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中共陜西省委黨校 陜西西安 710061)
馬克思主義哲學矛盾論視角下陜西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獨特地域性研究
王喆(中共陜西省委黨校 陜西西安 710061)
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創業美”的美麗鄉村,是陜西省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陜西省的美麗鄉村建設,要注重發揮本省的地域環境優勢,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特質,落實好中央的扶持政策,制定符合省情的規劃及實施方案。本文從自然資源差異,生態環境差別,人居環境特點,文化地域特色四個方面分析論述陜西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獨特地域性。
美麗鄉村;地域性;差異;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012
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1]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美麗鄉村,是陜西省落實“四個全面”[2]戰略布局的具體步驟,是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是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陜西省的農村,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地域差異性明顯。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民風民俗相結合,做到因地制宜,統籌全局,搞好開發和建設,體現農村環境特點與人文特色。
陜西省建設美麗鄉村具有獨特的地域性。陜北的黃土高原,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畜牧業較發達。關中平原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然氣候條件良好,物產豐饒,號稱“八百里秦川”。陜南的秦巴山地,森林資源豐富,被譽為“天然珍稀動植物的基因庫”。
從總體來看,我省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三大地區的發展差異較大,很不平衡。陜西省建設“美麗鄉村文明家園”[3],應該結合本省實際,立足省情、縣情、鄉情,根據陜西省的區域差異特征,綜合考慮自然地理特征,資源稟賦,文化特色,經濟發展狀況,實行差別化美麗鄉村建設,鼓勵發展特色經濟。
陜南地區自然山水環境優越,生態資源稟賦異同。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特點,首先,在全線區域內種植鄉土樹種和花草,打造美麗鄉村風景線。其次,分類推進沿線產業開發,進行道路綠化、景觀布局、墻面美化等,發展集“生產—加工—銷售—休閑—旅游”一體化的精美產業。
關中地區,地勢平坦,沃野千里,發展農業生產具有天然的優良條件,但是農業機械化和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產業分散,不利于集中科技、資金優先發展農村經濟。本地區應該建立現代農業園區,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及產業特色,促進農業規?;?、標準化、產業化經營。
陜北地區,煤、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能源行業優先帶動經濟發展,但是生態環境相對惡化,建設美麗鄉村應該將“資源共享”“環境美化”“增收創業”“文明發展”“提升服務”五項工程統一規劃,同步推進,將創建美麗鄉村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融合在一起。
陜南地區生態環境良好,應該依托生態資源,開發農村休閑旅游度假長廊,建設鄉村特色旅游業,帶動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為農民提供新的收入來源。
關中地區生態資源相對較好,重在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遵循自然生態規律,開發利用好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將“景區—景點—生態”納入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現代化小城鎮建設中,發展生態綠色農業[4]和生態文化體驗旅游,打造綠色農產品優質品牌。
陜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嚴重,應該著重加強環境保護,還農村青山綠水和藍天白云;開展環境保護,禁止濫伐森林、破壞植被;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群眾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鄉村的文明發展。建設美麗鄉村,保護好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好人居環境至關重要。當前,陜西省農村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問題突出,治理面臨巨大壓力。
1.治理臟亂差
在農村,臟亂差普遍存在,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整治臟亂差,建設村容整潔、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至關重要。陜西省三大地區共同面臨的問題是臟亂差,如農村改水、改路、改廚、改圈、改廁等?,F階段應該在農村實施清潔工程,進行庭院、道路、河道、村莊的綜合保潔。首先從垃圾治理抓起,因地制宜建立農村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鄉(鎮)運輸、縣處理”的模式,到目前為止,這種治理方式已經普及到全省各地。其次,組建村莊清潔隊伍,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再次,做好公路、鐵路、江河湖渠沿邊沿線整治,管理好飲水安全,在這方面陜南地區的整治工作相對較好。最后,通過整臟治亂、改善環境,盡快改變農村臟亂差狀況,實現生態環境良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給人民群眾創造好一個干凈、舒適、溫馨的美好人居環境。
2.規劃村莊和民居
美化村莊面貌,改善人居環境,應該堅持“六化六美”原則,從陜西省各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地域環境差異和民俗特色,規劃設計民居建筑風貌,做到“產村相融”,切實提高村莊、村落的規劃布局水平,將田園的自然風光和農家的生活情趣完美結合,彰顯蓬勃生機和欣欣向榮的景象。比如,陜北地區的窯洞,與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相適宜,冬暖夏涼;關中地區的住房繼承了秦漢文化傳統,又增添了現代實用性,有利于群眾享受現代文明生活;陜南地區的建筑,徽文化色彩濃厚,符合當地的民俗風情。在關中地區,袁家村、黨家村的開發建設相當成功,村莊建設充分考慮到了生產和發展,有利于農民的增收和致富。陜南地區,村莊規劃充分體現了因勢因地而建的生態環境特色,絕大多數村莊依山傍水、錯落有致。
三秦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關中、陜南、陜北三個地區農村文化豐富多樣,各具特色。關中地區承東啟西,聯結南北,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人文歷史資源豐富;陜北的黃土高原,半農半牧,一方面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長期相互交融形成了陜北獨有的文化特質,另一方面近代紅色革命文化影響深遠;陜南地區的文化獨具一格,南北薈萃,兼具秦風楚韻。
1.建設美麗鄉村的精神家園
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文化得以傳承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村容村貌、基礎設施的改善,而且更加注重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農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動力源泉。建設“六化六美”鄉村,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生活家園,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主要在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首先開展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觀念,提高農民的創業積極性和致富本領;其次發揮好傳統文化在農村流傳長久的優勢,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
2.發展美麗鄉村的文化之美
陜西省的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相對較多,她們是鄉土文化的物質載體,集民間文化、鄉村文明、鄉土特色于一身,在開發和建設中,要保存好歷史風貌和文化形態,保留好陜西省的歷史文化基因和地域特色,保護好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陜北的民歌和秧歌,關中的秦腔,陜南的花鼓戲,這些地方文藝植根基層,在民間文化中很有代表性。在“中國傳統節日”里,陜西省各地的花會、燈會、廟會、歌會、社戲等民俗文化活動蘊含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最能體現本省的地區差異和民風民俗特點。在傳承民間文藝的同時,更需要革故鼎新,賦予新時代的文化內涵,使優秀民間文化鮮活生動,薪火相傳。
[1]五中全會:堅持綠色發展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N].證券時報,2015-10-29.
[2]“四個全面”學習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
[3]陜西農村規劃建設綱要[M].陜西:三秦出版社,2015:12.
[4]蔡鑫.中國的轉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