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安
中圖分類號:S834.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16)02-0056-01
1 分群飼養
剛出殼的雛鴨因受種蛋品質和孵化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有大小、強弱之分。為提高育雛率,應根據出殼早遲、體重大小和體質強弱,分群飼養。有條件時,最好公、母雛鴨也分開飼養,弱雛鴨放在靠近熱源或溫度較高的區域飼養,可促使“大肚臍”雛鴨吸收腹內卵黃,提高成活率。頭幾天必須實行小群管理,如果采用整個育雛舍內溫度都比較均勻的加熱方式飼養,用隔板或金屬網圍成每群約300只;如果用保溫傘供熱,保溫傘下溫度較高,離保溫傘越遠溫度越低,這種情況,也用隔板或金屬網把保溫傘周圍圍起實行小群飼養,每群100只左右,以后再根據雛鴨大小強弱每隔1周調整1次。
2 合理飲水
第一次給雛鴨飲水稱“開水”。種蛋經過存放,又通過長時間孵化,蛋內水分喪失較多。因此,雛鴨進入育雛舍后就應供給充足、清潔的飲用水。開始1周飲用水可稍靠近飼料槽(盤),便于隨時飲水或洗口腔。隨著雛鴨長大,把飲水器和料槽的距離拉開,可減少飼料消費。
3 適時開食
第一次給雛鴨喂料稱“開食”。開食常在“開水”后15min左右進行,即“開水”以后讓其梳理一下羽毛,身上干一點后再“開食”。有的緊接“開水”之后就喂料,一般在出殼毛干后18~24h,主要看氣溫高低、出殼遲早和雛鴨的精神狀態而定。開食一般宜采用直徑為2~3mm的顆粒料,1周內最好喂碎粒料,無碎粒料可把顆粒料弄小些來喂。無顆粒料也可喂粉料,粉料應用水拌成半干半濕來喂。第一天把飼料撒在報紙或塑料布上,量宜少,撒布均勻,以便雛鴨學會吃食。第二天后改為飼槽(盤)喂料。
4 洗浴與運動
鴨喜水,無論采取哪種育雛方式,都應讓雛鴨從小就進行下水訓練。一般5日齡后就可訓練雛鴨下水,每天中午把雛鴨趕入盛有3~5cm深水的大盆內,嬉戲5~8min,然后趕到無風的太陽下或干草上,使羽毛迅速干燥,每天1次,夏季可每天2次,1周以后逐漸增加水的深度和延長戲水時間。白天每隔20min,將躺睡的仔鴨沿著育雛室四周徐徐哄趕,可避免久臥的雛鴨胸部和腿部發生病變;另一種運動形式是在運動場或戶外運動,當室內外溫差不超過3~5℃時,1周齡的鴨子每天中午可趕到室外活動15~20min。隨著鴨齡增長,每次活動時間可逐漸延長。
5 其他管理
1周齡以后可用水槽供給飲水,每100只雛鴨需1m長。水槽的高度應隨鴨子大小來調節,水槽上沿應略高于或與鴨背同高,以免雛鴨吃水困難或爬入水槽內打濕絨毛。水槽每天清洗1次,3~5d消毒1次。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接種疫苗。對于太弱的雛鴨應單獨詞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