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陶然(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海南海口 570100)
?
論錢穆視角下的中西政治
喬陶然(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海南海口 570100)
摘 要:錢穆為近代中國頗具影響力的歷史學家,同時又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20世紀90年代的民國熱使錢穆在大陸學界的影響力倍增,其對中國政治的思考及對中西政治的對比具有獨特的視角,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時,研究中的一些局限性也應引起學者注意。
關鍵詞:錢穆;中西政治;成果;局限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35
在探尋中國社會落后的根源之時,很多學者著眼于外部因素,為西學東漸及器物制度上的競爭這兩大因素所限,從西學角度進行闡釋。不同于此,錢穆立足于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本身,主張對中國政治進行中國式的史學解讀,理清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獨特歷史脈絡;并于對比中表達出對中西政治的不同理解。最后,其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和局限性值得探究。
錢穆首先對中國傳統政治進行了考辨,本文通過選取自漢以來幾個時期的歷代政治得失進行分析,得出中國傳統政治之最高目的為調和個性與群性的重要結論。錢穆對中國傳統政治的考辨按以下幾個時期劃分:
1.漢
于中國傳統政治而言,漢代是其的形成時期,對漢代中國政治的研究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皇帝世襲制較貴族世襲制而言更符合我國向心凝結的文化傳統與大一統政治的要求,具進步意義。錢穆認為皇權與相權的分立當為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大趨勢,皇帝應作為國家的唯一領袖,而實際政權則在政府。他指出“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國家的元首,象征此國家之統一”[1],而政府之領袖應在政治上負起一切實際責任。”而通過對漢代皇室與宰相關系的考察,錢穆明確指出漢代的一切實際事權在相府,政府的真領袖為宰相;皇帝和宰相間為主權與治權、分工合作的關系。錢穆認為,漢代選舉制度(時稱“鄉舉里選”)的創立通過考試的方式選撥官吏,打破了傳統選舉方式中極大占有血緣、財富、軍功等有利因素的利益集團對仕途的壟斷局面,使大量文人走向仕途。
2.唐
錢穆認為,與漢代相比,唐代對政府與皇室的劃分無大差異,只在“相權”方面有重大變動——“若以現代的話來說,漢宰相是采用領袖制的,而唐代則采用委員制。”[2]也就是說,漢代宰相獨攬了整個國家的行政權,唐時則把相權劃分給不同部門。這使得唐代中央政府的效率得以提高,是優于漢代之處。但唐代的地方政府組織在很多方面弱于漢代,如其規模、權重、官員升遷制度等。在人才選舉方面,錢穆說:“漢代的選舉,是由封建貴族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唐代的公開競選,是由門第特殊階級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唐代開放的范圍,較諸漢代更為廣大,更為自由。所以就此論點,我們可以說唐代的政治有進步了。”[3]然而從另一方面講,因為再無其它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使得參與科考的人數日益增多,導致政府規模不斷膨脹,行政效率趨于低下。
3.宋
“杯酒釋兵權”是宋代有名的削弱相權的例子,因而相權被分割,君權獨攬,造成了宋代政治的弱和散。宋時皇帝直接對軍事、財政、用人三權進行干預,致使最高政令的決定權直接歸屬皇帝,如錢穆說“皇帝就不僅有同意權,而有參加意見之權了。宰相不過是奉命行事,所以君權就重,相權就輕了。”[4]在科舉制上,宋代在基本框架上繼承了唐代,在此基礎上嚴密了考試制度,考試內容由詩賦變為經義,并吸收了不少身份低微的寒士科考。
4.明清
明清時期,我國傳統政治呈衰退趨勢,這一時期,宰相制度被廢除,皇帝專制特征顯著。此時的皇權與相權是合一的,決策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明代,六部在宰相制被廢除后代行其部分職權,另有內閣輔佐皇帝理政,最終導致了宦官弄權,政治黑暗。清時的獨裁更加嚴重,我國傳統政治制度總體呈崩潰之勢。
在科舉制度方面,明清時期把考試制度變為合培養人才的機構為一體的機構;并采用八股文取士。在錢穆的觀念里,八股取士本身并無過錯,只是由于報考人數倍增及評價標準失當致使其遭至爭議,并在清代由于私心演化成愚民之策。
綜上,錢穆從人事與制度的角度闡釋了我國傳統政治發展的基本趨勢,并為我國未來政治制度構建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這一重要思想根源。
近代很多學者忽視了中國傳統政治的圓融性特征,僅以西方經驗作為評判中國政治的依據,有失偏頗。針對我國道統文化在近代呈式微之勢的局面,為使傳統文化在當世重新煥發出活力,錢穆對中西政治進行了比較研究,并力圖從中尋求適應我國國情的政治制度。錢穆分三方面對中西政治進行了對比。
1.起源
由于我國地大物博,起源于農業社會,使農耕經濟在我國占重要地位,加之我國三面陸地、一面臨海的得天獨厚的環境免受外來文化入侵,種種條件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從上層統治者到下層民眾都傾向于在安定的環境中進行生產活動,故較為保守,小農思想也植根于炎黃子孫的意識中,形成了求“安”的政治理念和求“足”的經濟觀。
相比而言,西方國家分布分散,一向重視商業,不便于集中管理。由于土地的貧瘠不能滿足人民需要,加上文藝復興后資本主義的形成,外侵型的商業文化逐步形成。西方國家急需政治上的“強”與經濟上的“富”,便通過武力掠奪其它地區。不同的文化使中國和西方國家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前者的政治制度依賴于宗族血緣關系;后者則倡導主權在民。
2.政治理念
中西方政治理念的不同源于對政治的不同理解。錢穆指出,按照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來說,“人類道德之意義,其地位在國家意義之下。”[5]意為西方的政治更強調現實功利,由此,利益紛爭造成個體對群體德性信任感的缺失,只能通過契約及法律條文協調彼此的利益紛爭,合為一體。
中國傳統政治注重文化道統,并將其不斷傳承,在這一點上被錢穆認為是高于西方的。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對人性復雜性的洞察,而是用德性教化人性,從而使個體與族群精神作為共同體的生命生生不息。
3.具體制度
西方在國體上有君主國體、民主國體兩種形式,并有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制、民主立憲制的政體之分;中國則只有君主,并在發展中逐漸擺脫了獨裁和專制,通過宰相制和人才選撥趨于平等,即現代理論中直接民權的體現。
在中國,政治上的統一思想滲透了社會生活的各方面,表現為家族的血統、國家的政統和思想道德層面的道統,認為君王“受命于天”,故能獨權;又認為政統高于血統,道統又高于政統。三者最終合而為一,構成中國歷史中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使我國歷史文化流傳不已。西方則認為政府的存在僅為了達到權力的相互制約,其管理也是眾人參與的。
錢穆在對中西政治的探究中做出了獨特貢獻,總的來說有幾點:首先,在研究政治時注意到文化和歷史對其的影響,主張全方位,并以人群全體為出發點對政治定位。其次,強調政治對人的啟發作用,并最終促成人的群體性的形成。再次,將歷史的書寫對政治演進的限制與引導作用作為強調的重點。最后,深刻批判了對中國傳統政治“專制論”的論斷。
當然,錢穆的觀點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個人經歷所限,其在現代民主政治的設想方面存在方向上的偏差,過于理想化;三是對士階層在政治中的異化及異化可能性認識不足,因而缺乏應對方案。這些局限性為學者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并應在之后的政治設計中深入思考探索。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九州出版社,2012,第3頁.
[2]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九州出版社,2012,第37頁.
[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九州出版社,2012,第57頁.
[4]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九州出版社,2012,第78頁.
[5]錢穆.《政學私言》[M],九州出版社,2012,第60頁.
作者簡介:
喬陶然(1990---)男,河南南陽人。漢族。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14級政治學理論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