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山西省臨汾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試析小麥優種臨Y7287的技術應用與推廣
鄭芳
山西省臨汾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臨汾市作為山西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主要產麥區之一,小麥生產在整個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當前種植面積穩中有降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小麥產量,保障全市糧食安全,成為農技推廣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兩年,臨汾市的農技推廣部門依托山西省小麥研究所的技術優勢,開始在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水利及地力條件優越的小麥主產縣(市)推廣小麥優種臨Y7287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效果較為顯著。
1.選用高產優質小麥品種
優種是優質高產的前提條件。在實際生產中,在小麥主產區選擇具有市場潛力和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中筋優良品種 (N-高效型高產優質品種:臨Y7287),不但具備抗倒伏、抗逆性好、光合能力強的特點,且可培育壯苗,為豐產打下了基礎。
2.平衡施肥,增加底氮施用量
按照產量和品質同步提高方案要求,針對水地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玉米秸稈還田,氮肥采取70%底施、30%拔節期追施,使當季氮肥利用率由30.5%提高到37.8%。中肥力麥田畝施純氮12~14千克,高肥力麥田畝施純氮量為14~16千克,基施P2O59千克/畝,K2O 7.5千克/畝,配施硫酸鋅1.5千克/畝,硫酸錳1.5千克/畝。小麥灌漿期葉面噴施2.0%尿素、0.3%磷酸二氫鉀和0.2%微肥等葉面肥,促進灌漿,改善品質。
3.適期晚播,合理密植
水地小麥播期由于上茬作物成熟期直接影響到小麥播期,因此,統籌規劃上茬作物于10月1日前收獲,小麥播期10月2日~10月9日,以利于干物質和蛋白質的積累,實現產量與品質同步提高,種植密度20萬/畝。
4.冬前化學除草
在11月上中旬的晴天進行化學除草。闊葉雜草畝用75%巨星干懸浮劑或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節節麥畝用3%甲基二磺隆(世瑪)乳油;野燕麥、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畝用6.9%精惡唑禾草靈 (驃馬)水乳劑,對水30千克噴霧,徹底防除雜草,減少爭肥爭水爭光。
5.冬水前移,限量灌溉
灌水是解決玉米秸稈還田后旋耕播種土壤懸虛,小麥根系下扎困難,蘗少、根短、苗弱的最有效途徑。將越冬水由12月上旬提前到11月中旬,塌實了土壤,促進了冬前分蘗和次生根發生,構建壯苗群體。越冬水由50立方米/畝減少到30立方米/畝,即冬前限量灌溉。小麥生育期內節水10立方米/畝,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千克/立方米。
6.增加拔節期灌水量
拔節期灌水量由50立方米/畝增加到60立方米/畝,可滿足小麥后期對水分的需求,使穗粒數增加0.5~0.8粒,灌漿期延長1.5~2天,還可預防晚霜凍害或低溫冷害。
7.一噴三防
小麥抽穗后至成熟前,田間管理以“一噴三防”為主,葉面噴施殺蟲劑、殺菌劑、微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混合液,起到防病治蟲、防早衰、防干熱風的目的,確保豐產豐收。“一噴三防”進行2~3次,間隔7~10天一次。
8.建立高產示范片
為輻射帶動水地麥田推廣應用這項技術,全市在洪洞縣、襄汾縣及侯馬市的重點鄉(鎮)各建立了一個優質高產千畝示范方。洪洞縣在曲亭鎮逍洞村建設的千畝超高產示范方,通過采取精選包衣良種、秸稈還田、水肥運籌新技術等措施,經實打實收,平均畝產513.64千克,比對照田畝增產56.2千克,增產率12.3%;襄汾縣趙康鎮東柴村1018畝示范區,平均畝產507.3千克;侯馬市鳳城鄉南楊村百畝示范方平均畝產比對照田413.5千克畝增76千克,畝增收167.2元,增產率達18.4%,為輻射帶動全市小麥產業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目標管理
為了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在實施縣(市、區)成立了領導組、顧問組和實施組。領導組主要是為實施提供組織保障和協調服務,并對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監督;顧問組負責技術方案的審定、技術骨干培訓,解決技術應用中出現的重大技術問題;實施組負責制定實施方案,編印技術培訓教材,建設示范基地,實地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選派技術骨干蹲點包片,保障該項技術推廣面積與實現增產增效目標。
2.加強宣傳力度,狠抓技術培訓
市、縣、鄉三級技術推廣部門有計劃、有目的、分層次地開展了多次技術培訓活動,在產前、產中、產后利用科技趕集、網絡信息發布等形式,對麥農進行技術指導;分別編寫了《小麥優種臨Y7287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小麥倒伏預防的方法》《小麥化學除草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等培訓教材,下發農民手中,強化農民科技意識,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讓農民群眾真正認識到該品種及配套技術的先進性和增產作用,自覺應用這一優種及配套技術。
3.加大物化投入,促進措施落實
對于土壤肥力較低的部分麥田和經濟困難農戶,采取以化肥實物補助方式,以提高土壤肥力和解決困難農戶使用技術的資金短缺問題,同時在示范片對高效低毒農藥、農業機械及專用肥等關鍵配套物資實行重點統供,推廣物化技術。各項物化補助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各項技術措施的落實。
1.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農技推廣部門作為連接科研部門與農民的一個載體,在優種的推廣應用中,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積極開展科技培訓和示范推廣工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各項技術措施的組裝配套,提高了廣大生產者的科技意識和應用技術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項技術的增產、增效作用,明顯地提高了臨汾市小麥生產科技貢獻率和綜合生產能力。
2.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制定了相應的技術方案,指導小麥生產。2015年52.8萬畝項目田,畝產小麥達447.23千克,畝增產44.73千克,總計增產2361.74萬千克,總增純收入5196.05萬元,農民人均增收96.4元。
3.帶動了優質小麥的發展壯大
通過建立集中連片的示范區,有利地促進了優質小麥的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保障了示范區內小麥品質的一致性和穩定性。通過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進一步促進了小麥的加工轉化與銷售,不論對于培育龍頭企業,還是有效增加農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