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闊 何霄嘉 許吟隆 鄭大瑋



摘要: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呈現出變暖的主要特征,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日趨嚴重,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全球范圍內顯著上升。適應氣候變化是現階段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重要方面,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分類研究是清晰認識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是實現適應技術集成并構建合理有效的適應技術體系的手段。本文通過對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類問題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類方式,氣候變化影響過程、區域、領域、適應目的、適應機制、適應時效、適應程度、適應層面等,針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梳理了中國不同區域與不同領域的適應氣候變化技術清單。從氣候變化影響過程來看,可以將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為氣候變化影響發生前、發生過程中、發生后三類;從區域與領域氣候變化影響來看,可以將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為八大區域與七大領域;本研究重點針對八大區域與農業、水資源、生態環境三大領域進行了分析。通過研究發現,現階段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類研究尚存在一些問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類的導向不明確,造成對適應技術認識的不清晰;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的分類往往與分層混淆在一起,導致人們對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的認識和理解出現偏差;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類對適應行動的指導作用存在不足。綜合來看,對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進行精細分類,可以為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的篩選、集成、效益評估奠定基礎,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行動高效有序開展,為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構建提供支撐。
關鍵詞:氣候變化;適應技術;分類;影響評估
中圖分類號 P4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02-0018-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2.003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呈現出變暖的主要特征。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平均地面氣溫升高了0.85(0.65-1.06)℃ [1]。隨著氣候變暖,干旱、洪澇、高溫、低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更為頻繁,災害強度和影響范圍不斷增大,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水資源短缺加劇、生態系統退化、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荒漠化加重、媒傳疾病爆發等)日趨嚴重,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全球范圍內顯著上升。因此,有效應對氣候變化逐漸成為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尤其在減緩氣候變化艱難前行的背景下,適應氣候變化的作用與意義顯得越來越重要。
目前,適應氣候變化逐漸成為各個國家的重要戰略,進入21世紀以來,主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紛紛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和適應行動計劃[2-4]。20世紀90年代以來,聯合國與世界各國針對氣候變化問題制定了一系列公約[5-8],不斷深化對適應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通過持續開展適應行動,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及不發達國家不斷積累成功的適應氣候變化經驗[9]。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中國于2013年底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10],并在省級層面開展示范項目與試點工程,逐步推動全國范圍適應行動的開展。同時,隨著對氣候變化影響認識的不斷加深,適應氣候變化研究不斷向前推進[11]。劉燕華等初步提出了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的框架,總結歸納了11項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表達方式[12];潘家華等從政策角度分析了適應氣候變化的內涵,將適應劃分為增量型適應與發展型適應[13];潘志華等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機制與理論進行了初探,初步提出了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路線圖[14]。縱觀現階段適應氣候變化研究可以發現,中國適應氣候變化技術仍比較分散,未形成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的系統適應技術體系。因此,迫切需要開展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集成研究[15],建立不同領域、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適應氣候變化體系,為中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提供理論指導與技術支撐[16]。針對目前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面臨的技術分類混亂問題,需要在適應氣候變化技術識別[11]基礎上,建立詳盡合理的適應技術分類體系,為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篩選、集成、效益評估奠定基礎,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行動高效有序的開展,為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構建提供支撐。
1 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類面臨的問題
氣候變化是全球社會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不同方面,由此帶來的全球性和區域性氣候變化問題復雜而嚴峻,國內外許多學者開展了氣候變化影響研究[17-24],并取得了諸多成果[25-29]。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人類社會提出了減緩與適應兩條途徑,減緩是降低氣候變化影響的根本,適應是現在及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重要方式。由于氣候變化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的諸多方面,因此適應氣候變化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
根據IPCC報告提出的適應氣候變化定義[30],本文嘗試提出了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的具體定義。適應氣候變化技術是指針對氣候變化所表現出來的局地趨勢特征以及其對不同領域、不同部門所產生的具體影響,人類所采取的有針對性的技術措施,從而減輕系統的脆弱性、減小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并盡可能地利用氣候變化的有利影響所帶來的機遇。
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類研究是為了從不同角度清晰地認識適應技術,實現適應技術集成并構建合理有效的技術體系的手段。通過分析整理已有的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可以發現,各種適應技術往往混雜在一起,對于研究者、決策者、社會大眾等造成了認識上的困擾,不利于國家各個層面適應研究與適應行動的開展。本研究認為,現階段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類體系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導向不明確,導致對適應技術層次、分類認識的不清晰,使得適應技術的分類體系無法形成統一的脈絡;適應氣候變化技術最終目的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分類體系應當以氣候變化影響為導向,梳理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將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類體系。另一方面,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類容易與分層混淆,導致認識出現偏差,分層往往是分類的一種,若將分類與分層同時考慮,其實是同時開展了兩種不同方式的分類,因此本文將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分類與分層區別開來;在構建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過程中,往往需要將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適應技術進行集成綜合,最終形成有機的整體,因此適應技術分類體系的構建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