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尼亞·依斯漢(中共布爾津縣委黨校 新疆布爾津 836600)
?
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研究
加尼亞·依斯漢(中共布爾津縣委黨校 新疆布爾津 836600)
摘 要:社會是否能實現善治目標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以及其依法辦事的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已步入小康社會建設階段。在我國改革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就需要領導干部采取有效的法治方法進行處理,在新時代的快速發展下,領導干部也需不斷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來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以及依法辦事能力,一,夯實法律知識;二強化制度建設等。
關鍵詞:黨員干部;法治思維;依法辦事能力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34
為了確保社會主義的平穩發展,黨員干部需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將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全面落實,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現在,我國發展的重點目標即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只有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才能有效化解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社會主義是否能穩步發展與黨員干部的法治思維,以及其依法辦事的能力關系密切。所以,為了滿足社會主義發展的需求,有必要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能力。
1.黨的治國理念主要表現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兩個方面
在我黨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一直都將法治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在我黨十五大會議中,“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以確立;在我黨十六大會議中,提出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必須按照“依法治國”的方針進行實施;在我黨十七大會議中,提出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在我黨的十五大會議中,提出了治國理政的最基本的一個方式即是法治,因此,依法治國勢在必行,另外,在十八大會議中還強調了“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維”,并要求全黨所有人員都需遵守。通過我黨對歷史經驗教訓的不斷總結,掌握了執政規律的,并加強了執政能力建設,同時也承擔起了執政的使命,這些都說明了我黨對法治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最終實現我黨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的一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在深化改革中,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體現著法治的共識
現在,是我國社會改革的關鍵階段,存在許多社會矛盾、以及利益沖突。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了我國的奮斗目標,即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發展,以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然而,我黨現在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是如何選擇我國在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管理等各個領域的改革路徑。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深化改革需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協作才能完成。在十八大會議中提出,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法治改革的一個有效辦法,可大了推動依法治國的發展。所以,領導干部可以從學習法治方式和運用法治思維這兩個方面著手,來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3.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符合社會管理的需求
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法治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它不僅有效地維護了人們的合法權益,實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目標,而且還通過法治手段處理利益訴求、糾紛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在社會管理的建設與創新過程中,要求領導干部具有較高的法治思維,以及運用法治方式的能力,以有效處理矛盾,促進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最近幾年,雖然各級領導干部也在不斷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維能力,以及加強法律規則意識,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急切解決。
1.缺乏法治思維意識
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社會矛盾等,但一些領導干部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大多運用一些非法律手段,他們認為只要擺平就行,存在“有法(律)無(辦)法,無法(律)有(辦)法”的人治思維,因此,他們通常在處理出現的一些社會矛盾時,只求“穩定”,而不顧是否符合“法治”。一些領導干部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注重GDP的增長,而忽視了“法治”,這種認識是不可取的,將會嚴重阻礙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
2.缺乏法治思維能力
一些領導干部在做決策時,并不重視法律原則和法律精神,有的決策甚至不符合法律。在實際工作當中,一些領導干部只選擇對自身有好處的法律實施,而對自身無益的往往選擇忽視。在解決突發事件上,領導干部做不到統籌兼顧,且法治原則和精神運用不靈活,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這說明其嚴重缺乏法治思維能力。
3.不重視決策程序
最近幾年,暴力、自焚、自殺等惡性社會事件頻繁發生,其主要原因由一些不法事件及不遵守法律等造成的,例如:公眾財產權和人身權被隨意侵犯、違法征地、違法拆建、違反物權法和征收補償條例、違反土地規劃法律法規規章等。另外,還有的地方興建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事件,主要是因為領導干部未向社會公開收集社會大眾,以及專家的建議,而且手續辦理也不符合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程序,所以,決策既沒有群眾基礎,也沒用法律基礎和。
1.治官治權思維
法治的核心是制約和監督公權,因此,法治思維的核心內容即是制約和監督公權。在十八大會議中,提出進一步完善司法公開、黨務公開、政務公開、以及其它領域的辦事公開制度,以公開、規范權力的執行過程,同時,為了制約和監督公權,加強建設經濟責任審計、質詢、罷免問責、引咎辭職等制度,以在輿論上、黨內部、民主上、以及法律上等實行全面監督,充分發揮社會大眾的監督權力,從而加強領導干部法治思維。治官治權思維指的是制約和監督各級領導干部的權力和思維。所以,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需具備治官治權思維,規范自身的思想觀念,合法使用自己權力。
2.合法性思維
領導干部應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和要求,執行其權力或是進行決策,或處理社會矛盾等,
確保其行為目的、行為權限、行為內容、行為手段、以及行為程序等都符合法律法規,以促進社會深化改革穩定發展。在十八大會議中提出,合法性思維即是根據制度辦事,在管理人、事、權方面,必須嚴格按照制度執行,將規則思維和制度思維有效地結和起來運用。
3.公平正義思維
在決策過程中,法治主要體現在公平、正義兩個方面,由于決策涉及到廣大公眾的利益,因此,應讓群眾積極參與決策,以聽取和采納各方意見,從而發揮公平正義的精神和原則。如果在決策過程中只聽取個別利益群體的做法,而不考慮廣大公眾的建議,則該決策就失去了公平正義的精神和原則。不法治思維還表現為有選擇性的執法,無依據執法,這種行為不但不會起到效果,而且還會失信于人民。
4.權責相等思維
領導干部具有的權力與其承擔的責任是成正比的,這就要求領導干部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嚴厲處罰以權謀私的行為;第二,追究褻瀆權力的相關法律責任;第三,授予權力,明確責任;第四,共同承擔權力與責任;第五,履行同等的權力和責任;第六,懈怠權力,拷問責任;第七,使用權力,承擔責任。以實現權責相等的思維。
1.加強法律學習,注重法治精神養成,培育法治文化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論是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還是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都離不開法律的作用,沒有法治觀念就難以領導好市場經濟。政府的行政管理也好、企業的經營管理也好,在其管理活動過正中都呈現出明顯的“制度化管理”的傾向與共性特征。可以說“制度化管理”是現代國家治理與組織管理的必然選擇,也是一個國家文明、民主、進步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強領導干部法律學系是我國推進依法治國,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見,依法治國是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與切實路徑,而行政法建設是推進依法治國的必要前提。第二,要注重法治精神、法治思維的養成,自覺摒棄封建專制思想,強化運用法律手段進行領導的意識,克服“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錯誤做法。第三,要注重法治文化的培育。
2.培育領導干部常態化的法律實踐
為了提高領導干部應法治思維的實踐應用能力,不僅要建立常態化的法律學習制度,還需培育領導干部常態化的法律實踐,從而加強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為了檢驗、鞏固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必須加強法治實踐,法治思維可以在法治實踐中充分體現出來。第一,領導干部應積極參加法治實踐活動,以提高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以及法治意識,例如:對法院庭審進行旁聽、參加法庭應訴、調查研究分析案例、談判等,以此培育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第二,通過法治方式或者以法治為主的方式解決改革深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化解矛盾,從而促進社會只有和諧發展;第三,領導干部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可以向法律專家進行請教,畢竟在法律方面,領導干部并不專業,因此,對于一些法律難題,應向有關法律專家詢問,以有效的、合法的解決問題,同時提前預測與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等;第四,堅持依法辦事的原則,樹立“權利本位”的思想,以解決權力與權利之間,以及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
3.建立法治方式的評估機制
領導干部考核績效制度要進一步改革,摒棄唯GDP論,落實科學發展觀,將“法治方式”引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和選拔任用標準之中,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干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法治方式評估機制的引入是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制度改革的新舉措。建立法治方式的評估機制,要用具體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標作為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激勵約束的重要依據,這些量化的法治指標可包括如下內容:對領導干部依法行政的實際運作情況進行評估(可從行政決策和管理的權力運作規范程度、公眾參與度、政務公開透明度、高效便民度等指標作評估);可以直接衡量法治實施程度的數據;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化解和處理的法治評估;公眾對法治運行的主觀感受。可成立專門的評估委員會,其主體應包括政府各部門、專家、民眾等多角度評價法治方式的運用,要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程序,保證評估考核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客觀真實性,促進領導干部形成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價值理念,并將此種價值理念貫徹到行為之中。
總之,我們要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樹立法律權威,形成人人遵守法律、人人敬畏法律的良好社會氛圍。尤其是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時刻以法律為工作準繩,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令行禁止,在依法行政中樹立法律權威。人民群眾,應在法律的框架下,明確自身的權利與義務,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全面提高黨員干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實現法治國家建設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羅志堅,萬高隆。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帶頭具備和運用法治思維[J]。求實,2012(8):21—25.
[2]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姜明安。再論法治、法治思維與法律手段[J]。湖南社會科學,2012(4)。
[4]袁曙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M]//本書縮寫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1.
[5]韓春暉。論法治思維[J]。行政法學研究,2013(3)。
[6]宋百成,施琳潔。論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的意義與對策[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