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國
本文主要對美國奧克蘭警方處理群體性事件進行深入調查了解后而寫就。上篇介紹了群體性行動的類型、考量不同屬性的活動與做法以及對群體性行動進行管理與控制等內容;下篇觸及的內容是,一旦在群體性抗議活動中出現了違反法律或危害他人的行為,甚至被迫要進行大規模驅散與逮捕時,警方應根據規定采取哪些做法——

群眾控制與驅散的決策
當群體性抗議活動出現違法行為或危害他人的行為時,警方就可以采取驅散與逮捕行為。但在驅散或逮捕過程中,不得使用超出限定外的武器或武力。而這樣的重大責任,就落在事件指揮官的肩頭上:他要做出合宜的控制方式,來應對當前的群眾狀況。
其各方面考量如下:警方行動會不會改善狀況?是否針對采取暴力或破壞行為的個人進行逮捕?是否有足夠的資源,能有效控制事態?怎樣為群眾設置安全的撤離路線?若警方初期行動無效,是否有考量后續的應變計劃?

而在做出決策后,指揮官還是必須根據群體性活動的變化,一再地重新評估情勢和調整戰術,并采取合理適當的步驟,以確保群眾的安全。
判定非法集會的標準與宣告
關于如何判定非法集合,警方有著明確的標準,如美國的奧克蘭警方是依照處罰條例第407項,并輔以法院判例解釋:當群眾的作為有明確且立即的暴力傾向,或聚眾示威的目的即是為了犯罪時,才能認定其為非法集會。也只有在依規定宣告其為非法集會后,警察才有權采取驅散的行動。而在示威者沒有做出違法行為或形成明確且立即的暴力威脅時,警方無權進行驅散,甚至連部分示威者或小團體在“先前”的場合或群體性運動中有暴力或違法紀錄時,也不能拿來作為認定當前集會違法的標準。

更為嚴謹的是,除非發生了無法溝通的緊急狀況,否則警方要和運動發起人協商出一個方案,以終止違法行為。甚至連群眾在聽到非法集會的宣告自行解散后,若改往另一地點重新聚集,并進行非暴力/合法的行為時,警方同樣不得徑自加以驅散。
上述是非法集會的判定標準,接下來看看美國警方是如何在群體性運動現場進行非法行動的宣告。若情況較輕微,參與者并沒有做出暴力破壞行為時,警察必須在進行驅散前,反復宣告并要求民眾自動解散,指明他們可以離開的路線,并提醒其若不遵照指示,將會被逮捕。而由現場行動指揮官主導的宣告,必須使用適當的擴音設備,以確保在相當的范圍內,可以被群眾清楚地聽到。
當指揮官決定要采取驅散群眾的措施時,仍要持續利用宣告與聯絡渠道,試圖讓群眾自愿配合。無論是因警方開始驅散,民眾自愿配合,或是活動主導者在談判后作出退場決定,只要群眾開始解散,驅散行動就必須暫緩,以給參與者提供自行離開的機會。除非當下有危及公共安全的風險,或是設施遭到破壞,否則在宣告應立即解散之后,必須給予群眾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按照警方的勸告離開。
而下達驅散命令也是一個極為慎重的過程:首先是對下達驅散命令者的級職、姓名與時間日期都有書面記錄,而該命令必須在確認相關警察都就位準備之后才可以發出,并且在展開行動后,驅散命令仍要應持續廣播。
一個美國警方驅散命令的格式大概如下:我是————(級職/姓名),隸屬————(地區)的執法人員。在此宣布這個活動是一項非法集會,并依照轄區民意的授權,命令那些參與者盡快離開!若你們繼續留在原地,將會遭到警方采取必要行動與逮捕。依照————(相關法條)的規定,禁止任何人在非法集會現場逗留。若你們繼續待在這里,無論原先的目的意圖為何,都將會違反————(某條法律)的規定。你們可依照下列行動路線————(道路名稱),在————(多少時間內)離開。若你拒絕離開,將會遭到逮捕!

采取驅散行動的手段
當警察采取驅散行動時,可用于驅散或控制不服從群眾的手段如下:
警力展示
除了一般警察外,還可以出動警用摩托車、汽車或機動部隊。若指揮官采取這一措施,應指定警察在群眾看不到的特定地點集結列隊,待準備完畢后,整個隊伍再行進至群眾目視所及的范圍內。若警力和警車的展示,并配合驅散命令的下達,仍無法有效地讓群眾離開現場,便可能要采取更大的行動;一般而言,警察會被編成相當規模的班級單位,將群眾分隔開來。

包圍群眾并進行多點同時逮捕
若群眾在多次宣告后拒絕離開,警察便可包圍群眾(或部分群眾),然后進行多點同時逮捕。那些在聽到非法集會宣告與驅離命令后仍在抗爭者,便應直接將其逮捕,而不要再以警棍或化學鎮爆劑加以驅離。在逮捕那些未激烈抵抗的群眾時,可使用口頭命令要求其服從,使用手銬或擔架抬走。必須采用逮捕術時,要注意預防嫌犯受傷或引發其非必要的疼痛。
警方列隊逼近群眾,并使用警棍以迫使其離開
在進行必要的宣告后,若群眾仍拒絕離開,以班或排級人力編組的警察,便可利用楔形或梯形隊形,來迫使其離開。但無論在群眾控制或包圍或驅離之際,若未符合以下狀況,就不得使用警棍:首先警棍必須在警察編組之際,以預備動作持握,明顯地展示在群眾面前;只能針對那些實際拒捕或使用暴力者才能以警棍戳刺,而不能用在那些被人群或障礙物阻擋而無法離開的人身上;警棍必須按規定使用,除非目標有可能立即導致他人身受重傷或死亡之虞,否則不可蓄意攻擊其頭部、喉嚨或脊椎,更不能打擊那些已經上拷者。
使用不溶于空氣的化學鎮爆劑
這類化學藥劑通常是為了阻擋大量群眾逼迫其離開而設計,并利用特定的方式施放,使其效果擴散出去,而非針對單一位置或個人。但是這類化學藥劑同樣可引發嚴重傷害甚至死亡,尤其是群眾中的年長者或幼兒,以及那些有哮喘等呼吸疾病者,都可能在接觸到這類藥劑后出現致命反應。因此使用的警察應謹記,要以“能達成任務的最少分量”來使用這類化學藥劑。

施放化學藥劑前必須先行警告,表示將要使用這類裝備,并預留合理的時間,讓群眾、媒體或旁觀者能先行離場。
使用聲光器材(非彈丸類的)可能導致永久失聰或失明,因此其運用同樣要在其他手段無法控制現場,經指揮官認定后方可為之。而在使用之前,同樣要先行警告,并預留離開場所需要的合理時間,投射時應使其落在距離群眾有一段安全距離的位置,一方面減少人員受傷害的風險,一方面也能讓群眾離開現場。

如何實施多點同時逮捕
當現場發生有必須進行逮捕的違法行為時,事件指揮官應先確認,目前是否有足夠警力,能進行有效地逮捕;這項措施能否有效地逼迫那些不想被捕的民眾,讓他們自行離開現場。
由于在進行大規模逮捕時,不能在現場對嫌犯一一傳訊,因此事先須安排交通運輸,以及后續的處理手段。
同樣在下達逮捕命令前,事件指揮官必須權衡,警方若采取行動,是否會比不采取行動更好?若決定必須逮捕,那是要針對特定違法對象進行個別逮捕,還是多點同時逮捕?能投入的警力有哪些?當事態發生變化時,是否有應變計劃等,都是要事先考慮的。
每個逮捕都必須有充分理由:警方往往不能以“你和從事違法行動者有關系”來對民眾進行逮捕,而是要親自觀察到充分的客觀事實,證明欲逮捕之特定對象確實有犯罪行為后方能為之。因此要在群體性事件現場做多點同時逮捕之前,必須先發生“被包圍的群眾拒絕離開現場”的事實,也就是要在非法集會發生,警方做出適當提醒并下令解散,且給予離開現場的機會之后,才能以“違反警方合法命令”為由加以逮捕。而執行逮捕的警察也同樣須有正當理由,確定嫌犯為蓄意/拒絕遵守合法命令。

若在逮捕當中遇到抵抗者,往往會先帶上手銬,然后再架離或抬出現場。假使抗議群眾以攜手等方式,企圖妨礙警方的逮捕行動時,警察應在使用強制力分開拉扯的群眾前,先告知對方其將被逮捕。當上述做法都無效后,便可以使用強制力,進行群眾的隔離與逮捕。
審訊與釋放的流程
按照規定,若未造成重大傷害,被捕的嫌犯可在審訊后釋放,但是要在群體性事件現場或附近。對被逮捕的民眾進行審訊,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往往會暫時將其拘留在警局或看守所,直到審訊完再釋放。
但在某些狀況下,嫌犯在被拘留后將無法釋放:被捕者的精神狀況不穩定,可能傷及自己或他人;被捕者需要接受醫療,否則無法確保其安全;被捕者無法提供令警方滿意的身份證明;立即釋放嫌犯將會妨礙起訴流程;釋放嫌犯可能會造成其繼續犯罪,或危及他人生命財產安全;嫌犯拒絕簽署到案通知書。當然,還有情況就是:被捕者觸犯了法律;被捕者已有他案在身遭到通緝。
結語
近年來,由于民眾觀念多元化,各類訊息傳播廣泛且隨手可得,因此政府的公共政策往往會遭到群眾甚至有組織的團體抗議,這可以說是每個民主國家都會發生的常態。因此,警方單位在未來會面臨更多諸如此類的狀況,這些事件考驗著警察們的智慧、素養與反應能力。(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