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華 呂玉靖 楊衛華
中圖分類號:S834.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16)02-0020-02
在生產中,影響種蛋孵化效果的因素很多。除了孵化條件、環境因素、種蛋品質、種鴨遺傳、營養、健康狀況、管理水平及種鴨年齡等影響因素外,在夏季還受到季節性高溫、高濕的自然環境因素影響。種鴨產蛋率、受精率、孵化率明顯下降,尤其是孵化率較其他季節下降明顯,一般可影響3%~5%,高的可達到15%。一般來說,孵化率1月份較低,以后逐漸上升,四、五月份到達最高峰,六、七月份逐漸下降,至八月份下降為最低,九月份后逐步回升,十月份出現第二次高峰,之后逐漸下降。根據這一變化規律,結合種鴨在實際飼養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就夏季種鴨蛋的管理與孵化操作分析如下。
1 種蛋管理
1.1 貯存溫度 溫度是最主要的孵化條件之一。鴨胚胎對于溫度有一個較大的適應范圍,只有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才能保持胚胎物質的正常代謝和生長發育。溫度過高、過低都直接影響胚胎的生長和成活。一般溫度不足則胚胎發育遲緩。孵化溫度過高,胚胎發育快、成熟早、出殼早而初生雛鴨較弱。在夏季高溫環境中種蛋一定要貯存在空調蛋庫中,種蛋保存的最適溫度為15℃,變動范圍在12~18℃。貯存溫度因貯存時間而隨時調節,一般采取變溫保存。如果種蛋貯存時間較長,實行變溫貯存比低溫貯存可提高孵化率4%~5%。貯存期0~3d,最佳溫度為17~18℃,4~7d為16~17℃,超過7d以12℃為宜。在蛋庫中要注意室內溫差,即靠近空調機的蛋架溫度偏低。離空調機遠的蛋架溫度偏高,可在蛋庫中用風扇適當均衡蛋庫內的溫差。
1.2 貯存濕度 鴨種蛋中脂肪含量高,孵化過程中不易散熱,孵化時要求的濕度較大。孵化前期胚胎要形成羊水和尿囊液,需要從空氣中吸收一些水份,故要求相對濕度60%~65%。孵化中期,胚胎需排出多余的羊水和尿囊液,相對濕度55%~60%,在出雛前3、4d和出雛時,為了有適當的水分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結合生成碳酸,使蛋殼中的碳酸鈣轉化為碳酸氫鈣而變軟、變脆,有利于胚胎破殼,并防止蛋殼膜過分干燥粘連而順利出雛,相對濕度應提升至70%~75%。
1.3 撿蛋及時 種鴨的產蛋時間一般在凌晨,種蛋產出后,受夏季高溫和蚊蠅的影響,附著在蛋殼上的細菌會迅速繁殖,通過蛋殼氣孔進入蛋內影響孵化率。因此,夏季應適當增加撿蛋次數,撿蛋間隔最好不超過1h,對種蛋不可立即用稻草或谷殼等作鋪墊裝箱,應將撿好的種蛋放置在撿蛋箱中,放在陰涼處,蓋上一層紗布以防蚊蠅即可,輔以電扇對蛋殼表面降溫,在種蛋涼透后即可裝箱。
2 貯存期
在高溫環境下保存的種蛋應不超過3d,低溫貯存種蛋不應超過9d。在夏季種蛋孵化中,一般認為種蛋越新鮮越好。但實踐證明,產后1d內的種蛋并不能達到最好的孵化效果,這是因為經短期貯存或未經貯存的新鮮種蛋有較高的蛋白濃度及較低的蛋白氫離子濃度,種蛋的稠蛋白明顯阻礙了呼吸期間氧的利用,不便于種蛋的孵化。適當貯存使蛋白經過某種生理變化,促使稠蛋Eh稀釋,便于孵化中蛋白液化,釋放重要的胚胎養分,有利于種蛋孵化。但是,隨著貯存時間的增加,蛋白pH值逐漸升高,種蛋失重增加,胎盤出現衰竭,導致孵化中死胚增加。另外,如果種蛋貯存期較長應注意翻蛋。
3 孵化過程
3.1 孵化溫度 夏季沒經低溫貯存的種蛋入孵前無需預熱,可直接入孵。而經過低溫貯存的種蛋入孵前應在20~25℃的環境中預熱4~5h時,其目的是使胚胎有一個逐漸蘇醒的過程,減少對胚胎的過度應激。與此同時,應注意除去因蛋庫內與外界溫差大、環境濕度偏高而在種蛋表面凝結的水珠,以防熏蒸消毒時對胚胎造成不良影響。恒溫孵化與變溫孵化要結合進行。分批入孵時,可采用恒溫孵化,使“新蛋”與“老蛋”交錯。利用前期胚胎吸熱、后期胚胎散熱來調節溫度,以減少或避免超溫,同時還能起到節能的目的。在變溫孵化時,可根據胚胎的發育情況進行施溫。
3.2 通風 孵化過程中胚胎要通過蛋殼的通氣孔吸收環境中的氧氣,故應保持孵化環境空氣清新。這樣,才能保證孵化器內有足夠的氧氣供胚胎所需,同時才能保持孵化器內的溫度、濕度均勻和排出廢氣,有利于胎胚生長發育。通過觀察孵化機恒溫時間來調節孵化機的通風量,當恒溫時間過長時,說明機內胚胎代謝熱過剩,機溫接近或超過了設定溫度,因而不再需要加熱器工作,若孵化機沒有設立降溫系統,胚胎發育又處于中后期,就可能會導致“自溫”超溫,因此,當發現恒溫時間過長時就需要打開全部的風門甚至機門來加強通風降溫。
3.3 翻蛋 翻蛋可避免鴨胚胎與蛋殼粘連,并使胚胎各部的受熱均勻,機器孵化時1~2h翻蛋一次,有利于胚胎生長發育和防止胚胎與殼膜粘連。夏季的翻蛋頻率應每小時翻蛋1次,更有利于種蛋的受熱均勻,有利于雛鴨的正常集中出殼。
3.4 涼蛋 夏季種鴨蛋的孵化中涼蛋十分重要。孵化中后期的胚胎通過涼蛋可以促進氣體交換,刺激胚胎發育,從而提高孵化率。涼蛋的方法根據胚齡的大小、胚胎發育狀況、季節氣溫等因素綜合考慮涼蛋時間長短和次數。當孵化至10d左右胚胎已開始利用脂肪,由于脂肪代謝釋放大量的熱量,易使蛋溫升高,故必須通過涼蛋及時排除過剩的熱量和供給足夠的新鮮空氣。夏季外界氣溫高,一方面涼蛋時間要提前,另一方面應加強每天噴水涼蛋。隨著氣溫的升高,孵化至5d就可適當通風涼蛋,在8~10d時要每天定時噴水涼蛋一次,一般從13~15d每天定時噴水涼蛋兩次,隨著胚齡的增加,每天噴水涼蛋的時間要適當增加,每次涼蛋要將蛋溫降至30℃左右。涼蛋結束時用40~45℃的溫水兌百毒殺噴灑于蛋面,效果更好。
3.5 適時撿雛 高溫季節應適時撿雛,雛鴨不可在機內停留時間過長,否則可導致雛鴨失重、脫水甚至死亡。
4 夏季孵化的常見異常現象
4.1 一照時如果出現血蛋、弱胚蛋,主要是種蛋保存溫度偏高、保存時間長所致。若變質蛋數量較多(0.2%以上),可能是種蛋受病菌污染嚴重。孵化中期死胚多,變質蛋多,一般因為種鴨受病菌感染,飼養環境較差,種蛋污染嚴重所致。
4.2 孵化后期死胚較多,特別是出殼時啄殼后即死亡,即雛鴨啄殼后僅在蛋殼上掏一個洞無法出殼而死亡,小鴨嘴已露出洞外,流出少許發粘的黃色、泡沫狀液體,雛鴨無力繼續出殼致使死亡。屬于孵化后期溫度偏高、涼蛋不恰當,尤其在胚胎吸收利用蛋白時,遇到高溫預熱所致。胚胎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一直置于羊水中,胚胎的口腔、腸胃、肺內全部充滿羊水。小鴨快出殼時逐步將羊水吸收而轉為肺呼吸。但由于高溫積熱使羊水干的太快,導致肺內有未吸收完的羊水中的干物質壓迫肺泡而造成缺氧,導致肺呼吸困難感到窒息,被迫蛋殼上掏一個洞,試圖進行正常的肺呼吸但難以為繼最終導致死亡。解決對策就是晾蛋期間必須每天觀察胚蛋發育、氣室變化等情況,可根據情況適當加大噴水量;改善胚胎發育,提高蛋殼通透性;降低孵化環境溫度,適當調低中后期孵化溫度并加強涼蛋噴水以減緩胚胎積熱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