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嵐,胡耀南
?
論鄧小平的政黨責任思想
賈嵐,胡耀南
[摘要]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建黨學說的重要內容。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主客觀條件:馬克思主義政黨責任理論是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長期處于黨和國家領導核心位置及其優秀的個人素質是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形成的主觀基礎,特殊的個人經歷和超人的膽略、智慧是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形成的前提條件。這一思想主要包括:黨要管黨,一管黨員,二管干部;政黨的首位責任:解決黨的思想問題;首次提出了政黨責任制;堅持整黨不能走過場;整風運動是我們建黨的百年大計;不懲治腐敗確實有失敗的危險;黨要管黨內紀律問題;各級黨委第一書記負第一位的責任。學習研究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
所謂政黨責任思想是指無產階級政黨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不斷提高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加強紀律性,使黨免受外界的侵蝕,從而在管黨治黨和黨風廉政建設方面政黨本身應承擔的責任所闡述的一系列理論原則和思想方法。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建黨學說的重要內容。
(一)馬克思主義政黨責任理論是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
早在1859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建無產階級政黨的時候就告誡全黨必須絕對保持黨的紀律,不然的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將一事無成。1871年,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和教訓時指出,無產階級政權要以真正的負責制來代替虛偽的負責制,并多次強調工人階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對人民負責任,以避免工人階級責任政府發生質變。這就從理論上對政黨的責任進行明確闡述。恩格斯首先提出了政黨責任必須進行追究的觀念。他在1891年致奧古斯特·倍倍爾的信中鮮明地提出:如果黨內出現了故意疏遠工人、奢侈享樂的腐化變質分子,那么向這些腐化變質分子“追究黨內責任,應該是司空見慣的事”。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政黨責任理論,強調:改造中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履行黨內監督職責時,“應該‘不顧情面’……以至做到絕對了解情況并使各項事務嚴格按照規定辦事”。列寧在《大家都同鄧尼金作斗爭》這篇文章里批評那些不敢負責的黨員干部:“借口集體管理而無人負責,是最危險的禍害”,“應不顧一切盡快根除這一禍害。”[1](P41)毛澤東同志曾多次批評黨不管黨的現象。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敏銳地察覺到管黨治黨的重要性,他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干部政策的問題時說:“使我們的干部不但能治黨,而且能治國,要懂得向全中國與全世界人民講話,并為他們做事,要有遠大的政治眼光與政治家的風度。”[2](P60)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戰爭史就是一部鍛煉馬克思主義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的歷史,也是一部造就會治黨會治國會治軍骨干的歷史。“我們不但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去解決政治問題,而且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去解決戰爭問題;不但造就了一大批會治黨會治國的有力的骨干,而且造就了一大批會治軍的有力的骨干。”[3](P548)
(二)長期處于黨和國家領導核心位置及其優秀的個人素質是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形成的主觀基礎
鄧小平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是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親自安排了第三代領導集體。他既是新中國改革開放公認的總設計師,又是我黨70多年奮斗歷程的重要見證人和指導者。如果從1922年鄧小平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改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算起,到視察南方的1992年止,他在共產主義旗幟下已經整整工作了70年,可以說為了黨的事業奮斗了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因此而“熟悉我們黨從開頭到現在的歷史,對許多重大事件的歷史過程都比較了解”[4](P272)。正是由于鄧小平長期處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位置,使他能夠全面、準確、客觀地認識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客觀規律,能夠高屋建瓴地總結中國共產黨管黨治黨的理論和思想。作為卓越的領導人,鄧小平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形成了自己黨建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
(三)特殊的個人經歷和超人的膽略、智慧是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形成的前提條件
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的形成,還同他特殊的個人經歷和超人的膽略、智慧有密切的關系。鄧小平同志政治經驗豐富,經歷特殊,有“三起三落”之坎坷。人在遭受坎坷時就會冷靜地、深入地思考問題,特別會結合自身的遭遇總結經驗教訓。這一點使他對徹底唯物主義、實事求是重要性有更深的體會,也使他對“一貫正確”“百分之百”正確一類迷信持批判的態度。鄧小平在“文革”中第一次復出后,不顧“四人幫”的搗亂,以超人的膽略和智慧狠抓“全面整頓”,制定了各方面全面整頓的方針和政策。他在1975年出來工作整頓工業生產時要求:“恢復和健全規章制度,關鍵是建立責任制。”[5](P30)他嚴厲批評那些“有些事故發生了,還分不清是誰的責任”[5](P11)。沒有鄧小平特殊的個人經歷和超人的膽略、智慧,就失去了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形成的前提條件,是不可能形成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
(一)黨要管黨,一管黨員,二管干部
鄧小平提出的“黨要管黨,一管黨員,二管干部”[6](P328)這一極其鮮明的觀點,是從總體講政黨責任問題的,它包含兩層意思:“黨要管黨”是說政黨有責任、有義務管理好自己的黨務問題,而且是必須要管理好的,不能不管不問,否則就是失職;“一管黨員,二管干部”是說管黨治黨的最重要方面是黨員和干部問題。為什么這樣講?鄧小平給出的解釋是:“對執政黨來說,黨要管黨,最關鍵的是干部問題,因為許多黨員都在當大大小小的干部。”[6](P328)這是鄧小平針對業已成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管理自己的干部隊伍時遇到了比較棘手的問題提出來的,而且當時中央還想不出好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可見,管黨治黨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鄧小平認為,政黨有責任加強對干部的管理和監督,特別是作為管理干部的機構——組織部門應該認真做好干部鑒定工作,這是組織上對干部進行監督的一個很重要方面,此外還有黨員和群眾的監督、黨的監察制度的監督、民主集中制貫徹執行的監督等,但“首要是黨的生活的監督,黨員干部要過黨的生活”[6](P330)。此外,鄧小平認為,干部的交流問題、學習問題、輪訓問題都是政黨的責任,這些工作都應該加強,而不能削弱。鄧小平強調管政黨的責任就是管黨治黨,這種思想是一貫的,即使到了他即將退出領導崗位,對第三代領導集體作政治交代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認為即將登臺亮相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的事情就包括管黨治黨,“常委會的同志要聚精會神抓黨的建設,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4](P314)。
(二)政黨的首位責任:解決黨的思想問題
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的首位責任就是要解決黨的思想問題。思想問題太重要了,思想問題不解決就會出現大問題,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5](P143)而要解決思想問題,就必須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鄧小平號召全黨:“我們希望各級黨委和每個黨支部,都來鼓勵、支持黨員和群眾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都來做促進群眾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的工作。”[5](P143-144)正是在鄧小平親自指導和強力推動下,我黨又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突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在撥亂反正中把我黨的事業推進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只有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才能制定和貫徹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才能制定正確的戰略、路線、方針和政策,所以說,解決思想問題是政黨的首要責任毫不為過。除了正確的思想路線以外,鄧小平還關注思想問題的其他方面,諸如黨的思想武裝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陣地、思想斗爭、思想改造、思想作風、思想覺悟、思想理論、思想戰線等等。鄧小平反復強調思想戰線不能搞精神污染,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思想戰線上的工作者,“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他們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責任尤其重大”[6](P40)。鄧小平要求,必須大力加強黨對思想戰線的領導,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委的負責人,要重視理論界文藝界以及整個思想戰線的情況、問題和工作,對于造成思想混亂和精神污染的各種嚴重問題,采取嚴肅認真的態度加以解決,“思想戰線的共產黨員,特別是這方面擔負領導責任的和有影響的共產黨員,必須站在斗爭的前列”[4](P46)。
(三)首次提出了政黨責任制
在我國,“責任制”首先是在經濟建設領域探索并取得成功的。1975年8月份,鄧小平第二次復出的時候,就提出了“責任制”的重要性,“沒有必要的責任制度,質量難于保證,這方面要很好的整頓”[5](P26)。等到鄧小平同志第三次復出時候,他關于“責任制”的思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逐漸上升到黨和國家的制度層面,這一點從他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他說:“中央規定,科學研究機構要建立技術責任制,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這是重要的組織措施。它既有利于加強黨委的領導,又有利于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5](P97)他認為,只有實行分工負責,從上到下建立崗位責任制,工作才能有秩序、有效率,才能職責分清、賞罰分明,不至于拖延推諉、互相妨礙。我們現在知道,建立責任制,必須賦予責任人相應的權力,進行必要的考核,做到權責統一,這也是現代管理科學的核心內容之一。鄧小平同志在那時就想到了這個問題,他指出:“以后既要考慮給企業的干部權力,也要對他們進行考核,要講責任制,迫使大家想問題。”[5](P131)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中,完整地闡釋了“責任制”的基本內涵,首次從授權、選人、考核、獎罰等四個方面對“責任制”的問題給出了科學的具體措施。“在管理制度上,當前特別注意加強責任制。現在,各地的企業事業單位中,黨和國家的各級機關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無人負責。名曰集體負責,實際上等于無人負責。一項工作布置以后,落實了沒有,無人過問,結果好壞,誰也不管,所以急需建立嚴格的責任制。”[5](P151)
(四)堅持整黨不能走過場
整黨是管黨治黨的主要措施,是政黨責任的重要內容,也就是整頓黨的組織。把鄧小平關于整黨的觀點歸納起來就會發現,“整黨不能走過場”是其核心要求,他還給出了衡量整黨走不走過場的兩個重要標志。具體說來,鄧小平整黨思想的內容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必要性。早在1948年鄧小平就明確指出,那是因為我們黨內組織上和思想作風上不純潔的情況還比較嚴重的存在著,它的存在會使黨喪失戰斗力,不能完成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任務。“因此,為著克服這些現象,非整黨不可。”[6](P101)黨的十二大決定全面整黨,鄧小平仍然強調,中國共產黨的狀況還遠遠不能令人滿意,黨內還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那些所謂的造反起家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打砸搶分子等“三種人”最危險,“如果不在整黨中解決,就會留下禍根,成為定時炸彈”[4](P87)。二是嚴肅性。鄧小平認為,整黨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牽涉到每一個黨員的前途命運,必須用堅決、嚴肅、認真的態度來進行,否則會讓全黨全國人民失望。特別是對那些“確實不能挽救的,要洗刷出去。這是整黨的嚴肅性”[6](P102)。三是慎重性。對大多數黨員來說,需要進行組織處理的畢竟是少數,即使犯了錯誤黨員,只要通知學習文件,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通過思想教育,增強黨性,絕大多數都可以挽救過來。“大家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缺點和錯誤,只是輕重大小不同,因此,人人都要反省,來一個自覺運動。”[6](P102)
(五)整風運動是我們建黨的百年大計
整風,即整頓黨的作風,是管黨治黨的措施之一,也是政黨責任的重要內容。鄧小平同樣重視整風問題,認為整風非常重要,不僅對于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有其偉大的意義,就是對于世界各國黨也是很重要的貢獻。要求全黨每位同志都要自覺參加,因為這是我們建黨的百年大計。整黨與整風是緊密聯系而又相互區別的兩個政治概念。說它們緊密聯系,是因為它們經常一起出現,方針做法上有一致性,都以學習文件、提高思想作為基礎。鄧小平就曾把它們拿出來一起使用,如他在1977年7月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講到怎樣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時,根據黨內當時存在著的弄虛作假、不敢講真話的現象,一針見血地指出:“整黨整風,這是很必要的。”[5](P46)整黨與整風的區別在于,整風主要是整頓黨內特別是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風,而整黨除了這個外還要進行組織整頓,純潔黨的隊伍。也就是說,整風除特別突出的問題外,不對黨員作組織處理,而整黨則要討論并決定對不合格黨員的處理,借以純潔黨的組織。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延安整風運動,不但是我黨歷史上久負盛名的事件,也在國際共運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鄧小平作為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不但全程參加了延安整風活動,而且親自組織領導了他當時所在的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整風運動,可以說,他對整風運動的認識比一般黨內同志更為深刻,“整風運動的目的是以無產階級的馬列主義的思想,去克服存在于我們同志中的非無產階級的非馬列主義的思想,使我們全黨思想更加統一,意志更加集中,全體同志更能團結在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周圍,一心一意地去完成中國革命的事業”[6](P86)。
(六)不懲治腐敗確實有失敗的危險
我們國家之所以出現腐敗,鄧小平覺得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尖端科學技術被引進國內的同時,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進來了。所以,“我們要反對腐敗,搞廉潔政治。不是搞一天兩天、一個月兩月,整個改革開放過程都要反對腐敗”[4](P327)。即使鄧小平退休后,仍然念念不忘這一問題,他在晚年最后一次出來發表自己的思想的南方講話中又再次強調了這一觀點。其次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腐敗現象很嚴重,這同不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有關系。”[4](P325)有那么幾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黨內確實有不少在職的黨員干部,尤其是擔任一定職務、掌握一定職權的黨員干部,只愿意踏踏實實地干具體工作,但對政治上的一些動態和風向漠不關心,不愿意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對社會上甚至黨內的消極腐敗現象視而不見,鄧小平認為這才是造成腐敗現象泛濫的根本原因。另外是因為黨的教育工作發展不充分。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因是,黨在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后,在經濟方面得到可喜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況下,各級黨委和政府卻沒有及時告訴人民,包括廣大共產黨員在內,應該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堅持這個傳統,才能抗住腐敗現象。”[4](P290)1989年春夏間之所以發生動亂和反革命暴亂,鄧小平也承認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腐敗現象是原因之一。“這次出這樣的亂子,其中一個原因,是由于腐敗現象的滋生,使一部分群眾對黨和政府喪失了信心。”[4](P300)鄧小平語重心長地指出:“但對我們來說,要整好我們的黨,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的腐敗現象,確實有失敗的危險。”[4](P313)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只有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并把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對照起來,才可以使我們黨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獲得人心。
(七)黨要管黨內紀律問題
黨的紀律,簡稱“黨紀”,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根據黨的性質、綱領和實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需要而確立的各種黨規黨法的總稱。政黨作為一個政治性組織,紀律是保證政黨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鄧小平十分重視黨的紀律問題,認為黨要管黨,就是要管黨內紀律問題。“為了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必須加強黨的紀律。”[5](P271)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渙散黨的紀律,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紀律。在黨內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中,講民主必須同講紀律結合起來。“合理的紀律同社會主義民主不但不是互相對立的,而且是互相保證的。”[5](P360)對一切無紀律、無政府、違反法制的現象,都必須反對和糾正。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紀律和道德、理想、科學、文化、教育等一樣,都屬于精神文明范疇。“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全黨的組織性、紀律性。”[5](P366)培育“四有”新人、“四有”干部,這里的“四有”,就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四條里面,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4](P110)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為了實現共產主義,“有了理想,還要有紀律才能實現”[4](P111)。遵守紀律的最高標準,是真正維護和堅決執行黨的政策,國家的政策。黨要管黨內紀律,關鍵還在于執行。“誰也不能違反黨章黨紀,不管誰違反,都要受到紀律處分,也不許任何人干擾黨紀的執行,不許任何違反黨紀的人逍遙于紀律制裁之外。”[5](P322)
(八)各級黨委第一書記負第一位的責任
黨的各個組成部分怎么樣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責任,鄧小平有深刻的闡述和獨特的見解。在抗日戰爭期間,黨在根據地普遍推行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受到了愛國民主人士歡迎和廣大群眾的擁護,但也遭到了黨內部分人的抵制。鄧小平指出,三三制政權的形式下,黨的領導責任是放在政治原則上,而不是包辦,不是遇事干涉,不是黨權高于一切。“黨對政權要實現指導的責任,使黨的主張能夠經過政權去實行,黨對政權要實現監督的責任,使政權真正合乎抗日的民主的統一戰線的原則。”[6](P12)當時為了保證黨對政權的領導,在縣以上的行政機關設立了黨團,在同級黨委的指導與管理下(上下黨團不發生關系)執行黨的任務。鄧小平對黨團的要求是,“首先,對同級黨委負完全責任,并接受黨委的嚴格監督”[6](P18)。黨員作為黨肌體的細胞,他們的責任和素質如何,關系到整個黨的戰斗力。“中國革命的隊伍大得很,任務又多,共產黨員擔負的責任很重。”[6](P102)黨的事業的勝利,黨對于人民所負的責任的加重,黨在人民中間的威信的增長,都要求黨對于黨員提出更高的標準。“他們對于黨和人民,顯然也比普通黨員負有更高的責任。”[6](P250)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了執政黨,鄧小平認為執政黨也不是容易當的,“執了政,黨的責任就加重了,共產黨員的責任就加重了,我們領導干部的責任就加重了”[6](P303)。黨的各級委員會,簡稱黨委,是黨在社會各個組織中的戰斗堡壘。鄧小平強調各級黨委要真正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特別是要明確哪些問題應當由集體討論,哪些問題應當由個人負責。重大問題一定要由集體討論。集體決定了的事情,就要分頭去辦,各負其責,失職者要追究責任。“各級黨委的第一書記,對日常工作要負起第一位的責任。”[5](P341)
(一)深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建設科學規律的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個命題或者說一個概念,是鄧小平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提出來的,屈指算來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回顧這三十多年的歷史,神州大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國內生產總值已居世界第二位,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黨的建設實施新的偉大工程以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得以保持和發展,黨的執政能力不斷提高。這一切無疑都是鄧小平領導下開創的。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研究是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都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范疇。研究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可以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高這一理論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嚴密性,并在這個過程中,增強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理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更加自覺地加強黨的建設,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二)深刻把握全面從嚴治黨的客觀規律
綜觀世界各國的執政黨,都有其管黨治黨的基本經驗和基本規律,對我們這個擁有8000多萬黨員、在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的共產黨來說,從嚴治黨更有其規律性。鄧小平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站得高、看得遠,對如何管黨治黨有其獨特視角和心得體會,他的一些管黨治黨思想至今仍然閃耀著時代真理的光輝。如鄧小平提出的一管黨員、二管干部的政黨責任思想,就為我們全面從嚴治黨指明了方向和重點。鄧小平的政黨責任思想,也是鄧小平在長期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自己正反兩方面的具體經驗,積極吸收世界其他政黨建設過程的經驗教訓后,認識到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想方法和理論總結。研究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就是要繼承革命前輩的優良傳統,結合當前全面治黨的實踐探索,增強從嚴治黨的理論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實效性,使從嚴治黨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強中國共產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來,擔負起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上來。
(三)為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提供理論指導和思想方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這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黨章賦予各級黨委和紀委的重要職責。對此,鄧小平看得很清楚,早在1980年談到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問題時,他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凡是集體領導決定了事情,都要各負其責,失職就要追究責任,并且各級黨委的第一書記要負第一位的責任。這也是今天我們在黨風廉政建設中要求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的思想源頭和理論基礎。只有認真學習研究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清晰理解其管黨治黨的思想精髓,準確把握這一重要的指導黨風廉政建設的思想武器,并與當前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論斷、新要求結合起來,明白自己的任務要求,自覺地把管黨治黨和黨風廉政建設的責任牢牢抓在手、扛在肩上,做本系統、本單位管黨治黨和黨風廉政建設的領導者、推動者和執行者,才能更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的黨風和紀律保證。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索原]
[基金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面從嚴治黨條件下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研究”(15BDJ001);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鄧小平政黨責任思想研究”
[中圖分類號]A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4434(2016)02- 0006 -05
[作者簡介]賈嵐,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老區精神與老少邊地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胡耀南,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副教授,廣西百色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