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呼和浩特 010051)
簡析北元各蒙古部落分布情況
金曉*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呼和浩特 010051)
元朝政權退出大都以后,經過長期的明蒙戰爭和蒙古內部封建混戰之后,蒙古各部落分裂成了東蒙古(韃靼)和西蒙古(瓦剌)兩大部分,其內部照樣分裂成若干不同集團,并互相混戰,因此其游牧地也不斷變化著。本文簡單分析了東蒙古,即達延汗六萬戶及往流四萬戶,西蒙古各部落及其大概游牧地。
東蒙古 西蒙古 游牧地
1368年元朝滅亡以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蒙古各部分成東蒙古(韃靼)和西蒙古(瓦剌)兩大部分,其內部照樣分裂成若干不同集團,并相互混戰。然而,經過長期的明蒙戰爭和蒙古內部封建混戰之后,蒙古勢力衰弱,異姓貴族把持朝政,稱雄割據,在如此混戰不休的歲月里,蒙古各部的游牧地也因戰爭不斷變化著。
東蒙古是北元蒙古人的主體,由蒙古大汗直接統治,所以也被稱為蒙古本部。明朝自永樂以后,稱蒙古本部為韃靼。北元大汗直屬部眾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經過近百年的不斷分化與組合,最終到了15世紀中期形成新的左右兩翼——六萬戶的格局,俗稱達延汗六萬戶,達延汗的后裔成功地統治了這六萬戶,直到清朝和近代;二是由成吉思汗的四個弟弟統治下的部眾組成的往流四萬戶。
北元大汗斡耳朵的游牧地:至正二十八年(1328)元惠宗退駐上都,在上都置署,朝會禮儀不廢,高麗仍遣使朝貢如舊例,因平靜無事,“從官漸為室家之計”。①劉佶《北巡私記》,見《云窗從刻》,上虞羅氏日本刊本,第四冊。第二年六月,明將常遇春、李文忠率軍北征上都,元庭再遷應昌。應昌在翁吉剌駙馬封地內,未經兵燹,城市完好,元庭在此又停留近一年。洪武三年(1370)四月二十八日,元惠宗病故于應昌。同年五月,明左副將軍李文忠率軍襲擊應昌,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率少數人逃向東北,明軍追至北慶州不及而還。慶州即遼代的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境內的察罕城。①(法)閔宣化著,馮承鈞譯《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中華書局,第51頁。其后對北元大汗斡耳朵(朝廷)的位置,明代漢文史籍記載比較含糊,據考證,必力克圖汗和脫古斯鐵木爾汗的斡耳朵游牧地,西北至今克魯倫河中下游一帶,南至西拉木倫河,跨大興安嶺東西,約相當于今呼倫貝爾盟和今蒙古國東方省,以及包括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一部分地區。②達力扎布《北元初期的疆域和汗斡耳朵地望》載《蒙古史研究》第三輯,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89年。而且,明成祖數次北征,都是征進克魯倫河一帶,而且,其后東西蒙古之間的爭奪也多在克魯倫河一帶展開,因此可以推斷克魯倫河中下游一帶應該是北元直屬部眾的游牧地,即北元政治中心。大約自滿都魯汗開始,北元大汗政治中心有規律的移牧于今呼倫貝爾至黃河河套地區。冬季南下移牧于氣候相對溫暖,水草豐美的黃河河套內,春季北上,至涼爽的克魯倫河畔度夏。博迪阿剌可汗即位時,左、右兩翼的疆界確定,大汗已不南牧,而是游牧于克魯倫河中下游一帶。其子打來孫時游牧中心南移,汗斡耳朵游牧地大體包括今錫林郭勒盟,蒙古東方省及赤峰市北部地區。此后北元諸汗,直到林丹汗率部西遷之前,都在這一帶游牧。
達延汗六萬戶及往流諸部也各有具體的游牧地。
察哈爾萬戶:“察哈爾”一詞意為“臣仆”、“家人”,來源于波斯文Cakar,在突厥語,蒙古語中變為Caqa、Caqar,漢譯“孩兒”③伯希和《卡爾梅克史譯注》耿昇漢譯,中華書局,1994年,第69—70頁。,其詞義與蒙元時代“怯憐口”(漢譯家中兒郎)相同,指皇室,諸王,貴族的私屬人口,最初是草原貴族的童仆。據蒙古古老的傳說,最初是成吉思汗賞給拖雷妻唆魯禾帖尼的屬民就叫察哈爾。看來至少作為察哈爾萬戶的核心部分是原拖雷和唆魯禾帖尼的私屬人口——臣仆和家人,他們世代為蒙哥,忽必烈及其后裔蒙古大汗宮廷服務,到了北元時期,北元大汗直屬萬戶就以他們的身份命名,稱“好臣察哈爾(意為“老臣仆”或“舊有的家人”)”,簡稱察哈爾。據各蒙古文史書有關記載,作為萬戶集團的察哈爾最晚在脫脫不花汗時代已經形成,并受歷代北元大汗直接統治,特別是在滿都魯統治下,察哈爾萬戶地位得到加強,勢力開始超越太師直屬的應紹卜萬戶,北元大汗的傀儡地位也有了改變。后來達延汗主要就是憑借著察哈爾萬戶的力量,打敗亦斯馬因,戰勝右翼異姓封建主,重新確立了黃金家族對蒙古百姓至高無上的統治權。達延汗在分封子孫的同時,給他們重新劃定了牧地,所以自不地汗時代開始,北元大汗直屬部眾大規模輾轉游牧于大漠南北的局面已經結束了。此時察哈爾萬戶的牧地已局限在漠北,大體保持了北元大汗漠北地區的牧地。包括克魯倫河流域及其以南的今蒙古國東戈壁省,東方省,蘇赫巴托省廣大地區和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部,呼倫貝爾市東部的部分地區。1547年不地去世,其長子打來孫即位。在不地晚年開始,蒙古左翼開始南越大興安嶺住牧,瓜分兀良哈萬戶。
罕哈萬戶:在達延汗及其更早的時代,他們居住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及蒙古國東方省境內的哈剌哈(Qalqa)河流域,故以其居地哈剌哈河而得名,被命名為罕哈(哈剌哈)萬戶。最初13世紀時代,是弘吉喇部駐扎在哈剌哈河一帶。后來成為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封地。斡赤斤后代的實力不斷向興安嶺以東發展,差不多領有今天東北的一半。14世紀末15世紀初,這一地區是蒙古大汗的駐牧地。直到15世紀后半期,這里興起了罕哈萬戶。達延汗分封諸子時,分給了其六子安出博羅和十一子格列山只,后來安出博羅南遷,遂有內外罕哈之別。據《九邊考》和《北虜考》記載,嘉靖(1522-1566年)初在察哈爾的東部明朝宣府邊外直北有罔留、罕哈、爾填三部駐牧,并說罔留、罕哈、爾填各有三營,三營分別由“大酋”滿惠王、猛可不郎、可都留統領。滿惠王是哈赤溫后代,其牧地在其祖先封地,以今東烏珠穆沁草原為中心,“爾填”為“好兒趁”之缺誤,指哈撒兒后裔所屬好兒趁萬戶的右翼,牧地仍以其祖先封地今呼倫湖、海拉爾河為中心。而居這兩部中間的正是牧地在哈剌哈河的原罕哈萬戶左翼,猛可不郎就是達延汗六子安出博羅的別名。
安出博羅子虎喇哈赤隨蒙古大汗南下大興安嶺駐牧,占領遼河河套等地。虎喇哈赤死后,其五個兒子分屬了其部眾。這樣,在16世紀后半期,罕哈三營就變成了五營。據《金輪千輻》記載,這五營是扎魯特、巴林、弘吉喇、巴岳特、烏濟葉特,分別屬于虎喇哈赤五子:委正、次子速巴亥、三子兀班、四子歹青及幼子炒花。五部中巴林、烏濟葉特二部位于西遼河和遼河之間,屬于左翼,其中巴林部駐牧于明朝遼東都司所轄之廣寧衛(即今遼寧省北鎮縣)鎮遠、鎮寧、鎮武、西平等堡和海州衛(即今遼寧省海城)東昌、東勝等堡的邊外一帶,其駐牧地距明邊約四百余里。①張鼐《遼夷略》,《玄覽堂從書》本。烏濟葉特部駐牧于廣寧衛的鎮武,西寧二堡和海州衛的東昌、東勝以及沈陽衛(今遼寧省沈陽市)的長靜、長安、平虜諸堡邊外一帶。②瞿九思《萬歷武功錄·把禿爾傳》,中華書局影印明刻本,1962年。五部中分布于西遼河以北的是扎魯特、弘吉喇、巴岳等三部,屬于右翼。右翼三部駐牧于明朝遼東都司所轄的沈陽、鐵嶺和開原邊外一帶。《遼夷略》曰:“直遼沈平虜(堡)正北四百余里而牧者,虎剌哈赤第三男歹青;……直沈陽,鐵嶺六百余里而牧者……虎剌哈赤第四男委正諸子也;……直關、鐵西北七百余里而牧……虎喇哈赤第五男兀班諸子也……”。
與原罕哈萬戶左翼南下駐牧不同,達延汗另一個兒子格列山只統治下的原罕哈萬戶右翼已經向西和向北發展勢力,在蒙古左右翼聯合討滅兀良哈萬戶后,兀良哈萬戶被達延汗子孫徹底瓜分,其原牧地肯特山周圍地區和部分人口被格列山只所領罕哈占領。格列山只死后,其七個兒子分家產,逐步形成了七大鄂托克。《黃史》和《阿薩拉克齊史》所記各鄂托克為:長子阿什海分得兀甚、札剌亦兒二鄂托克;次子諾顏泰分得別速惕、燕只斤(Eljigin)二鄂托克;三子諾諾和分得柯爾克、郭爾羅斯二鄂托克;四子阿敏分得霍洛(Qorugu)、庫里葉、綽虎爾(Qoqngur)三鄂托克;五子塔爾尼分得kukejid、合答斤二鄂托克;六子德勒登分得唐兀惕、撒兒塔兀勒二鄂托克,幼子貝瑪只分得兀良哈一個鄂托克。③烏力吉圖譯著《黃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1頁;《阿薩拉克齊史》第117頁。當蒙古左翼各部紛紛南下之際,達延汗子五八山只所屬巴兒虎部以及成吉思汗弟別里古臺后裔所屬阿巴哈納爾等部被格列山只及其孫阿巴岱相繼吞并,在漠北中心地帶迅速強大了起來。
兀良哈萬戶:兀良哈是古老的蒙古部族。《元朝秘史》記載,早在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時代,兀良哈人就居住在不兒罕山即今肯特山一帶,到了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兒時被征服,成為了成吉思汗祖先的隸屬人口。作為成吉思汗家族的斡脫古·孛斡勒(老奴婢),扎兒赤兀歹氏兀良哈人后裔者勒篾、速不臺、察兀兒罕兄弟三人在成吉思汗時代建功立業,成為兀良哈氏貴族,他們歷代為蒙古大汗守衛陵寢。北元時期的兀良哈萬戶就是以這些千戶為核心形成的部落集團。他們其中的一支在忽必烈時代在大興安嶺以東的朵顏山一帶游牧,成為遼王家族所屬山陽萬戶兀良哈鄂托克,也就是北元時期的朵顏衛兀良哈。到16世紀,兀良哈萬戶仍住牧于土剌、克魯倫、斡難三河上游地區以及肯特山一帶。明正德四年(1509年),兀良哈萬戶屬左翼,在達延汗的率領下參加了征討右翼的達蘭特哩袞之戰。④朱風、賈敬顏譯《漢譯蒙古黃金史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7,97頁。戰后,達延汗分封諸子孫到各萬戶時,沒有將自己的子孫分封到兀良哈萬戶。到了不地汗時期,達延汗子孫統治下的各部聯合成吉思汗弟哈撒兒、哈赤溫后裔屬部發動了瓜分兀良哈萬戶的戰爭,用另一種方式實現了對兀良哈萬戶的直接統治,至此,達延汗六萬戶的格局也徹底被打破了。據《俺答汗傳》載,1524年兀良哈人首先圍攻庫里葉兀魯思(Kuriye ulus),俺答汗與不地汗率兵出征兀良哈,追到巴勒吉(Balji)地方,“大有擄掠”⑤珠榮嘎譯著《俺答汗傳》,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30頁。而還。這里的庫里葉兀魯思,據《蒙古游牧記》記載,應是喀爾喀車臣汗部右翼中前旗、右翼中左旗之界的庫里葉山;巴勒吉,據學者們考證當是巴勒吉河與斡難河匯流處。⑥普爾賴《蒙古秘史地名考》載《蒙古學》1984年3期。1531年,不地召集麥力艮吉囊、俺答等各率所屬部對兀良哈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先后在不兒罕山(今肯特山的別稱)、勺而合勒(Jurgal,克魯倫河源頭附近)兩次擊敗兀良哈,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⑦岷峨山人《譯語》,記錄匯編本。這樣,住牧在克魯倫河上游和肯特山一帶的兀良哈萬戶就被達延汗子孫以及東道諸王后裔所屬部眾瓜分,作為北元大汗直屬萬戶再也不存在了。但其為數不多的殘余部眾從不兒罕山向西逃往杭愛山,后來成為唐努烏梁海和阿爾泰烏梁海,即“烏梁海,即明時兀良哈部族”。①何秋濤《征烏梁海述略》見《朔方備乘》卷五。
阿爾禿斯萬戶:阿爾禿斯是蒙古語“斡耳朵”(Ordo)的復數形式。阿爾禿斯部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屬民,四大斡耳朵中大斡耳朵不僅是成吉思汗時期蒙古的政治中心,其后的幾位可汗也都在此即位。忽必烈在上都稱汗,入主中原以后并沒有放棄蒙古高原,1282年,封故皇太子真金之子甘嘛喇為晉王,坐鎮成吉思汗大斡耳朵,統領四大斡耳朵及整個蒙古高原故地軍民,直到1328年元朝最后一個晉王八的麻亦兒間卜死于內亂為止,元朝都派皇太子到大斡耳朵,由其統領蒙古故地。其后,由于內亂及元朝滅亡以后汗權衰微,權臣把持朝政,晉王位虛位一百多年,直到1433年脫脫不花稱汗之后,有意要恢復其祖先的舊制,封己弟阿巴丁王為吉囊(晉王的音變形式),派到阿爾禿斯部。②那順巴拉珠爾合校本《蒙古源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09頁。大約在此時,作為萬戶集團的阿爾禿斯已經形成了。脫脫不花汗時期在北元史上再現大汗統全蒙古,吉囊統右翼的格局。阿巴丁王被也先害死之后,其孫孛羅忽繼任吉囊,統治阿爾禿斯部眾。1470年,孛羅忽與斡羅出進住河套,并與明朝通貢。③《明英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成化六年十月丙午條。1476年,孛羅忽被滿都魯汗殺死之后,阿爾禿斯萬戶的統治權隨即落入了異姓貴族之手中。達延汗即位之后,對當年之事一直耿耿于懷,所以在削弱異姓貴族的權力時,首先拿阿爾禿斯萬戶“開刀”,試圖恢復對阿爾禿斯萬戶的直接統治,于是派自己的兒子兀魯思孛羅到阿爾禿斯部任吉囊,結果遭到右翼異姓大封建主的聯合抵抗,兀魯思孛羅被殺害。1509年,達蘭特哩袞之戰中阿爾禿斯部受到重創,其一部分投降達延汗,一部分則其首領勒古失阿哈剌忽率領下隨亦不剌西遷青海。大約在嘉靖初年,阿爾禿斯萬戶西遷的部分也來降。在鎮壓右翼叛亂后,達延汗再派自己的第三子巴兒速孛羅到阿爾禿斯萬戶任吉囊,恢復了其家族的世襲領地。1519年,巴兒速孛羅死后,其長子麥力艮吉囊繼位,“在陜西延(安)、寧(夏)河套一帶邊外住牧。東致皇甫與山西岢嵐相鄰,西連寧夏、甘、肅三鎮。”④肖大亨《北虜風俗》附“世系”。這樣,阿爾禿斯萬戶占據了河套及其以北的阿爾山山脈和以西的阿拉善地區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地區。
滿官嗔——土默特萬戶:明代史料的記載中,往往土默特與滿官嗔互相通用,這與其部落形成有關。滿官嗔——土默特部的前身是明朝永樂年間設立的卜剌罕衛或多羅土蠻部。⑤寶音德力根《滿官真——土默特部的變遷》載《蒙古史研究》第五輯,1997年。卜剌罕衛人眾是蒙古化的兀者人,而滿官嗔(Mongguljin)正是表示“類蒙古”之意的蒙古語,說明該部本非蒙古人,而是逐漸蒙古化的異族人。土默特一詞直接來源于“多羅土蠻”。多羅土蠻一名首次出現是在馬可古兒吉思稱汗時期,當時多羅土蠻的首領是哈赤溫的后裔瘸太子。⑥那順巴拉珠爾合校本《蒙古源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3頁;烏力吉圖譯著《黃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13頁。當時,多羅土蠻部與滿都魯、癿加思蘭、孛羅忽等人一起擁立滿都魯為可汗。不久之后,滿都魯聯合癿加思蘭首先殺死很可能威脅到其汗位的孛羅忽吉囊,吞并其部眾阿爾禿斯,然后又殺死了瘸太子。多羅土蠻部另一個首領瘸太子部下脫羅干是幾年后滿都魯汗將專橫跋扈的太師癿加思蘭殺死時的主謀,勢力很強大,所以滿都魯只好采取聯姻方式,將己女嫁給了脫羅干之子火篩而控制了多羅土蠻部。多羅土蠻部在脫羅干、火篩父子統領下勢力逐漸強大,到達延汗時已成為僅次于大汗直接統領下的察哈爾萬戶的部落集團了。在1509年達蘭特哩袞之戰后,火篩便投降了達延汗,達延汗封第四子阿爾速孛羅到滿官嗔——土默特部。但是時隔不久,其最高統治權卻落入了巴兒速孛羅次子俺答手中。《俺答汗傳》說,巴兒速孛羅死時,俺答13歲,此后與其兄麥力艮吉囊等人占據著右翼三萬戶。⑦珠榮嘎譯著《俺答汗傳》,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0,28頁。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奪取其統治權與其父巴兒速孛羅曾一度篡奪蒙古大汗之位是密不可分的。此時的俺答與吉囊一同駐扎在河套地區,《皇明北虜考》記“……滿官嗔部營八,故屬火篩,今從俺答,合為六營,曰多羅田土悶,曰畏兀兒,曰兀甚,曰叭要,曰兀魯,曰土吉剌。……吉囊、俺答皆出入河套,二酋皆阿著子也,諸種中獨強。”已明確指出了其牧地。但是隨著俺答勢力的不斷擴張,滿官嗔——土默特部的牧地也很快越過黃河而到了豐州灘(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及以西包頭一帶)了。
應紹不萬戶:應紹不一詞來源于元代“云需府”,①亦鄰真《蒙古姓氏》載《內蒙古大學學報》1977年2期。是云需總管府的簡稱。元朝時,為管理漠北皇帝行宮事物而設立的官僚機構被稱之為云需總管府。元末在這里聚集了為察罕腦兒行宮和上都服務的農耕、畜牧、手工業各色人口幾十萬人。在元末大動亂中,元廷官僚集團、怯薛、侍衛親軍以及大量皇室私屬人口北撤時,屬怯薛昔寶赤管理的云需府人眾也一同被遷,成為北元大汗直屬部眾的核心。隨著北元政權的游牧化,原云需府官員和人眾就以其官署名為部落名稱,只是通過多年的輾轉游牧生活而其發音也發生變化,成為“應紹不”的新游牧集團。由于北元汗廷的衰弱和大汗汗權的下降,北元大汗直屬部眾大部分被異姓權臣控制,應紹不萬戶也就以與大汗一同主持日常行政、軍事事務的大官僚、北元最大權臣——太師的屬部出現。在15世紀大半個時期內,在其首領阿魯臺、孛來等人的統領下長期把持著東蒙古朝政。15世紀70年代,原屬窩闊臺家族勢力的乜克力部癿加思蘭從哈密北山一帶興起,迅速強大,吞并了阿速、哈剌陳等東部部落,形成了乜克力貴族癿加思蘭、亦思馬因為首的龐大的應紹不萬戶。達延汗即位后,征兵討伐亦思馬因時,亦思馬因率應紹不的一部分(主要是原乜克力和瓦剌部眾)西逃,回到了甘肅邊外的故地,即“甘肅以北亦集乃等處”。②許進《平番始末》記錄匯編本。這一部應紹不不久被南下的瓦剌也先之孫亦不剌吞并,所屬乜克力部眾成了瓦剌的屬部。不久,達延又西征瓦剌,亦不剌降服,其所領的新應紹不又成了達延汗六萬戶之一。1509年,達延汗鎮壓右翼異姓封建主的叛亂時應紹不萬戶主體被降服,亦不剌、卜兒海等人率殘部西牧于青海。后來,經達延汗子孫的多次征討,這批人也被并入右翼各部眾了。沒有隨亦不剌西遷的哈剌陳、阿速兩鄂托克相對完整地被達延汗幼子那力不剌占據。后來,應紹不萬戶最高統治權被巴兒速孛羅第四子伯思哈兒(bayasqal)手中把持,很快構成了新的哈剌陳萬戶各部。
哈剌陳萬戶各部的牧地位于察哈爾萬戶和滿官嗔——土默特萬戶之間,宣府邊外之地。“北虜之眾,凡有三窟,一屯河套,近延綏;一屯威寧海子之北,近大同;一屯北口青山,近宣府。”③《明世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嘉靖十一年六月戊戍條。伯思哈兒及其五子后裔統治著哈剌陳萬戶的主體,他們的牧地在舊元上都一帶,包括今錫林郭勒盟南部旗縣和化德縣、克什克騰旗西部以及臨近這些地區的河北省沽源、崇禮、張北、保康等地。卜只達剌長子和幼子所屬應紹不、阿速部以不剌母林(今四子王旗境內)、吾力艮(今蘇尼特右旗境內)為中心的牧地,次子也辛跌兒及其子所屬哈不慎、打剌明暗等鄂托克等勢力較小,住牧于舊元上都北地帶。附屬于哈剌真的朵顏衛兀良哈塔不囊各部的牧地則以今寧城縣、喀喇沁旗為中心。東土默特部及所屬塔不囊的牧地包括今北京市懷柔、延慶、河北省赤城、豐寧、圍場、隆化、平泉以及遼寧省凌源、建昌一帶。
往流諸部:成吉思汗四個弟弟哈撒兒、別里古臺、哈赤溫和斡赤斤后裔統治下的部眾被統稱為往流(清代譯作翁牛特),“往流”意為“有王的人們”即“王的屬民”,“王”特指元代東道諸王。對于忽必烈家族蒙古大汗而言,東道諸王又是他們的叔父家族,因此往流諸部又被統稱為阿巴噶、意為“叔父的屬民”,以此表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內部的血緣關系。直到15世紀后半葉,東道諸王后裔還保留著各自在元代的齊王、廣寧王、濟南王、遼王等王號以及故有的汗號。往流共有四大部或四萬戶,它們各有自己的稱謂。哈撒兒后裔被稱作好兒趁萬戶,別力古臺后裔被稱作也可萬戶,哈赤溫后裔被稱作察罕萬戶,斡赤斤后裔被稱作山陽萬戶。
“好兒趁”一詞源于大蒙古國時代的怯薛執事“火兒赤”,漢譯簡筒士。哈撒兒兒子移相哥善射,曾擔任成吉思汗怯薛中的一千火兒赤之長。后來的哈撒兒封國的最高統治者均為移相哥后裔,因此好兒趁這個萬戶名與移相哥有很大關系。15世紀前期好兒趁萬戶的統治者為齊王小失的。①朱風、賈敬顏譯《漢譯蒙古黃金史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5,75頁;烏力吉圖校注《黃史》,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07頁。好兒趁作為大的部落集團——萬戶出現,也能夠反映當時東蒙古政治格局,即往流四萬戶不直接屬于大汗本部。但是據蒙古文史書記載,好兒趁部一直受蒙古大汗調遣,為其立了汗馬功勞,兀圼孛羅王時雖一度窺伺大汗之位,企圖用聯姻手段吞并蒙古大汗直屬部眾,但始終為大汗效忠。明正德四年(1509年),達延汗發動的達蘭特哩袞之戰以及蒙古大汗不地發動對兀良哈萬戶的戰爭中都有好兒趁萬戶的參與。哈撒兒后裔的嫡系——阿兒脫歹之孫直接統領的部眾,游牧在今呼倫湖直北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廣大地區,稱茂明安。阿兒脫歹弟圖美有三個兒子,長子魁猛可、次子布爾海、幼子巴袞。魁猛可在大汗不地時代就率部南下,住牧于嫩江流域,從此其部眾稱嫩(江)好兒趁。次子和幼子則留居呼倫貝爾一帶的故土,因其牧地位于大興安嶺以北,其部眾統稱為阿魯好兒趁。
成吉思汗二弟別里古臺的屬民在15世紀以也可萬戶之名出現。“也可”意為“大”,15世紀中葉,在往流諸部中別里古臺后裔統治下的也可萬戶最為強大,這與其首領毛里孩王的統治有密切關系。1454年,毛里孩以往流諸部首領的地位與太師孛來抗衡,不久殺死孛來控制了東蒙古政局。1467年,毛里孩以廣寧王的身份與齊王孛羅乃一同遣使明朝第二年毛里孩被殺后,其子斡赤來成為也可萬戶的統治者。達延汗時期斡赤來成為其部下,1484年明朝得報“小王子并阿出來等議,欲近邊抄掠。”②《明憲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成化二十年九月壬子條。以上明實錄記載的阿出就是斡赤來,斡赤來孫巴雅思瑚布爾古特長子諾密所屬部稱為阿巴哈納爾(阿巴噶——叔父的復數),次子塔爾尼所屬部稱為阿巴噶。16世紀后期,阿巴哈納爾部因長期與阿魯喀爾喀貴族聯姻,逐漸被格列山只后裔控制,成為其附屬。兩部牧地仍在其祖先故土兀古兒扎河(今烏勒扎河)、斡難河一帶,但也有一部分因投靠姻親,到阿魯喀爾喀右翼住牧。
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后裔統治下的部眾在15世紀初以察罕萬戶之名出現。永樂三年至正統七年(1405—1442年)間,有一位蒙古大首領察罕達魯花與明朝通貢,并被明朝授予都督官銜。③《明太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永樂三年庚戌、丁卯條。察罕達魯花部眾以他的名字命名,稱察罕部,牧地臨近兀良哈三衛。據蒙古文史書,當脫脫不花與也先決戰時,有察罕萬戶的年輕首領額色庫要為脫脫不花沖鋒陷陣,蒙古大汗不地和打來孫時代,統治察罕萬戶的是著名的滿惠王,據《九邊考》記載,宣府直北住牧著與爾填、罕哈(分別指呼倫貝爾一帶的好兒趁和罕哈河一帶的達延汗子安出孛羅統治下的罕哈左翼)為鄰的罔留(往流)部,并說“岡留(罔留)部下為營者三,大酋滿惠王領之。”罔留三營當指以翁牛特(往流)為首的喀喇車里克、伊蘇特三部,牧地一直在其祖先哈赤溫子安赤歹的封地,今東烏珠穆沁草原一帶。
斡赤斤后裔所屬部眾以山陽萬戶之稱出現。明初,居住在興安嶺東的斡赤斤后裔北元遼王阿札失里率眾降明。明廷將遼王阿札失里所率三支部眾以其居地置泰寧、福余、朵顏三衛,統稱兀良哈三衛。④寶音德力根博士論文《15世紀前后蒙古政局部落問題研究》。蒙古文史書一般稱兀良哈三衛為“山陽六萬蒙古人”,“山陽”指興安嶺之陽。三衛的游牧地最初遠離明邊,泰寧衛在元泰州(今吉林省洮南一帶),福余衛在瑚裕爾河流域(今齊齊哈爾一帶),朵顏衛在額古多延溫都兒(今內蒙古扎賚特旗北)。⑤[日]和田清著,潘世憲譯《北元蒙古史論集》,商務印書館,1984年,上冊。兀良哈三衛一直活動于大興安嶺以東(以南)地區,介于北元與明朝兩大勢力之間,與雙方都有較密切的政治和經濟聯系,在明蒙關系中始終保持一種較獨立的地位,于是達延汗分封諸子時也未派其子孫到兀良哈萬戶。但是到了嘉靖中,蒙古本部達延汗子孫部落紛紛南下瓜分兀良哈三衛,三衛很快成為他們各自歸屬的蒙古部落的一部分,朵顏衛兀良哈一半(近八千騎)歸蒙古右翼滿官嗔——土默特和哈喇陳萬戶,另一半(近七千騎)則被察哈爾、罕哈瓜分,勢力早已衰落的福余衛的主體投靠了好兒趁,泰寧的多數則投靠了罕哈。
蒙元時期分布在蒙古高原西部,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爾河至葉尼塞河上游錫什錫德河一帶的原蒙古人部落斡亦剌(Oyirad)被稱為瓦剌,明代的漢籍稱西蒙古為瓦剌。但是15世紀的瓦剌不僅僅是當時斡亦剌部眾的沿襲,其部眾早已突破了原阿里不哥屬民為核心的強大萬戶。成吉思汗分封子弟時,按著蒙古民族“幼子守灶”的習慣,把蒙古本土從克魯倫河到吉兒吉思謙謙州按臺山的廣大地區和大部分蒙古千戶都分給了其幼子拖雷。托雷死后,他的領地和屬民又在他的諸子中重新分配,結果拖雷幼子阿里不哥及其母唆魯禾帖尼所分得的份額最大。拉施特說阿里不哥的夏營地在按臺,冬營地在帖客和吉兒吉思。①拉施特《史集》第二集,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365頁。在早期四瓦剌中,蒙元時代的斡亦剌部后裔雖只占其四分之一,但斡亦剌貴族與成吉思汗家族世代聯姻,是成吉思汗家族的駙馬,較阿里不哥屬民中其他異姓貴族地位都高一點,后來他們的部落之稱漸漸外延擴大,所有阿里不哥屬民都被稱作瓦剌。瓦剌作為阿里不哥屬民的統稱早在13世紀時就已產生,以致成為北元時期分裂后的西蒙古的統稱了。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也速迭兒殺死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開始,以阿里不哥家族為代表的瓦剌集團正式與蒙古本部分裂,蒙古與瓦剌為爭奪蒙古高原的統治權進行的長達半個世紀的斗爭也就開始了。15世紀初,瓦剌的勢力所及,以東起杭愛山的西麓,西越金山(今阿爾泰山)至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上游,北到謙河(今葉尼塞河)上游,南至哈密之北的戈壁,此時瓦剌“眾分為三,其渠曰馬哈木,曰太平,曰把禿孛羅”,②《明史·瓦剌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瓦剌在這三個封建領主的統轄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了脫歡、也先時期達到了全盛時期,控制了整個蒙古高原,曾一度短暫統一了整個蒙古。不久,也先死去,瓦剌分裂。也先之妻及長子火兒忽答孫“有人馬一萬,居于干趕河(今札布汗河)”,③《明英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景泰六年五月己酉條。其弟伯都王等西投哈密,而大多數瓦剌部眾則在也先次子阿失帖木兒的統領下,依然游牧于漠北,勢力仍很強大。達延汗繼位后,他緊逼瓦剌,瓦剌逐步西移,主力退回漠西,大批瓦剌部眾游牧于哈密附近。嘉靖三十一年,俺答率兵進攻瓦剌,于坤奎河、札布罕河一帶擊敗瓦剌奈曼明安(八千)輝特,殺其首領瑪尼明阿圖,“占據四衛喇特(瓦剌)”④薩囊徹辰著、那順巴拉珠爾合校本《蒙古源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卷六。。嘉靖四十一年,俺答汗從孫、鄂爾多斯的庫圖克圖徹辰洪臺吉又進兵瓦剌,大破土爾扈特部于也兒的石河畔。(萬歷二年)1574年,俺答汗的同族布延巴圖爾洪臺吉兄弟再次發動對瓦剌的進攻,于哈爾該(杭愛山以南)盡降輝特部,⑤薩囊徹辰著、那順巴拉珠爾合校本《蒙古源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卷六。瓦剌的勢力受到進一步的削弱。
[責任編輯:奧其]
K281.2
A
1674-3067(2016)04-0025-07
金曉,女(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職業學院人文旅游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