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
我們進行了一場非常激烈的博弈。中國流行哪個城市能引進一個世界500強,這個城市就非常了不起。2004年,珠海政府也迫切希望能有一個世界500強落腳,他們看中了美國的開利公司,想讓開利公司收購格力。
作為我個人來講,格力電器被收購對我有什么好處呢?當時外方給我們的條件是個人年收入可以拿到8000萬元,而我在格力電器的年薪才幾十萬元。后來我想,即使珠海有了一個世界500強,它也不是中國的,更不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我的夢想是,有一天我們打造一個自己的世界500強企業,所以我激烈反對。
珠海市領導希望賣掉格力,我跑到省里去反映,我講了不賣的理由:中華牙膏非常有名,但今天已經不在了,它被外國企業收走,還是那些人,還是那些材料,但做的不是我們的品牌,當然我還舉了很多例子。省里領導沒有表態,我想我完了。
不過沒有多久,上面派個調查組來調查,調查后說不賣了。在2004年到2014年10年中,格力從130億元做到1400億元,我們終于以自己的品牌走進世界500強。格力從1991年的1億元到2014年的1400億元,這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體制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數字在一瞬間可以做得很漂亮,但這往往是不可持續的。如果要想可持續發展,一定是在制度上做文章。
1995年,格力電器做了一個很大的文章:制度建設。那時我們遇到一個最大的困境,整個營銷隊伍集體離開。因為格力電器給他們的待遇太差,千分之八的提成,但隔壁一家空調廠給的提成是百分之五。公司遇到這樣的問題,叫我回來做部長,我是不情愿的。1994年格力銷售額做了4.6億元,我一個人就做了1.6億元,那年我拿了一百多萬元的獎金,回來當部長拿10萬塊錢的年薪,從哪個角度講我都不想回來。但反過來想,要是企業沒有了,我還能做銷售嗎?想了很久還是決定回來。一個人的財富再多,如果你不能讓更多人分享,那么,你的財富創造得也沒有價值。
回來當部長我蒙了:沒有規章制度,沒有行為標準,而且腐敗問題非常嚴重。格力的淡旺季特別明顯,淡季沒人拿貨,員工就坐著喝茶,甚至有人從家里帶點兒吃的來聊天,沒有任何壓力。當時格力電器不是直接的裙帶關系,但朋友關系、熟人關系特別多,所有人慢慢在無形當中形成一個氛圍,這個人不能得罪,那個人不能得罪,所有人都是察言觀色在辦事,這樣的企業會有希望嗎?
在不同層面都有腐敗,企業的品牌形象怎么可能樹起來?我用了一個很笨的辦法,在制度上下功夫,把每個崗位的標準、要求掛在墻上,大家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參照自己的標準檢討自己的行為。
這種小事對企業發展重要嗎?非常重要。細節決定成敗,對小事都不重視,時間一久就成了大事兒,當一個企業出大問題的時候,你再想把這個企業搞好,就會難上加難。因為我在管理上嚴格,公司成立了紀檢辦。它是一種正能量和負能量的關系,但當你弘揚正氣的時候,大部分人還是支持你的。
有一句話叫“無欲則剛”,我沒什么欲望、沒什么要求,你叫我干,我就把事情干好,我把權力用足、用透、用好。除了對內的調整,對外也要調整。
從我當部長開始,我要求所有經銷商必須打款提貨,這個政策一出,上下都反對,說什么時代了,你敢叫人家打錢才能拿貨?后來,我跟他們講了一個通俗的道理:世界上的活人是99%,你一定要用陽光的心態去看這個市場、看這樣的人群,這樣你就會做得很開心。而且,我跟他們講,“縣官不如現管”,今天我是部長,我說了算。這個決定做完以后,瞬間改變了格力電器的運營模式,所有經銷商必須見錢發貨。
從那一年開始,形勢發生變化。過去我們是跟隨型的,那年之后變成掌控型;過去格力靠銀行貸款,但因為這種模式,從1997年42億元的銷售發展到2014年1400億元的銷售,從1997年到現在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現在很多中小企業說最缺資金,你錯了,你缺的不是資金,你缺的是管理,缺的是制度,缺的是尋找正確的合作伙伴。
有人說我是營銷高手、營銷女皇,其實我沒有任何訣竅,我只有兩個字——“誠信”。一定要讓你的經銷商、合作者跟你共贏,在這個基礎上的任何決策,別人都會相信你。如果我們老是想到自己的利益,你的決策就無法實現。
(摘自《中國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