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中共溫宿縣委黨校 新疆溫宿 843100)
?
淺談溫宿縣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趙莉(中共溫宿縣委黨校 新疆溫宿 843100)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落實,新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完善,但是在各類政策落實過程中,仍有少數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本文通過實地走訪、個別訪談以及材料分析等方法,從當地社會保障相關部門等方面深入分析,探知農村社會保障不完善的原因。本文針對上述情況,從加強政府管理、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等方面對完善溫宿縣農村地區社會保障體系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救助;養老保險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11
近年來,隨著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落實,全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完善,但是在各類政策落實過程中,仍有少數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社會保障工作非常重視,并積極出臺文件,不斷擴大試點,取得較大成效,但從現實出發前瞻其未來發展,還需進一步加強完善缺漏不足之處。現從溫宿縣實際情況出發,分析溫宿縣農村社會保障發展存在的瓶頸問題及對策,以便更好地為當地政府部門在加強對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中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1.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制度落實存在責任缺陷
目前,尚沒有一部統一的、完整的界定政府間責權利關系的法律法規。現有的一些處理政府間關系的指導性原則,多以黨和政府的文件形式出現,內容上過于籠統,法律層次較低,缺乏嚴肅的法律權威和約束力,不利于規范各級政府間的事權關系。
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確定低保對象過于生硬
從現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辦法》實施以來,該制度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的生存問題,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但由于農村人均純收入的限制,如溫宿縣農村年人均收入在1480元以下為低保戶,那么如果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這類弱勢群體群眾如何解決保障也是實際工作開展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政策的規定“硬杠杠”誰也不能逾越,為此造成這些貧困邊緣戶始終找不到法律法規去確定。
3.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和政策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012年,民政部開展大病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時,就提出要將救助對象擴大到低收入老年人、重度殘疾人等特殊困難人群,但是,相比低保對象、特困供養對象,救助邊緣家庭大病患者獲得大病救助必須經過申請審核審批程序。要使低收入群眾獲得大病救助,亟待制定一個統一規范的認定審批標準。
4.農村養老保障社會互濟性低、保障能力弱
由于地處邊疆偏遠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及人們思想觀念上的落后,農村養老保險始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根本解決。目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籌集采取以農民個人繳納為主、集體為輔、國家投入為補充形式,這使國家和集體所承擔社會責任過小不僅造成了資金來源不足,降低了保障標準而且也影響了廣大農民參保積極性。
1.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一是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以《溫宿縣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實施方案》為基本遵循,結合溫宿縣救助體系建設實際,依托縣社會救助中心和鄉鎮社會救助服務中心,建立縣鄉兩級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綜合服務平臺,統一受理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救急難)、住房、司法以及申請人難以確定救助管理部門的申請。二是根據職責界定,建立協作共享平臺。建好服務窗口,依托鄉(鎮)綜合服務中心,設立統一的社會救助服務窗口,由專人負責受理或轉辦工作,并依托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將受理窗口延伸到社區,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三是理順服務流程。由救助窗口根據求助性質分為咨詢和申請兩類,并依據求助內容分別歸口相關救助管理部門,形成辦理轉辦機制,制定轉辦流程制度措施等,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理及時。
2.完善農村社會救助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必須建立對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監管的相關法律,加大執法力度,讓法律真正成為保護農民和諧生活的可靠屏障。二是探索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新途徑。要按照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思路、市場化的規律,積極探索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相結合的機制和管理模式。既可以是誰投資誰管理,也可以是投資與管理分開;既可以民辦公助,也可以公辦民營等多種運營管理模式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推動五保集中供養事業的發展。三是以病種來界定“大病”的范疇,完善救助定額或限額制定標準。作為大病保險的兜底機制的大病救助制度,也應當堅持以病種界定大病救助;只有堅持按照病種界定,才能減少小病大治的問題。四是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管理。農村社會保障管理上相對混亂,所以一定要加強這一環節的管理,成立相應的監督機構,建立監督機制,防止資金流轉過程中流失,對有悖于社保制度建設的個人和集體進行監督,避免違法違規使用。五是加大農村社會保障宣傳力度。農牧民參保意識淡薄的原因可歸結為農民的整體素質低,農民受教育低、健康意識淡等。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提高農民的參與熱情。
3.創新工作人員培訓方式
一是培訓模式上創新,改變過去培訓內容單一、講課單調的培訓方式。二是培訓主題上創新,加快推進“學習型、服務型”社會職位建設,深化、拓展“解放思想、轉變作風、提升效能”學習教育活動成果,進一步提升基層工作人員的能力素質。三是培訓對象上創新,把培訓的對象擴大到鄉、鎮、村工作人員。四是課程設置上創新,增加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綜合應用。五是授課方式上創新,改變了以往培訓講課枯燥無味、念稿子、讀文件的講課方式,要求每個專題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接地氣,采用投影直觀教學的方式進行,讓工作人員易懂。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醫療保險制度是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三項重點內容。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政府管理的缺位,農民的低收入高支出等因素共同制約著溫宿縣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根據溫宿縣農村實際情況,實事求是的從加強當地政府管理,社會救助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合理性建議。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和國家更加關注“三農”問題、更加強調以人為本、更加重視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今天,在溫宿縣委、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的積極配合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一定會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美好明天。
作者簡介:
趙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溫宿縣委黨校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