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霞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林子鎮政府
棉花高產優質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
董秀霞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林子鎮政府
棉花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同時也是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在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農村產棉區的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植棉技術不斷創新和完善,單產和總產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同時,我國在棉紡、棉布生產和棉產品消費等方面均躍居世界之冠。文章介紹了棉花的高產優質栽培技術,以期能為廣大棉花種植者提供建議。
棉花高產優質栽培病蟲害防治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種植棉花不僅需要產量高,還需要纖維品質優良,經濟效益好。因此,推廣與使用棉花栽培新技術,不僅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重要途徑,還能在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維護社會穩定和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我國棉花高產栽培技術,對于提高我國棉花的產量,為紡織工藝提高充足的原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棉花科技不斷取得突破和進展,棉花產業逐步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從棉播種前的準備工作、正式播種、棉花的苗期管理、蕾期管理、花鈴期管理、棉花的吐絮期管理工作以及棉花病蟲害防治,介紹棉花高產栽培技術方法。
實現棉花一播全苗、培育壯苗是確保棉花高產優質的重要環節。播種保苗環節的主攻方向是實現“五苗”,即適、全、齊、勻、壯。“適”是適時播種,及時出苗;“全”是不缺苗斷壟,保證計劃密度;“齊”是苗子整齊一致;“勻”是行株距一致,棉苗分布均勻;“壯”是棉苗生長穩健。為實現這一目標,棉花播種時應重點抓好以下技術環節:
1.優良棉種的選擇及準備
從理論意義上來講,優良棉種的選擇必須要保證其出芽率大于85%,而且棉種的凈度和純度要求非常高。因此,這就要求在棉種選擇時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范和標準進行,并且最好不要選擇上一年的棉種,因為這樣的棉種發芽率是非常低的。另外,還要將選好的優良棉種經過硫酸脫絨、藥劑攪拌和浸種處理。具體操作如下:
(1)曬種。曬種可促進種子的后熟作用,加速水分和氧氣的吸收,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并有殺菌和減輕病害的作用。曬種可在播種前15天左右進行,選擇晴天連曬4~5天,曬到手搖種子發響時為止。注意不要在水泥地或石板上曬種,以免種子失水過多而形成硬子,降低發芽率。
(2)測定種子發芽率。棉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決定著出苗的多少、好壞和快慢以及播種量的多少。因此,播前必須測定發芽勢和發芽率,生產上一般要求發芽率在85%以上才能做種用。測定發芽率的方法,一般采用發芽試驗法。取浸泡吸足水分的棉子100~200粒,保持溫度25~30℃,第3天發芽的百分數為發芽勢,第9天發芽的百分數為發芽率。
(3)種子消毒。種子消毒常用的方法有:①溫湯浸種。將棉子倒入相當種子重量的25~30倍左右溫水中,上下攪拌均勻,保持水溫55~60℃,浸種30分鐘,再加入涼水使水溫降到40℃以下,繼續浸種8~12小時,待種皮發軟子葉分層時,即可撈出,晾至短絨發白時催芽。②藥劑浸種。藥劑拌種提倡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混合拌種,方法是先拌殺蟲劑,再拌殺菌劑。殺蟲劑選用70%的高巧較好,用藥10克,對水1.5~2千克,浸泡2千克棉種。殺菌劑可選用50%的敵克松或7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多菌靈,用藥量為種子用量的0.3%。
2.整地與施肥
要想達到棉花高產的目的,就必須按照要求對土壤進行處理,以確保其符合棉花種植、高產的要求。種植棉花的土壤必須要提前進行深耕,而且還要選擇上虛下實、地暖墑好、細碎無坎坷以及地面平整疏松的土壤。還要確保土壤所需要的有機肥料,一般要求每畝地大約3000千克。
整地時應盡量加深耕層,耕深20厘米以上,采用深溝高壟栽培,以利排灌。同時全面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改變以前盲目施肥、過量施肥及一炮轟施肥習慣。積極倡導有機無機相結合、基肥追肥相結合、大量微量相結合的施肥原則。
1.苗床選擇
選擇背風向陽、地勢較高、土質肥沃、排水較好、管理方便的地塊建床。苗床一般寬1.2~1.3米,長10~15米,深12~15厘米。四周要開好排水溝,苗床與大田比例以1∶25~30為宜。
2.缽土配置
選肥力高的耕層表土,摻2~3成腐熟過篩的優質堆、廄肥,加施過磷酸鈣150~225千克/公頃,硫銨37.5~75.0千克/公頃,肥土充分混合,可采用營養缽或營養塊育苗。
3.播種
播種期一般由茬口決定,春棉以3月25日至4 月5日播種為宜,苗齡45~55天;接茬棉苗齡以40~45天為宜,育苗播種時間以4月15~25日為宜。播種前1天,先將營養缽澆足底墑水,而后每缽(塊)播健籽2粒。播后均勻蓋上1~2厘米厚的細潮土,然后分別用50%多菌靈1000倍液進行床面消毒,最后覆蓋地膜,四周壓實。
4.苗床管理
(1)通風煉苗。播種至出苗前以增溫保濕為主,一般30~35℃以內不要揭膜,當出苗率達70%左右時及時用拱棚拱起地膜,拱高60厘米左右。齊苗至一葉期,白天揭開2~3個小口通風,以后逐步擴大通風口,早揭晚蓋,要求適溫長葉,床溫控制在25~30℃。二葉期開始煉苗,二葉期后至移栽前床溫控制在18~20℃,移栽前5~7天可揭膜煉苗,如遇陰雨、低溫要蓋膜,苗要煉到紅、綠莖各半。
(2)間苗除草。齊苗后幾天內結合曬床進行間苗,每缽留苗1株,并清除床內雜草。
(3)搬缽蹲苗。移栽前7天進行,選晴天,結合田間除草,將缽重新排放1次。在2葉、4葉根據苗情長勢也可噴施矮壯素或縮節胺進行化控。
(4)澆水施肥。一般在澆好底墑水的基礎上,出苗前不用澆水,出苗后盡量少澆水。在搬缽后,可適當澆1次水,一般在移栽前7天追肥,可用尿素對水澆施,澆后用清水噴苗,也稱送嫁肥。
1.苗期管理
中耕松土,促苗早發。移栽活棵后,要及時中耕松土,破除板結,苗邊輕鋤,培土護苗。雨后及時中耕,降低田間濕度,增溫保墑。早施提苗肥,移栽活棵后,結合第1次中耕,根據苗情施尿素60~75千克/公頃,對水澆施,促苗發育。
2.蕾期管理
以促為主,搭好豐產架子。及時摘除營養枝和去早蕾。一般在7月25日左右,做到“時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時”,適時打頂。
3.花鈴期管理
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對于肥力一般、長勢弱的棉田花鈴肥宜在初花期施用,而對基肥足、長勢旺的棉田宜在盛花期施用(即下部結1~2個大鈴時),追尿素225~300千克/公頃。雜交棉結鈴性強,需肥較多,為防止后期缺肥早衰,可進行補施蓋頂肥,一般于8月中下旬噴施1%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的混合液,以提高產量和纖維品質。如果肥力較高、生長過旺、已有郁蔽跡象的,應分次去葉枝、抹贅芽、摘老葉、打邊心、剪空枝,力求通風透光促進早熟,避免爛鈴。
4.吐絮期管理
防止早衰和晚熟,實現早熟不早衰;做好防澇抗旱、病蟲害防治、化學催熟和精收細摘工作。
5.化學調控
棉花苗期長勢較旺時可噴縮節胺溶液進行化控,為確保搭好豐產架子,一般花前盡量少用或不用。蕾期純縮節胺用量為15.0~22.5克/公頃,盛花期30~45 克/公頃,花鈴期45~75克/公頃。棉花生育期用縮節胺進行全程化控時,要因苗、因地、因品種、因氣候特點靈活掌握化控時期及用量。
棉花病蟲害防治原則以健身栽培為基礎,充分發揮棉株自身的抗性,保護和利用天敵,協調應用農業、生物、化學等防治措施,重點做好花鈴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苗期重點防治棉花苗病、棉葉螨、蚜蟲、地老虎等。一是做好苗床土消毒,一葉一心期視天氣和病情噴施殺菌劑;二是移栽后視蟲情及時噴施殺蟲劑。蕾期重點防治枯萎病、蚜蟲、盲蝽象。
花鈴期重點防治棉鈴蟲、棉蚜、葉螨、斜紋夜蛾,8月中下旬注意防治鈴病。根據田間發生量確定主治對象,合理混配和交替使用農藥,達到主次兼治和提高防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