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劼

杭州西湖大道延安路交叉口有家老店,賣紙裱畫(過去還刻書)很出名,店名文藝范足、也很美,叫浣花齋。她家初始開設于378年前的明崇禎十年(1637)。清末之際,她家與后起的北京榮寶齋、上海朵云軒、南京十竹齋齊名。
在短信、微信、微博、電郵豐富又便捷著我們情感世界的時候,有人發出輕輕的喟嘆:“你是否寄情于紙,永久流傳?”
一場感懷的戀情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唐·薛濤
浣花齋得名于浣花箋。
唐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出使來到四川成都。他久聞當地才女薛濤的芳名,便特約相見。一見面,薛濤就被這位年僅31歲的大詩人的俊朗外貌和出色才情所吸引。蜀山蜀月,兩人流連錦江邊,談論詩章,談論情懷。幸福常常是短暫的。那段時光成為薛濤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這年七月,元稹奉調離開川地。
分別以后,薛濤十分怏怏然,但欣慰的是,她很快就收到了元稹寄來的書信。兩情遠隔,此時能夠寄托相思的,唯有一首首詩篇了。薛濤喜歡寫絕句,經常嫌當地所產的紙紙幅太大,便對之加以改進,裁成精巧窄箋,并染成桃紅色,特別適合抒發情意。流傳開來,人稱浣花箋,也稱薛濤箋。
薛濤箋的工藝經宋、元、明歷代相傳,至明中后期,在仁和(今杭州)已經有專門制售浣花宣紙、浣花箋,刻板及書畫寄售、修繕、拓裱的南紙店,名浣花齋,亦稱浣花軒。
“你遷就我這一次,我遷就你一輩子。”
在薛濤之后1200多年的今天,有一位特別喜愛浣花箋的大學教授,曾用100張浣花箋寫滿愛情詩歌,向心上人求婚,寄滿濃濃愛意。后來,教授夫人不幸患上白血病進入隔離病房治療,因無法進內探望,教授便把這些浣花箋紙貼滿病房的窗外。隨著毛筆字跡在玻璃窗上慢慢消融,愛的暖流也撫慰了所有病痛,教授夫人戰勝了病魔,身體日漸康復……
一段翰墨的因緣
聊得心上事,托付浣花紙。
若遇早梅開,一枝應寄來。
近代·秋瑾
浣花齋賣紙裱畫,后來還刻書,著名天下。南明東閣大學士王鐸曾為浣花齋題寫齋名。
清康熙八年(1669),沈淑蘭撰《黛吟草》、吳曇素撰《采秀閣詩草》,有浣花齋刻本,兩書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清乾隆元年(1736),陳應麟輯《群書備考古學捷》十卷,有浣花齋刻本,現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清嘉慶年間,胡翹霜撰《香雪齋詩集》,有浣花齋刻本,現存于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浣花齋與書畫藝術結緣最深,流傳至今的不少書畫的用紙都有“杭省浣花齋監制”字樣,如吳昌碩1921年之作《木芙蓉》,紙張為浣花齋五尺玉版,印有前述字樣。
據記載,近現代諸多藝術大師,如蒲華、吳昌碩、黃賓虹、李叔同、余紹宋、沈尹默、潘天壽、張大千、陳少梅等,都與浣花齋來往頻繁,交誼密切。近代諸多文化名人也偏愛用浣花齋紙張,《亭亭寒柯余紹宋傳》說,余紹宋在杭州時,用紙大都為浣花齋煮硾宣,其書跡即在浣花齋寄售。《魯迅日記》“日記十八,三月三十日”自記,魯迅特別喜好浣花齋紙箋,托人收集了40余種,或收藏,或與海內外友人,或題簽、作書信寄給專門之人,足見浣花齋宣紙、書箋及修繕技藝所受到的推崇。
一家傳奇的老店
信箋四十余種指委托許欽文
自杭州浣花齋所購信箋。
現代·魯迅
浣花齋歷數百年,經趙斗南、趙寶生等幾代人的經營,到清光緒年間,由丁紀昌從其師趙寶生手中繼承。
丁紀昌秉承古訓,收集各種舊宣老箋和古籍善本,又潛心研究修繕、拓裱、宣紙深加工及創新各色花箋。因其加工的紙選料上乘,技法獨特,并以手工作畫,代加金邊加軸,兼行修繕,代售字畫,名聲享譽海內。《梓室余墨》云,光緒間,杭州浣花齋與北京榮寶齋、上海朵云軒等齊名。
新中國成立之初,朱卓甫應丁紀昌邀請,從開泰和紙號退股,入股浣花齋。公私合營時期,人民政府將勻碧齋、開泰和、豫泰和、游藝山房等并入浣花齋,成立浣花齋文化用品商店。此時的浣花齋聚攏了丁紀昌、朱卓甫、湯文明、王以興、陳雁賓、湯錦春、湯錦彪、錢立新、周惠民等技藝大師。1966年,浣花齋更名群眾文化用品商店。
浣花齋的古畫(籍)修繕及墨拓技藝代表了業界的頂尖水平。以古畫修繕技藝為例,前后工序繁復,多達81道,先要“審畫”,通過摸、掂、挑、剝等手法加以判斷,還要“定損”,接著就是“定工藝”。
“定工藝”環節又有多道工序,一是熏排,二是畫樣,三是預估修復結果,論證修復工藝流程,四是制定和加工選料。古畫修復的材料非常關鍵,老師傅要隨時留意搜集各種古舊的紙、絹、綾、錦、墨、色、泥、軸頭等材料。重要的古書畫修復需要與其年代或包漿相近相符的材料,才能修舊如舊。
此外,還有揭裱、清洗、揭畫、托紙、修補、全色、接畫簃、填粉、修后裱、保養等工序,極其細致嚴密。
一條傳承的路途
卜肆至今多寂寞,
酒壚從古擅風流。
浣花箋紙桃花色,
好好題詩詠玉鉤。
唐·李商隱
20世紀90年代初,浣花齋古畫(籍)修繕及墨拓技藝第十一代傳承人、趙寶生曾孫趙軍為保留好浣花齋的歷史與技藝,請回了第十代傳承人湯錦春和錢立新,恢復古畫修復、拓裱和宣紙深加工等業務。浣花齋于1997年向國家商標局提出商標注冊權申請,2009年獲“杭州市老字號”稱號,2010年獲“浙江省老字號”稱號。2011年,浣花齋古畫(籍)修繕及墨拓技藝被列入第四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這門古老的技藝需要從業者有相當的傳統文化修養和專注的熱情。現代生活快節奏的方式無疑是對“慢工出細活”傳統技藝的最大考驗。一些從業者紛紛轉行,新人更寥寥無幾,在傳承上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
2015年10月,浣花齋發起成立了杭州金石全形拓非遺保護發展中心。該中心現有來自5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名社員,今后將致力于全形拓技藝的保護、傳承和發揚。
在2015杭州美術節上,浣花齋一次拿出了歷代名家全形拓(一種主要以墨拓為主,在拓制過程中輔以線描、繪畫、傳拓、剪紙拓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轉移到平面拓紙上的一種技藝)和第十二代傳承人王映暉的共30余件作品。由于采用了傳統全形拓的技法,其所拓器物紋飾清晰、筆畫有秩、效果逼真,被諸多到場的專家學者點贊。
“浣花齋的根在杭州,我希望它能一直傳承下去。”趙軍希望浣花齋能成為杭州的一個特色文化品牌:“就像人們去北京能看到榮寶齋,去上海能看到朵云軒,到杭州應該看到浣花齋。”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