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丹
在古代猶太人的觀念中,胡須被看作是力量的化身,是神賦予的男子氣概的象征。《舊約·列王記》記載:為了侮辱猶太人,與之為敵的阿莫尼特人將猶太大衛王派來的使節的胡須剃了一半。而在埃及,胡須象征著權力,只有法老才擁有蓄須的權利。如果法老臉上胡須不夠多,就要用假胡須粘在下頜,甚至連女法老也采用這種面部裝飾,以示其統治的合法。比如古埃及第18王朝的著名女王哈特舍普蘇特的雕像上就有下垂的長胡須。
有人在解釋歷史的盛衰興亡時將胡須與國運聯系在一起,認為羅馬帝國的崩潰是羅馬人勤于刮胡子的后果——熱衷剃須且愛洗澡的羅馬人娘里娘氣,結果被留胡子的蠻族打敗。而且古羅馬浴場中還盛行去除體毛的習俗,洗完澡要用鑷子一根根拔掉身上的汗毛,弄得在浴場門口就能聽到里面拔毛時忍不住疼的喊叫聲。羅馬帝國滅亡后的歐洲中古時期,男子又普遍流行蓄須,并頗加珍愛。《烏托邦》的作者英國人托馬斯·莫爾在上斷頭臺時,對行刑者說:“我的胡子沒有犯罪,請不要切斷我的胡子。”說完撩起胡須,延頸受戮。
在世界歷史上與胡須相關的最有名的事發生在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改革時期。19世紀末,彼得一世從西歐考察后回國,便開始了一場圍繞胡子而進行的斗爭。彼得剛回國,貴族們都來見他,不料彼得突然拿起剪刀把他們的長胡子當場剪掉。當時俄國貴族大多過著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生活。他們懶洋洋地拖著長袍,留著大胡須,垂到胸前,還會精心梳理,小心翼翼,一根也不能脫落,認為這是“上帝賜予的裝飾品”,也是俄國人區別于外國人(當時西歐剃須之風漸盛)的標志。而在彼得看來,這正是俄國保守、落后的象征。后來他還發布命令,誰要留胡子必須出錢購買“留須權”,富商每年交100盧布,領主和官吏交60盧布,市民交30盧布。農民可以留須,但每次進城要交l戈比。政府還專門制作了一種小銅牌作為收據,上刻“須稅收訖”,留須人把它掛在脖子上,作為合法留須的憑證。銅牌上還有銘文:“胡須是無謂的負擔。”
根據俄羅斯的傳統,胡須被視同男子漢的氣概,而沒有胡須則被視為如同女人。所以在彼得一世去世后,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對此禁令就不再堅持,很多俄國人又以蓄須為榮。即使在后來蘇聯革命時期,無論是列寧的山羊胡,還是斯大林的八字胡,都各有特色。蘇聯最早一批的五個元帥中有個留著大胡子的布瓊尼。此人騎兵出身,曾率領騎兵第一軍在三年國內戰爭中屢立功勛。但在蘇德戰爭初期,他身為西南方向總司令,卻因對現代作戰方式不熟悉,指揮不力而招致蘇軍的大敗。斯大林嘲笑他“胡子很大,腦袋很小”,后被貶為養馬總監,擔任類似“弼馬溫”一般的閑職。
胡須除了與男權相連外,也曾被人視為與生育能力有關。按中醫傳統的說法,胡須靠精血的滋養生長,與生殖功能密切相關,所以精血充足、生殖能力強的男人,胡須一般都比較濃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外國,大都以胡須稠密為男性美的特征。而且有一口好胡子也容易得到姑娘傾心,法國諺語“漂亮胡須可使美人動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莫泊桑在小說中曾詳細描寫胡須對女性的吸引力。他在小說中寫了一個法國女人,此位女子在寫給閨蜜女友的信中說:“一個沒有髭須的男子,就不是男人。我不太愛長髯,因為它幾乎常常流露那種落拓的神氣,但是髭須在一張勇敢的面孔上真是不可少的。你永遠不能想象那個在嘴唇上面的小毛刷,引起了一大堆幾乎不敢寫給你看的感想。你千萬別跟一個沒有髭須的男子接吻。這種吻一點趣味也沒有,沒有那種使人迷戀的妙境。這誘惑力從哪里來呢?首先它在皮膚上所觸發的癢癢的感覺是那樣俊美。沒有髭須的嘴唇就像沒有衣裳的身體一樣是赤裸裸的。”這段文字極力描繪“髭須”對女性的吸引力遠勝過被稱做“長髯”的大胡子。
胡須不但能收獲愛情,還可能會收獲民意和選票。林肯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曾收到一個女孩的來信,信中寫道:“如果您把胡子留起來,我就能讓另外兩個人也選您。您的臉太瘦了,留起胡子就會更好看。所有女人都喜歡胡子,她們會讓她們的丈夫投您的票。”另一種說法是這個女孩答應要讓她的四個哥哥在林肯蓄須后投他的票。據說,林肯從此便開始蓄留了一臉又濃又密的胡子。(摘自《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