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泰
中圖分類號:S834.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16)02-0054-01
1 做好育雛前準備
1.1 育雛舍消毒 進雛前要對雛舍徹底清掃、消毒,地面和墻壁用3%燒堿水噴灑或用10%~20%的生石灰乳劑澆灑;所有用具用百毒殺沖洗消毒;育雛舍用高錳酸鉀、福爾馬林混合密閉熏蒸消毒48h,然后開門窗通風。
1.2 備好飼料及常用藥品 備足營養全面、適口性好、易消化的飼料及常用藥品(高錳酸鉀、福爾馬林、青霉素、鏈霉素、土霉素、慶大霉素、多種維生素等)。
1.3 育雛舍預熱 進雛前1~2d將雛舍加溫至32~33℃。
2 選擇健雛、把好運輸關
2.1 鴨苗挑選 選擇出殼時間比較一致的雛鴨,以絨毛光亮、體態勻稱、腹部柔軟、眼大有神、肛門干燥、活動靈活、握在手中掙扎有力的為好。
2.2 妥善運輸 最好選擇保溫車或密閉較好的車輛,準備好各種用具,帶好防寒用品(棉被、毛毯)。早春在中午前后、氣溫較高時啟運為好。運輸途中,要經常檢查雛鴨群,防止其因受凍、擠壓或日光直射而造成死亡。特別是長距離運輸停車時,最好將雛鴨箱進行左右、上下調換,以防中心位置的鴨受熱悶死。
3 把好育雛溫度、濕度關
雛鴨的體溫調節能力差,環境溫度低于26℃時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或擠壓打堆死亡;溫度過高則雛鴨容易因脫水致病。適宜溫度為:第1周29~31℃,以后每周下降1~2℃,直至降至23℃左右,夜間可適當上調1~2℃。育雛期間舍內相對濕度為60%~70%。
4 及時飲水、適時開食
雛鴨出殼24h后,要先飲水,后開食。雛鴨入舍后約半小時要及時飲水,水溫保持在30℃左右,水中按每只鴨2000IU加慶大霉素;30min后再飲5%葡萄糖(或白砂糖)溶液和0.1%維生素C溶液,以清理雛鴨胃腸、排除胎糞;5h后換飲涼開水。平時要保持飲水清潔衛生,常飲不斷。雛鴨飲水后,若有吃食的表現,即可開食。
5 密度適宜、通風良好
春季育雛鴨的適宜密度為:1~2周齡30~35只/m2,3~4周齡25只/m2,5~6周齡15只/m2,6周齡以上12只/m2。由于雛鴨的合群性很強,即使育雛密度適宜,休息時也常常堆擠而眠,若溫度偏低,堆擠更為嚴重,易造成死、傷或“出汗”。鴨無汗腺,“出汗”是小鴨扎堆后,呼出的水氣凝集在鴨絨毛上所致,鴨易受涼,因此,一發現擠堆現象,應立即撥開驅散,并調整舍溫,更換潮濕的墊草。雛鴨數量較多時,應分群飼養。每群小鴨一般以250~300只為宜,分群時應將大小、強弱懸殊的雛鴨分開。因雛鴨新陳代謝旺盛,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氨氣較多,如不及時將其排出舍外,會影響雛鴨生長發育,甚至引發疾病,故每天應中午前后、陽光充足時打開門窗換氣,以改善舍內環境。舍內通風是否良好,應以無刺鼻、熏眼感為標準。
6 放水放牧管理
地面平養的雛鴨在1周后天氣晴朗時,即可放牧,讓其在舍外地面上、水池中自由運動、采食,上午和下午各1次。放牧時間應逐漸延長,如發現雛鴨嘴發白、毛直立起來時,應趕緊收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