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和海東市樂都區農業示范園區管委會
高寒地區設施辣椒無公害栽培技術
管理和
海東市樂都區農業示范園區管委會
海東市樂都區位于青海省東部湟水河中下游,蔬菜生產在該地區已形成產業優勢,是青海省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設施辣椒種植面積達710公頃,平均畝產達3500千克,畝產值達3萬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文章通過對高寒地區設施辣椒無公害栽培技術進行總結,為廣大辣椒種植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借鑒。
高寒地區設施辣椒無公害栽培技術
海東市樂都區位于青海省東部湟水河中下游,全區海拔1850~4480米之間,屬青藏高原東部地區,耕地面積為24400公頃,年平均溫度為7.3℃,年平均降雨量為335.4毫米,無霜期144天。蔬菜生產在該地區已形成產業優勢,是青海省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占全省蔬菜產量的40%,已初步形成了蔬菜、洋芋兩大主導產業和地膜洋芋、樂都紫皮大蒜、樂都長辣椒三大優勢品牌。樂都區設施辣椒種植面積達710公頃,平均畝產達3500千克,畝產值達3萬元以上,經濟效益顯著,現將該地區設施辣椒無公害栽培技術總結如下,為廣大辣椒種植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借鑒。
1.生產環境
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較低,土層深厚疏松的壤土地塊,建立辣椒生產基地。
2.土壤肥力
土壤為植物生長發育所提供和協調營養與環境條件的能力。
3.設施規格要求
(1)塑料大棚:棚高2~2.8米,跨度6~12米,長度40~60米。
(2)日光溫室:棚高3.2~3.8米,跨度8~8.5米,長度50~80米。
4.設施土壤肥力等級劃分
根據設施土壤中的有機質,全氮、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鉀等含量高低而劃分為高、中、低的土壤肥力等級。
1.栽培季節的劃分
劃分為早春栽培、秋冬栽培、冬春栽培、秋延后栽培和長季節栽培。
2.品種選擇
選擇抗病、優質、高產、耐貯運、商品性好、適合市場需求。如樂都長辣椒、甘科10號、長劍、航椒8號等。
3.育苗
選用工廠化育苗技術進行育苗。
(1)準備工作。穴盤選用72孔為好,育苗基質主要是草炭、蛭石和珍珠巖,育苗床架選用移動式苗床。肥水供給系統選用移動式噴水噴肥設備,減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操作方便。
將種子用55℃熱水燙種15分鐘,并不停地攪拌,待水溫降至30℃時浸泡6~8小時,或用0.1%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分鐘,用清水沖洗凈藥液后,用干凈濕布包好放在25~30℃環境條件下催芽,種子露白時播種。
(2)苗期管理。主要是水分和溫度管理。
一般要求基質含水量達到最大持水量的85%~90%,在種子出土后,應適當降低基質含水量,在出苗前一天,應適當提高基質水分含量,以利定植時從盤中取苗,減少散坨;營養液濃度控制在0.01%~0.03%之間。
播種后出苗前以保溫為主,白天保持25~30℃,夜間20~22℃;出苗后,及時揭去地膜,齊苗后,白天保持20~25℃,夜間12~15℃;幼苗長至1~2片真葉時進行間苗;定植前10天低溫煉苗,開始逐漸降低溫度,白天保持20~22℃,夜間10~15℃。
(3)成品苗標準。苗稈粗、節間短、葉片厚、葉色深綠,根深粗壯,側根發達;苗高15~20厘米,莖粗 0.3~0.4厘米,10~12片真葉,葉片肥厚,深綠色,根系發達為乳白色,無病蟲斑痕。
4.定植前準備
(1)整地施基肥。基肥的施入量:磷肥為總施肥的80%以上,氮肥和鉀肥為總施肥的 50%~60%,每666.7㎡施腐熟的優質農家肥3500~4000千克,麻渣35千克,復合肥40千克,鉀肥25~30千克,深翻30厘米。
(2)溫棚消毒。定植前7~10天,每畝用50%敵敵畏乳油350克拌鋸末與2000~3000克硫磺粉混合,從里向外分成10堆點燃,密閉一晝夜。
5.定植
(1)定植時間。定植前10~15天扣棚,在10厘米地溫達到12~15℃,并穩定一星期便可定植。
(2)定植方法及密度。采用明暗溝定植法,大小行栽培;大行70厘米,小行40厘米,株距30厘米,密度為3500~4000株/畝,覆蓋地膜。
6.田間管理
(1)溫度。緩苗期:白天25~30℃,夜間不低于16℃。開花坐果期:白天20~25℃,夜晚不低于10℃。結果期:白天22~26℃,晚上不低于13℃。
(2)光照。采用抗老化的長壽膜或無滴膜,冬春季節保持膜面清潔,張掛反光幕,增加光照。夏秋季節適當遮陽降溫。
(3)空氣濕度。根據辣椒不同生育階段對濕度的要求和控制病害的需要,最佳空氣相對濕度的調控指標是:緩苗期80%~90%,開花坐果期60%~70%,結果期50%~60%。生產上要通過覆蓋地膜,滴灌或暗灌,通風排濕,溫度調控等措施,盡可能把棚室內的空氣濕度控制在最佳指標范圍。
(4)增施氣肥。冬春季節栽培辣椒增施二氧化碳氣肥,使設施內的濃度達到1000~1500毫克/千克。
(5)肥水管理。定植后及時澆水,3~5天后視墑情再澆一次。冬春季節不澆明水,采用膜下滴灌或暗灌,土壤相對濕度冬春季節保持60%~70%,夏秋季節保持在75%~85%,根據生育長短和生長狀況及時追肥。常規栽培需要施純氮15~18千克/畝,磷3~6千克/畝,鉀9~12千克/畝。扣除基肥部分后,分多次隨水追施。還應針對缺素的情況增加追肥的種類和數量。
(6)不允許使用的肥料。在生產中不應使用城市垃圾,污泥、工業廢渣和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
(7)清潔田園。將殘株敗葉和雜草清理干凈,集中進行無公害化處理,保持田間清潔。
(8)及時采收。及時分批采收,減輕植株負擔。對于不留種的青椒以采收嫩果為主。當果皮變濃綠,果實較堅硬而有光澤時即可采收。
7.病蟲害防治
(1)主要病蟲害。猝倒病、立枯病、白粉病、根腐病、疫病、炭疽病、病毒病、蚜蟲、潛葉蠅、白粉虱。
(2)防治原則。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公害治理原則。
(3)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蟲品種;創造適宜的生育環境條件;培育適齡壯苗,提高抗逆性,控制好溫度和空氣濕度、適宜的肥水,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通過放風和輔助加溫,調節不同生育期的適宜溫室,避免低溫和高濕、高溫障害,深溝高畦,嚴防積水,清潔田園.避免侵染性病害發生。嚴格實行輪作制度,與非茄科類作物輪作3年以上。
(4)物理防治。用黃板誘殺蚜蟲。黃板上涂一層機油,每畝放30~40塊。
(5)生物防治。采用病毒、線蟲等防治害蟲,植物源農藥如藜蘆堿、苦參堿、印楝素等,生物源農藥如齊墩螨素、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等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
(6)合理施藥。嚴格控制農藥使用量和安全間隔期,對癥施藥,合理使用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