南平頂山人,高級烹飪大師,中國烹飪大師、國務院國資委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中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餐飲業國家級評委,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曾多次發表餐飲業經營管理學術論文等榮譽,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餐飲現代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