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友兵 宋廣君 劉思當
中圖分類號:S858.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16)02-0026-02
近年來,在我國商品肉鴨主要養殖地區均暴發了一種以生長遲緩、鴨喙變短變形、舌頭外露下垂、跛行、癱瘓、拉稀以及翅腿易折斷為主要臨床特征的流行性疾病,人們將該病稱之為大(長)舌病、鴨短喙長舌綜合征、鴨短喙-侏儒綜合征等。該病多發生于10~25日齡左右的肉鴨,以12~21日齡的肉鴨最為常見。發病率一般在2%~5%左右,發病率高的鴨群能夠達到20%~30%。
1 臨床特征
由于鴨的舌頭被長長伸出并露在喙(嘴)的外面,使鴨無法采食及飲水,鴨常常因無法進食而死亡。有的病鴨出現跛行、癱瘓、拉稀,患鴨腿短,體形明顯偏小,全身骨質疏松脆弱,易斷腿、斷翅。病鴨常見流淚、咳嗽、呼嚕癥狀。
2 病理變化
2.1 剖檢時,多數除見喙、舌病變外,全身骨質疏松,內臟器官萎縮。部分患鴨見心包積液,胸肌、腿肌出血,胰腺腫大并伴有出血點,肺臟充血、出血,胸腺輕微出血。
2.2 鏡檢病變:無特征性病變。所有患鴨均表現骨骼發育不良,部分患鴨心臟、胰腺、腎臟、肺臟和肝臟等組織細胞變性、壞死以及充血、出血病變。
3 發病原因
關于該病的發病原因眾說紛紜,目前關于大舌病的病原還未形成一致的觀點。大多數人傾向于鵝細小病毒(GPV)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實際上該病的發生絕不僅僅是病毒因素,有眾多致病因素及誘發因素參與其中。確切的講該病為眾多因素導致的肉鴨營養不良綜合征(骨骼發育不良綜合征)-肉鴨佝僂病。下面就常見原因進行分析。
3.1 病毒感染。多位學者從患病鴨體內分離到一種與鵝細小病毒(GPV)密切相關的新型鴨細小病毒(Novel duck parvovirus,NDPV)。該病毒與經典GPV親緣關系最近,基因分析表明,與鵝源GPV的核苷酸同源性最可高達98.4%,而與番鴨細小病毒(MDPV)親緣關系較遠,在77.6%~78.8%之間。屬GPV的同類變異株。據報道,張大丙用GPV陽性樣品感染2日齡北京鴨,可復制出與自然病例相似的短喙癥狀。
3.2 某些藥物毒副作用所致。飼養早期短時間內大量使用含氟抗生素(氟喹諾酮類藥物、氟苯尼考)、痢菌凈(易發生光敏癥)等影響骨骼發育的藥物有關。
3.3 飲用水中或飼料中氟超標。主要發病地區為鹽堿地區、丘陵地區,飲水或飼料中氟含量嚴重超標,影響骨骼發育。
3.4 鈣、磷、微量元素(尤其是錳缺乏)、維生素(尤其是VA、VD)缺乏或比例配合不當引起的骨骼代謝性疾病。
3.5 高溫潮濕、通風量差、密度大等飼養管理應激因素協同致病作用。
3.6 光照強度過大,造成喙的生長發育異常。
3.7 霉菌毒素中毒。
3.8 肉鴨生長速度過快,現在飼養的櫻桃谷肉鴨38日齡平均體重達到3~3.3kg,楓葉鴨達到這一體重只需要36d,過快的生長速度必然容易引起的代謝性疾病,過快的生長速度對肉鴨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應激反應。
4 防治原則
4.1 進一步進行病原學研究,確定該病真正的發病原因。鑒于懷疑因鵝細小病毒變異株引起,在相應的疫苗開發生產之前,可嘗試小鵝瘟鴨胚化弱毒疫苗免疫肉種鴨:肉種鴨產蛋前15~20d,經肌肉注射2頭份/只,產蛋中期加強免疫接種1次,2~4頭份/只,可使雛鴨出生后獲得一定的特異性抵抗力(天然被動免疫力)。另外,加強鴨舍及環境的衛生消毒工作,在易感日齡鴨群可適當添加抗病毒及提高免疫能力的中藥制劑。患病鴨可嘗試抗病毒中藥制劑治療,適宜抗生素防治細菌繼發感染。
4.2 針對中毒因素、營養因素、管理因素、應激因素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調整藥物預防程序,飼料或飲水中適當添加復合多維素、微量元素和優質骨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