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琳
國務院2015年9月30日印發《關于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總體方案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同意在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原則同意《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全國首個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域。
《批復》要求,蘇州工業園區要緊緊圍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對接自由貿易試驗區并積極復制成功經驗,探索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更好地培育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新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引領、創新驅動、制度先進、經濟繁榮、環境優美、人民幸福的國際先進現代化高科技產業新城區,成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排頭兵,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提供經驗。
此次批復同意的《方案》明確,蘇州工業園區將以打造中國開發區升級版、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提升國際化開放合作水平為發展目標,著力建設五大平臺——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示范平臺、產業優化升級示范平臺、國際化創新驅動示范平臺、行政體制改革示范平臺和城市綜合治理示范平臺。積極探索開放與創新融合、創新與產業融合、產業與城市融合的發展道路,更好地引領全國開發區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完善國際化、開放型創新體系,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服務要素和人才要素,更好地參與國際創新競爭,更好地引領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按照“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要求,依托中新合作優勢,拓展市際合作、省際合作、國際合作等多種方式,積極輻射推廣園區經驗,更好地踐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為了聯系區域發展實際,對開放創新綜合試驗進行全面研判,蘇州工業園區特邀請國內外社會、經濟、法治等領域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建立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專家咨詢聯席會議機制(簡稱聯席會議),為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問診把脈開方”。
2016年1月30日,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專家咨詢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舉行,18位知名專家聯系國內外投資與貿易、科技創新、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前沿性政策動向,結合國內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為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出謀劃策,為開發區轉型發展提出真知灼見。
商務部原副部長、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專家咨詢聯席會議主席馬秀紅表示,蘇州工業園區不是最早的開發區,卻是發展最快、最具活力也最具發展潛力的開發區。園區在不同時期面臨很多困難,但都是依靠解放思想,創新發展理念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園區在困難中、在矛盾中、在風浪中能夠不斷地前進,取得今天的成績。創新就是園區的生命線。
作為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間重要的旗艦合作項目,園區將原先的一塊低洼地建設成為一座國際化、現代化的新城區,綜合發展指數、集約發展水平、質量效益位居全國開發區前列,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中外合作的成功范例。更為可貴的是園區在開發開放中,形成了新的理念、新的體制機制和改革創新的意識,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總體方案已獲國務院批準,現在工作重點就是組織實施。這個總體方案,提出了三大發展目標,建設五大平臺,涉及的面非常廣,特別是五大平臺,把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都可以根據分類納入到這五大發展平臺。園區要更廣泛的借鑒國內外比較先進的做法,以創新的思維就開放創新綜合試驗進行全方位的綜合性的研究,前瞻性的發現問題。
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用24個字來概括:開放引領、創新驅動、統籌協調、示范先行、體系構建、成果共享。對園區發展,他有以下建議:
第一是抓重點。重點是要完成國家給予園區的戰略,探索和總結園區的發展路徑,打造開發區升級版。
第二是找突破。要構建能夠支撐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打造新的價值鏈。蘇州工業園區發展到現階段需要進行轉型升級。這種轉型升級要和國家提出的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和體制結合起來。
第三是謀求合作。蘇州工業園區是和新加坡一起共同建設的,園區在新一輪轉型過程中,一定要利用新加坡的經驗,利用它國際平臺發展的經驗、服務業發展的經驗等,并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第四是探規則。國家給了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政策,園區要據此找出適應于國際新規則的演變趨勢。

2016年1月30日,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專家咨詢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舉行。
蘇州工業園區未來的創新驅動往哪個方向走?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從中國范圍來看,有兩個方向要避免:一是要避免單一加工模式導致轉型升級乏力。騰籠換鳥不能籠子空了,新的鳥沒進來;二是要防止互聯網經濟和金融經濟取代實體經濟。現在提倡“互聯網+”或者“金融+”,他本人只同意一半,對金融企業、互聯網企業可以這么提,但是對于實體經濟、實體企業,應該提“+互聯網”“+金融”。
蘇州工業園區未來的發展,就目前發展情況而言,園區應當堅持當前的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方向。自主創新并不是自己創新,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更開放的條件下進行自主創新。園區的開放創新應該更加國際化。
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過程中,借鑒新加坡經驗很重要,但是應當來一個“新加坡+”,比如“新加坡+日本”“新加坡+德國”。新加坡是一個非常好的國際平臺,蘇州可以好好學習,但新加坡只是一個城市國家。所以,未來園區的國際化應當借鑒新加坡的模式。比如在國際化平臺建設上學習新加坡,在推進制造業發展上學習日本、德國。
中央提出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整個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認為,結合蘇州工業園區的升級發展,園區可以從供給方面著手開放創新綜合試驗:
第一,重視制度供給的創新。對于整個制度供給框架應該是有效市場+有為和有限政府。其中,政府簡政放權必須要結合大部制和扁平化來推進。
第二,重視規劃方面的供給。和整個國土開發相關的各種規劃,只能由政府牽頭。規劃供給上,要“規劃先行,多規合一”。
第三,政策供給的創新。園區的政策環境要按照負面清單、正面清單、責任清單的邏輯,瞄準最高標準的法治化營商環境來做。
第四,注重高新科技的供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第五,投融資的供給。園區在控制風險的同時,以政府財政資金作后盾,爭取政策性資金,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信貸式放貸,支持園區超常規發展。
最后,供給側改革勢必要落到人才的供給。怎么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一篇大文章。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說,全國各類園區很多,但是實話實說真正成功的并不很多,蘇州工業園區算一個難得的成功案例。
園區的規劃具有前瞻性,具有科學性,楊保軍第一個建議是由“產城融合”提升到“產城人”融合。園區實際居住人口110萬,這是一個大城市概念了,面對這110萬人口我們就要研究他們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技能、收入和消費模式,然后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另外,園區成為國際化窗口,有很多外國人才到這里創業定居,我們要考慮有沒有國際化社區?園區就要營造一個讓他們感到這個地方很幸福,很自豪,把它作為家園,那么就會迸發出創新的熱情。園區形成了很多資產,要通過精細化、人性化、藝術化設計來提升,讓已經形成的資產升值,光是城市和產業融合好,還沒有到頂峰,要把人、城、產交融起來,才能真正的上一個臺階。
第二個建議,營造優良的創新空間。城市就應該把有想法但沒錢的人、有錢但沒想法的人結合在一起,讓他們非常方便融合、溝通,降低交易成本,將來的園區要多元、混合,不要太單純,創新才容易出現。
第三個建議,是要培育創新的氛圍,恢復“容錯機制”,大膽去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