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兵山西省聞喜縣農經管理中心
關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幾個問題
李小兵
山西省聞喜縣農經管理中心
在“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到我國重視的社會形勢下,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有關工作相當重要。文章中,首先介紹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之模式構造,其次論述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之基本原則,最后就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之程序設置進行了概括和總結。
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問題研究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非常關注的焦點,也越來越得到高度的重視。所謂“三農”,實際上指的是“農業、農村、農民”。土地是農民生存的根本,沒有土地,農民的生活將失去保障,因此,農民視土地為生命,有關的土地承包糾紛也就隨之而來。20世紀末,我國出臺關于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指示,由此,全國各地方開啟了制定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地方性法令的探索之路,如今,經過多年的發展,關于農村土地承包的糾紛仲裁問題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素材,非常有利于我國有關部門良好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問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修正。
就中國現有的仲裁實踐來看,主要有2種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選擇模式:普通型和行政主導型。
普通型仲裁模式,實施單位是帶有民間性質的仲裁機構,仲裁過程中有對當事人意見的很尊重,并根據有關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如《仲裁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進行居中裁定。主導型仲裁模式,實施單位是帶有行政機關色彩的仲裁機關,仲裁過程中有對當事人意見的基本考慮,并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地方的仲裁規則等進行居中裁定。這兩種仲裁模式在本質上具有一定的差別,主要可以歸結為3個方面:一是仲裁結構和仲裁程序在性質上有所差別。普通型仲裁模式的仲裁機構是民間性質或者準司法性質,仲裁程序是準司法程序。主導型仲裁模式的仲裁機構是官方行政機關性質,仲裁程序是司法程序。二是在對當事人意愿的尊重程度上有所差別。普通型仲裁模式的啟動和運作是以當事人雙方的意愿作為基礎的。主導型仲裁模式的啟動和運作不必對當事人雙方的意愿采取完全尊重的態度,且只需當事人一方申請,即可啟動仲裁程序,毋需提供合法有效的仲裁協議。這種情況下,如果仲裁主持調解,那么可尊重當事人雙方的意愿,但如果當事雙方要求比較相似或者利益沖突比較小,那么仲裁機構有權力采取強制措施執行調解協議。三是在裁決是否具有終局效力上有所差別。普通型仲裁模式具有終局效力,一旦裁定,當事人不得再向人民法院起訴。主導型仲裁模式不具備終局效力,如果出現當事人對裁定不滿的狀況,可在規定的時間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就以上兩種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模式的性質來看,主導型的仲裁模式更加適應我國的國情,這也是目前我國正在試行的模式。
在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進行仲裁時,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有三點,即便民利民原則;低成本高效率原則;堅持教化型調節的原則。
第一點,便民利民原則。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的當事人是農民,而且大多數情況下,農民也是權利人。普遍上來看,我國的農民群體經濟實力比較欠缺,文化水平較低,而且有些農民為了改善家庭狀況,通常會在農閑時節選擇外出務工,這導致農民在遇到土地承包糾紛時往往不具備必要的能力和充裕的時間來進行妥善的處理,再加上從事土地承包仲裁糾紛的仲裁人員的法律知識水平通常不夠專業,因此,在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進行仲裁時,一定要遵循便民利民的原則。落實到具體實踐主要表現為,有關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程序的設計和運行要充分考慮到當事人特別是權利人,即農民的利益,仲裁機構的設置靠近農民,設置縣、區兩級的仲裁機構,條件不完善的,至少設置縣級仲裁機構。另外,在糾紛仲裁的程序設置上,需要盡量簡化,方便農民進行辦理和執行。在庭審方面,必須體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將固定庭和流動庭進行有機結合來完成有關裁定。在收費方面,應充分考慮到農民的經濟水平,盡量設置較低的收費標準,對于有經濟困難的農民當事人,可采取適當的減免措施。
第二點,低成本高效率原則。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有必要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則是由我國農民的實際生活狀況所決定的。農民作為我國的低收入群體,經濟負擔能力比較低,難以承擔高成本的土地承包糾紛解決方式。另外,農民群體為了改善經濟狀況,農忙時節在田間忙碌,農閑時外出務工,因此沒有過多精力耗費在糾紛仲裁上。基于這兩點,仲裁機關在進行仲裁時,一定要盡量避免多次庭審,力爭在一次庭審中解決所有糾紛問題,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農民當事人在經濟和精力上的負擔。
第三點,堅持教化型原則。在進行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時應堅持教化型原則,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土地是每個農民家庭生活的希望,因此一旦出現土地糾紛問題,農民很容易出現偏激的情緒,一切行為都旨在保護自己最大的利益,這對于土地糾紛的高效合理解決非常不利。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仲裁人員需要對持有這種態度的農民進行教育,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土地承包糾紛案件,打消他們偏執的想法,促進他們以更加理性的思維來解決土地承包糾紛。二是,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一方面要顧及利益分配,另一方面也要基于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層面進行處理,而采取教化引導的方式,對于在糾紛仲裁過程中踐行這兩點大有裨益。通過教化引導,農民可以充分提高思想水平,強化經濟意識和法制觀念,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此類糾紛案件的發生,保障農村土地承包秩序的穩定。
第一點,受案范圍問題。在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受案范圍并不完全相同,而承包土地所有權權屬爭議不屬于仲裁的范圍卻是各地的一致規定,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我國的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或者集體所有,承包人不能所有。另外,還有一些比較一致的規定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流轉爭議、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流轉合同爭議、承包土地收益爭議屬于仲裁的范圍。
第二點,依職權仲裁問題。一般來說,在進行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時,應充分尊重農民當事人的意愿和處理方式,不得施行強制仲裁。但落實到具體實踐,我國有些省市仍舊將強制仲裁當做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主要手段,比如,湖南省桃源縣。這種手段并沒有尊重當事人的意愿,應該進行調整和糾正。
第三點,證據規則設計問題。目前,我國對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有關規定或試行辦法,與民事訴訟和普通仲裁的證據規則如出一轍,施行嚴格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同時,將舉證責任分配給舉證不能(力)的當事人,這導致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帶有過多的行政訴訟色彩,因此,應該將相當于行政主體的舉證義務賦予村委會或鄉(鎮)政府。
當前,我國關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立法還處于探索階段,很多的法律條文需要在實踐中進行完善,因此,一些進行試點的地區應該依據我國特有的國情,充分考慮農民當事人的根本利益,將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立法推向快速發展的階段。
[1]李鋼.對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幾個問題[J].科技與企業,2015(19):20.
[2]石元慶.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解決機制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2.
[3]杜江.淺談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重要性[J].甘肅農業,2014(5):27-28.
[4]王樂君,李迎賓.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若干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