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言根
【摘 要】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村土地流轉隨之加快,并呈規?;投鄻踊厔?,如何因勢利導,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促進土地規?;洜I,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探討了安徽省望江縣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其對策。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機制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村土地流轉隨之加快,并呈規模化和多樣化趨勢,如何因勢利導,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促進土地規?;洜I,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 望江縣土地流轉現狀
望江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全縣10個鄉鎮,129個行政村,農業人口57.5634萬人,耕地面積75.866萬畝。近年來,隨著農村生產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從傳統農業生產中擺脫出來,常年性地轉移到城鎮打工或從事二、三產業,由此騰出一大批閑置土地在村組農戶之間自發或有序流轉。據調查統計,到今年2月底全縣耕地流轉面積達33.6538萬畝,占集體農用地總面積的35%,涉及全縣的129個行政村,4.6186萬農戶,主要形式為轉包、出租兩種形式,面積分別為20.3538萬畝和12.3745萬畝,分別占總流轉面積的60.48%和36.77%。其中流轉期限1年的占15.3259萬畝;流轉期限2年的占3.1776萬畝;流轉期限3-5年的8.3392畝;流轉期限5年以上的占6.8111畝。我縣實行50畝以上規模經營的農戶有1168戶,經營的土地面積達27.7441萬畝。這些流轉面積都是流轉雙方之間自發進行的,只有少數鎮、村在流轉中參與了協調。
2 望江縣農村土地流轉存在問題
現階段,望江縣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尚處于農戶自發和流轉無序的狀態,還存在流轉行為不夠規范,因土地流轉引發的矛盾糾紛較多,規?;洜I程度偏低,流轉土地使用效益不高等諸多因素,需引起我們的重視并不斷加以解決。
2.1 部分群眾存在三個疑慮
一是,對流轉本身心存疑慮。一些群眾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概念不清、情況不明,特別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不甚了解,擔心流轉后會失去土地承包經營權,影響切身利益。特別是一些年紀較大的農民戀土情結嚴重,寧愿粗放經營,也不愿將土地流轉出去。二是,對流轉價格存在疑慮。從全縣流轉的情況看,不同的鄉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經營模式,土地流轉價格也不一樣,有高有低。同時,國家對農村實行“一加一減”政策(增加涉農補助,減輕農民負擔),農民承包地不用負擔什么費用,還能獲得一定的收益,加之土地流轉市場日趨活躍,大家對土地租金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三是,對流轉年限存在疑慮。農民流轉承包地怕期限過長。期限長了,流轉收益不好測算,特別是怕村組調整土地時吃虧,怕有流轉糾紛;一些外出務工的農民擔心找不到事情做,回鄉后怕流出去的土地要不回來,沒有地種,不愿將土地流轉長時間。目前,農民承包的土地流轉合同一般是一年一訂,長的3-5年;村集體發包的土地期限一般在5年左右。而流轉主體考慮到規模經營的穩定性,心理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之間的差距較大。
2.2 流轉主體存在四大困難
一是,集中連片流轉難。目前大部分土地流轉都是自發行為,涉及千家萬戶。這種情況下,一旦個別農戶不愿意流轉,規模經營就可能“流產”或受到影響。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難。盡管這幾年骨干水利條件不斷改善,但農田水利基礎仍然薄弱,流轉主體從事規模經營同樣要“靠天吃飯”。他們有心改善農田基礎設施,但由于承包期限短,沒有穩定預期,不愿投入;或是因為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沒有能力或不敢投入。三是,貸款融資難。農業是個弱質產業,一方面,生產周期較長,比較效益低,回報見效慢;另一方面,流轉主體從事規模經營前期投入較大,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作為支撐。但是,因為缺乏有效抵押物,他們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影響了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四是,晾曬倉儲難。水稻集中收割、脫粒后,因為沒有足夠面積的曬場晾曬,沒有倉庫儲存,很容易霉變造成損失,很多流轉主體只好將稻子盡快處理,直接賣給農業龍頭企業或其他市場主體,在價格上往往吃虧。這些在種植大戶和農村經合組織中表現更為突出,對其發展影響尤甚。
2.3 地方政府存在三個不到位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鄉鎮、村干部普遍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當成流轉雙方的經濟行為。大家都知道土地流轉的重要意義,但因土地政策較敏感,且沒有硬性指標要求,鄉村兩級對土地流轉持謹慎態度,一般很少主動參與,即使參與也是流轉主體找上門請他們出面協調工作。二是,政策引導不到位。近幾年,縣委、縣政府鼓勵發展各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也出臺了一些激勵政策,但工作導向還不夠鮮明,既沒有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又沒有相應機構和人員管理,土地流轉缺乏統一指導和監管,導致操作程序、合同管理不規范,容易引起糾紛。三是,流轉服務不到位。主要表現為土地流轉信息不暢,糾紛調解難。由于供需雙方的信息不能及時溝通,許多農戶有意流轉土地卻找不到合適的受讓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難以找到有流轉意向的農戶,造成轉入轉出兩頭難。發生糾紛時,沒有專門管理服務機構調解、仲裁,特別是目前流轉大多是私下行為,一旦產生糾紛,更是難以處理。
3 推動望江縣土地流轉的幾點建議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推進望江縣農村土地有序高效流轉,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農業產業化、規?;⒓s化為發展方向,著力在政策引導、規范管理、延伸服務、優化環境等方面下功夫。
3.1 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配套政策
一要,擺上位置。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建設必須經過的一道“坎”,是統籌城鄉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對全縣發展具有牽動性作用。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將該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納入年度目標管理綜合考核。二要,廣泛宣傳。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講《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政策,把土地流轉政策和規模經營的好處宣傳到村組、到農戶,使他們消除誤區、轉變觀念。三要,完善政策。按照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原則,盡快制定出臺具體實施細則和扶持政策,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價格、程序、管理和服務等作出指導性規定。對符合農業產業規劃、達到一定面積的規模經營主體給予一次性獎補,引導各類主體投資現代農業,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
3.2 健全管理機制,規范流轉行為
一要,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縣、鄉(鎮)成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村級成立土地流轉工作站,配備專門人員和力量,具體負責業務指導、流轉服務、合同管理、糾紛仲裁、監督執行等方面的工作。建議將土地流轉服務納入為民服務全程代理范疇。二要,以實施流轉合同制和備案制為重點,在尊重群眾意愿、保障流轉雙方利益的基礎上,統一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合同簽訂,建立登記備案制度,探索實行風險保障金制度,推進土地流轉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三要,建立信息網絡,建議以村為單位收集土地流轉信息并建立臺帳,以鄉鎮為單位建立土地流轉信息庫,在縣政府網站開辟專欄即時發布土地流轉供求信息,以解決農村土地流轉信息不暢的問題。四要,全面落實承包地塊、面積、合同、證書“四到位”,盡快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讓群眾放心流轉,同時也有利于村組進行土地調整,實行集中連片流轉。同時允許村組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對土地集中流轉地塊上少數不愿流轉的農戶,可按照“就便、同質、等量”的原則,由村級組織給予承包地置換;對棄耕拋荒一年以上的承包地,可由村級組織給予流轉。
3.3 提升服務水平,促進科學發展
在繼續搞好政策、法律、信息、科技和生產環節服務的同時,注重研究解決土地流轉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升規模經營水平。一是,強化規劃引導,完善制定縣域農業發展規劃,優化產業布局,明確各區域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以規劃引導土地流轉,以流轉促進規模經營,打造優勢特色產業板塊。二是,改善規模經營基礎設施條件,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地方,在農田水利規劃設計上要提供必要的服務,在項目立項上要優先支持。同時落實規模經營主體配套用地政策,對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合同規范、經營面積在100畝以上的各類經營主體,允許其按照經營面積的1-3%安排附屬設施用地。三是,重視農產品流通環節服務,引導流轉主體與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及時為他們提供農產品供求信息咨詢服務,防止“谷賤傷農”。四是,優化農村金融服務,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將流轉主體納入重點服務范圍,允許有條件的流轉主體開展信用合作,多渠道緩解融資難問題。五是,探索建立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財政補貼、商業保險政策,降低規模經營風險。特別要指出的是,目前望江縣土地流轉形式多樣,但是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開展的規模經營不僅容易被群眾接受,而且在資源整合、科技創新、產業提升上優勢明顯,代表著土地流轉方向,要大力培育,給予重點扶持,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走合作化、規模化經營道路,激勵合作組織因地制宜開發經營優勢特色農業、拓展生產加工領域,使其成為引領農民發展規模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主要組織形式。六是,完善農村土地承包仲裁體系建設,加大對鄉鎮、村仲裁人員的業務培訓。
3.4 促進農民轉移,創優流轉環境
促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關鍵在于轉移農民、減少農民,拓展土地流轉空間。一要,建立健全農民就業培訓體系,整合各類培訓資源,有針對性地加強技能培訓,擴大培訓覆蓋面,提高培訓實際效果,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二要,加強就業服務網絡建設,及時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信息,多渠道拓寬就業渠道,引導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同時,進一步加大對農民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鼓勵他們積極發展二三產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增加收入。三要,逐步推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住房安居等配套制度改革,給予進城農民同等市民待遇,準許農民攜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城落戶和定居,并依法享有和承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應有的權利與義務,從根本上減輕他們對土地的依附,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他們永久性、實質性轉移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OL].http://www.law-lib.com/,2002-8-29.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OL].http://wcwy.ahxf.gov.cn/,2011-9-15.
[3]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OL].http://vip.chinalawinfo.com/.2005-6-17.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