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軍
2月17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烏爾班(Bill Urban)對韓聯社澄清,負責討論駐韓美軍“薩德系統”部署事宜的聯合工作組的韓美雙方尚未會面,并就此前提供錯誤消息道歉。此消息一出,似乎給國內媒體一直關注的中國VS韓美就“薩德進入韓國”的博弈提供了一個緩沖。但這一消息卻讓我想到了10年前俄羅斯VS美國就“反導系統進入東歐”的博弈。為此,有必要對兩場“博弈”做一番參照對比。
2006年,美國以防御伊朗彈道導彈為名,宣布分別在東歐的波蘭和捷克部署“地基中段”(GBI)導彈防御系統和升級的X波段雷達。美國此舉遭到了俄羅斯的強烈反對。此后隨著奧巴馬入主白宮以及美國要與俄羅斯簽署新版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奧巴馬于2009年9月17日之前的計劃),隨后又宣布了在歐洲部署新型導彈防御系統的新計劃——“歐洲分階段自適應途徑”計劃(EPAA),該計劃實際上是以防御伊朗彈道導彈為名,將反導能力潛力更大的“宙斯盾”反導系統分四階段部署在東歐。奧巴馬政府這一“退一步進兩步”的舉動,可以說是加劇俄羅斯對美國在安全上極度不信任并接連采取一系列強硬反制措施的重要誘因。特別是在“伊核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后,俄美之間的博弈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薩德”反導系統攔截彈發射試驗
說到中國VS韓美就“薩德進入韓國”的博弈,其實自1995年“臺海危機”開始,美國就一直試圖將“戰區導彈防御系統”引入包括臺灣地區在內的東亞地區。最早出現“薩德”系統這個概念是在1999年2月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亞太地區戰區導彈防御建設選擇》報告,該報告建議臺灣地區引進該系統。此后,隨著“9·11”事件的發生及臺海形勢的相對緩和,除“愛國者”反導系統外,美國在臺灣地區進一步部署“薩德”系統事宜就被暫時擱置。2009年朝鮮第二次發射衛星和進行第二次核試后,2010年2月在美國國防部發布的《彈道導彈防御評審報告》中,又提出要與東亞和中東的盟國合作建立導彈防御體系。同年3月,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首次向韓國方面發出了邀請。2013年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后,美國第一次將“薩德”系統的X波段部署到了日本。2016年初朝鮮再次進行核試驗和發射衛星后,韓國官方終于同意與美國磋商在韓部署“薩德”系統相關事宜。
再說中國對“薩德入韓”一事的反應。事實上,1995年11月中國發布的《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白皮書中,就表達了反對美國在東亞部署反導系統的立場。時隔20年后,中國終于就“薩德”在韓國部署一事上亮出了表達自己立場的紅線——堅決反對。之后,才有了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向韓聯社澄清并未就挑戰中國設定的“紅線”而展開磋商一事。
最后,如果參照俄美在東歐反導問題上的博弈過程就可以發現,自2001年小布什政府單方面撕毀美蘇1972年簽署的“反導條約”后,為海陸空三軍提供武器平臺的美國軍火商們就已爭先恐后地研發各自的反導系統。這些反導系統經國防部之手整合、轉化為威懾能力后,最終由外交政策制定者決定在哪里投放。按照這個流程再參照俄美之間的博弈,即便“朝核問題”像“伊核問題”一樣有了得到解決的希望,美國在東亞推進部署反導系統的步伐就會在中國設定的“紅線”面前止步嗎?特別是在“薩德”系統的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在研發可攔截高超聲速武器的下一代“薩德”系統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