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力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結合圖書館自身談談如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司力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系統工程,是我們黨關于文化建設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是現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時代要求,它是建設和諧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重要手段,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而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為公共文化服務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圖書館具備的文化職能、教育職能、信息職能、休閑職能,是建設和諧文化社會的重要陣地和知識資源;其強大的陣地設備、豐富的信息資源、突出優勢的專業人才、以及具有優勢的服務技術,為提升文化服務能力和創建文化體系,以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構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文化服務圖書館建設構想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個新的重大命題,這是我們黨關于文化建設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它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職能的轉變,也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文化建設上的體現。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建設和諧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重要手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是現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時代要求。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因此,建設和諧文化已與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密不可分。只有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充分享受文化成果,才能增進人們的情感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進而達到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體人民團結進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目的。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該確立一個基本的理念,就是公民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體。從這個基本理念出發,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重在最大限度地實現公民參與應該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強調公民共享、共建、共有的原則;做到這些,一要按照公眾的意愿,提供公眾喜聞樂見的產品;二要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三要鼓勵公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公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率,有助于保障政府與公民的溝通協調,調動公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總之,公共文化服務要突出公民的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娛自樂。
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具備的文化職能、教育職能、信息職能和休閑職能,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陣地和知識資源,他不僅是一個文化機構,還體現著一種公共生活理念,任何一個公民,都有走進圖書館獲取所需文化信息的權利。這是文明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
加強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維護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有效途徑。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文化作為公民的一種基本權利,它與公民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多樣性、多層次的特點,這無疑給文化的內容、風格、樣式、品種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公益性公共文化事業,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只有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才能讓文化發展的成果惠及每一個人,使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人民群眾才能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充分享受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
1.強大的陣地設備
作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圖書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服務對象是整個社會團體,是一種開放化的公益性文化服務,可以為讀者從事研究、著述、治學、業余休閑提供方便,可以說圖書館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豐富的信息資源
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為公共文化服務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圖書是人類文化遺產和文明的重要載體,圖書館擔負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重大職責,圖書館所藏的讀物大部分是專業型、普及型、通俗型的讀物,能夠滿足基層群眾的需要。而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出新一代數字化圖書館和網絡化圖書館。圖書館館藏資源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網絡把華夏民族的璀璨文化、先進科學技術成果、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完整的呈現給讀者,便于讀者接受和利用。讀者借助數字化圖書館的強大功能,可以方便的進行信息檢索與導航、網上咨詢、視頻點播等服務,可以隨時隨地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圖書館具有浩如煙海的資源,這是其他任何機構都無法匹及的,這也確保圖書館成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石。
3.專業人才優勢突出
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迅速,圖書館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而21世紀最寶貴的資源就是人才;為進一步推動圖書館事業的快速發展,圖書館將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擺上日程。在實踐中,各館通過長短期崗位技能培訓、崗位輪調等方法著力提高館員的文化知識素養和服務水平。館員已經由傳統的書刊管理員向“信息咨詢師”和“情報中介人”轉變。通過專業化訓練和長時間實踐積累,館員對各類知識都有所涉獵,也積累了較多的專業經驗,這為圖書館有效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切實的人員保障,同時專業的圖書館人才也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堅強后盾。
4.服務技術優勢
圖書館可以積極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使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從單一的陣地服務到“陣地服務+流動服務+數字服務”三維服務轉變。圖書館可以配備流動服務車,設立流動服務點,開通公共文化服務網、網上文化館、網上圖書館以及微信平臺,在商場超市、單位、社區、教學樓、宿舍樓和食堂等人員密集地帶安放數字閱讀機,方便群眾下載閱讀。將圖書服務延伸到各類人員身邊;流動服務、數字服務與陣地服務有機結合,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觸角,提升了服務效能,為圖書館傳播先進文化和開展社會教育提供了技術保障。
1.依據當地實情,構建地方特色館藏
公共圖書館主要是面向當地群眾服務的,所以必須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地方經濟文化的特定需求對涉及的學科、專業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的搜集,使館藏結構達到合理化,從而使館藏信息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既有科學本身的邏輯性,又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2.依據讀者傾向,注重社會效益
在有針對性收藏的基礎上,不僅必須考慮當前科研、生產的需要,還必須注意科技發展的動向和科研發展的規劃;不僅收藏的文獻資料應當滿足當前需求,還要具有發展的眼光。只有這樣,才能符合讀者的要求,達到較高的社會效益
3.依據時代發展,調整館藏結構
傳統圖書館館藏建設以印刷出版物為主,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出版物逐步增多,讀者的需求形式也越來越豐富,要求迅速、準確地對所需文獻進行查詢。這就要求圖書館加大電子出版物的投入,優化資源結構,加快傳統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加強數字資源的建設,把搞好本館文獻信息數據庫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4.建立全方位開放服務模式
圖書館全方位開放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所謂全方位開放,就是打破書庫制,全部館藏書刊均實行開架閱覽制,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求。因此,我們圖書館一要立足“藏為所用”的原則,通過藏書、文獻資料專題展覽、講座、讀書活動等,向讀者傳遞圖書資源信息,不斷擴大館藏圖書的影響力。二要積極開展針對性、實用性、趣味性強的科學文化知識普及活動,不斷增強吸引力、感染力,最終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三要加大農村科學文化知識扶貧,鞏固和發展送科技文化下鄉活動成果,努力促進廣大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縮小城鄉差距。
5.建立共享網絡服務平臺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服務將成為圖書館服務的一個重要渠道。網絡信息服務方便、快捷,具有很大的潛力。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開展的對全國資源的征集工作,無疑為網絡資源的共享開了一個好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公共圖書館應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和互聯網,延伸圖書館的服務。現在很多圖書館實現了自動化管理,開通了互聯網,衛星接收,有線電視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圖書館必須積極培養計算機業務骨干,開展信息資料電子化服務;通過開設網絡信息咨詢服務、網上圖書查詢、預約借閱、電子郵件、科研立項信息跟蹤服務、網絡培訓和輔導等,從而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系統工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在新時期開展的重要文化建設舉措,而圖書館是這項工程中最關鍵的一環,也是圖書館展示自身,擴大社會影響力,提高社會地位的良好機遇,圖書館應緊緊抓住這個機遇,在完善自身,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同時,開拓思路,積極創新,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成為引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力軍。
[1]王瑞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9(4):2-4.
[2]陳祥東.公共文化服務的四大特征[N].光明日報,2014,12:9.
[3]李林娜.淺議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