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玲 李文連 趙有蓮 任 艷 賈改琴 王麗春 張 利 張 艷 李 平 牛燕冰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提高作物生產水平
周慧玲李文連趙有蓮任艷賈改琴王麗春張利張艷李平牛燕冰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內蒙古達拉特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黃河中游南岸,全旗轄8個蘇木鎮130個行政村,屬于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3125小時,年平均氣溫6.8℃ ,≥10℃有效積溫3000~3200℃,全年平均降水量286.2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全旗現有耕地223.54萬畝,其中旱地31.02萬畝,水澆地192.52萬畝,2015年全旗總播面積202.48萬畝,糧食作物127.55萬畝,其中玉米114.3萬畝,小麥3.12萬畝,糧食總產量6.3億千克,其中玉米總產6.1億千克。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08年開始實施國家和自治區糧食高產創建項目,多措并舉,以點帶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2008~2015年共創建國家級玉米高產示范片22個、小麥高產示范片12個,每個示范片面積均在萬畝以上。通過示范引導,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實現了良種良法相配套與高產優質相結合,大幅度提高了玉米、小麥的單產水平。2015年玉米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畝產量729.2千克,比對照田增加93.9千克,增幅14.8%,由于2015年持續干旱,生長期內降水量不足70厘米,生長后期玉米紅蜘蛛發生危害,導致玉米產量降低,較2014年高產創建示范片畝減產78.8千克,減幅9.7%。2015年小麥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畝產量432.9千克,比對照田增加37.7千克,增幅9.5%。
1.節本增效顯著
2008~2015年累計示范玉米面積28.4萬畝,平均單產824.4千克,比對照提高104.4千克,累計增產2964.9萬千克,增加純收益5930萬元。累計示范小麥面積14.2萬畝,平均單產416.1千克,比對照提高21.7千克,累計增產308.1萬千克,增加純收益862.8萬元。玉米和小麥示范區節水20%~30%,畝減不合理施肥量3.8千克(折純),高產創建示范田較常規種植模式每畝節約成本50元以上,累計節約成本2130萬元。累計節本增效8922.8萬元。
2.提高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通過高產創建示范片的建設,良種良法相配套,農機農藝相融合,提高了技術覆蓋率、到位率和機械化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糧食產量持續穩步增長,以點帶面,起到了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1.加強組織領導
達拉特旗糧食作物高產創建工作由旗人民政府組織領導,成立由旗農牧業局局長任組長的高產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保證措施到位,確保高產創建工作順利實施。成立專家技術服務組,技術服務組辦公室設在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組織制定全旗糧食作物高產創建技術方案,對高產典型進行測產驗收。抽調科技人員分赴各示范區,實行分片負責、責任到人,開展政策宣傳、技術指導和農民培訓,重點普及增產增效實用技術,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展示,提升創建的生產技術水平和農民的科技素質,從而促進穩產增產成熟技術模式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2.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
結合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選派50名技術指導員對500戶科技示范戶進行農技指導,幫助農業勞動者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努力實現良種良法到田。利用技術人員直接到村、技術培訓直接到戶、技術指導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四直接”形式,使技術入戶率達到了100%。科技人員按照“辦小班為主、講實用技術為主、以培訓農民和科技示范戶為重點”的新方式開展了培訓,結合生產實際,采取編發廣播電視節目、舉辦講座、播放錄像、編輯板報、編印技術手冊、印發宣傳資料等多種手段開展技術指導,充分發揮科技示范戶的示范作用,增強廣大農牧民學科技、用科技和傳播科技的自覺性。
3.抓好配套服務
在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上,由農牧業局組織牽頭,對全旗的農資流通領域進行了全線監管。在質量上嚴格管理,在供應的品種上進行引導,把高效、節支、環保、科技含量高的農資供應給農戶,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對種子實行統一補貼供給,小麥主推永良四號一級原種,玉米主推良種農華101、農華106、先玉335、利禾1號等。肥料全部使用達拉特旗玉米測土配方肥(16:19:5),畝施底肥配方肥(16:19:5)30千克加硫酸鉀5千克。地膜全部選用高質量的標準膜,解決了種植農戶的后顧之憂。
4.推進標準化生產
充分發揮農機作用,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力爭小麥、玉米耕種收全程機械化,運用節水灌溉技術,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可省水60%、省電30%、省工80%。管理服務專業化,大力推行種子統一包衣、統一供種、統一整地及覆膜精量播種、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技術培訓、統一肥水管理的“七統一”技術服務,促進技術全面入戶到田。高產創建活動中,在技術推廣與服務上,由旗農技推廣中心牽頭,土肥、植保、種子管理、農機、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等全力配合,共同整合技術,提升科技服務水平。示范區全部采用良種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肥料分期追施、合理密植、地膜覆蓋、病蟲草害綜防統治、全程機械化作業等技術(包括玉米“一增四改”技術,即增加密度,改種耐密型品種、改粗放施肥為配方施肥、改人工種植為機械化作業、改勻壟種植為大小壟種植)。示范區實現100%良種覆蓋,100%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00%病蟲專業化防治。加強高產創建示范片的管理,每一片示范片都樹立一塊標牌,嚴格按照農業部的要求規范標牌規格、標牌內容,制作了大標牌,標明了示范地點、面積規模、產量目標、種植品種、關鍵技術、GPS點位、指導專家、行政負責人和技術責任人等內容。并將高產創建責任落實、技術標準、指導服務、輻射措施、資金、測產結果、工作總結等及時建檔立案。
5.加強項目整合
一是與玉米控肥增效示范、玉米肥料肥效試驗結合。為加強技術集成,在示范區內落實安排了玉米控肥增效示范,按照統一科技培訓、統一機械整地、統一機械播種、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收獲的目標進行建設,示范類型包括復混配方肥、摻混配方肥、按方施肥、配方施肥加緩控釋肥、有機無機結合配方施肥、農民習慣施肥等6個模式,以求探索出一套適合沿黃灌區可復制的控肥增效技術模式。通過項目整合、技術集成,共同管理,同時指導,不僅節約管理成本,而且起到雙效示范作用。二是與寬覆膜試驗示范結合。在昭君鎮示范區內安排了寬覆膜試驗示范,面積達200畝。玉米寬覆膜高密度栽培技術將原來75厘米地膜改為170厘米的地膜覆蓋,引進緊湊型品種,加大密度,合理密植,由原來的一膜兩行改為一膜四行。種植密度由4000~5000株左右,提高到6300株左右。播種、施肥、覆膜一次性完成。此項技術具有明顯增溫、保墑、保肥、保全苗,抑制雜草生長,減少蟲害,促進玉米生長發育,提前灌漿。具有早熟防凍,增產作用。可以很好的解決以往種植模式中存在的水肥利用不充分,溫度適宜性差,病蟲害嚴重,后期受霜凍的影響等問題,可有效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根據2015年測產數據,寬覆膜比傳統覆膜平均畝增產120千克左右,平均增幅為20%,可穩定增加農民收入。
6.協調部門合作
在小麥示范區,由鄂爾多斯市農技推廣站安排落實了小麥綜合高產技術推廣項目,選擇品種為永良4號和寧春50號,示范推廣面積共1090畝;在中和西鎮示范區及展旦召蘇木整建制示范區,由市旗兩級種子管理站共同組織安排了品種展示試驗,分別展示22個、19個玉米品種,面積為300余畝。通過各部門協同合作,形成合力,集中展示不同品種及技術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