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杰(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
孔子“仁”學的倫理學內涵及其對當今社會的啟迪
李潔杰(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
“仁”作為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的倫理學內涵十分豐富。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體心性之仁,此以個體的內在道德自覺為基礎。第二,家庭之仁,此以家庭親子之愛為基礎。第三,普世之仁,此以平等的人我觀念、恪守社會規范和承擔社會責任為基礎。這三種“仁”學內涵對提高個人道德修養、解決當今社會的養老問題和處理我國的外交關系等都具有啟迪意義。
孔子;仁學;當今社會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025
處于“軸心時代”的孔子,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在孔子思想中核心的概念便是“仁”,僅“仁”字在《論語》中就出現了105次,《呂氏春秋·不二》也有“孔子貴仁”的記載。在倫理學中最重要的研究是對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探討。[1]到了現當代,許多學者發現孔子“仁”學思想中就包含了極豐富的倫理學內容。因為孔子關于“仁”的述說既體現了他心中的道德至境,也包含了應當如何“為仁”的內容。雖然儒家思想經歷了先秦儒學、兩漢經學、宋明理學以及新儒學的變化和發展,但“仁”學依然是歷代學者探討和論述的主要對象。但由于孔子“仁”學的內涵十分豐富,他們對“仁”的看法莫衷一是。本文將孔子之“仁”分為三個層次,并從每一層次的“仁”出發,論述孔子“仁”學及其對當今社會的啟迪。
孔子“仁”包含個體心性之仁。他論述了個人如何達到仁者的境界。首先“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一個人如果善于花言巧語,甚至偽裝成友善的樣子。那么這種人很少能達到“仁”者境界。其次要先達到近仁的層次,就需要有“剛、毅、木、訥”(《論語·子路》)的特質。剛者堅強而不屈撓,毅者果斷而不游移。木者質樸,訥者言語遲鈍。[3]擁有這四種品質的人才能接近仁者的境界。再次孔子對子張說過:“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論語·陽貨》)孔子所說的五者便是恭、寬、信、敏、惠。也就是說一個真正的“仁”者需要有恭敬心、寬容心和誠信的品質以及善于謀劃和審時度勢的能力,同時其所做的事情還要能夠順乎人情。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中產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正確的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導致了食品安全、道德滑坡、貪污腐敗等社會問題。而個體的心性仁學有利于個體形成對道德修養的自覺追求。如顏回,孔子有一次深情地贊嘆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若是人能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中感到幸福,那么許多社會問題必定會迎刃而解。特別是當人們的道德修養提高后,公眾利益會得到更好的維護。
孔子的仁學中還蘊含了家庭之仁。(《論語·學而》)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認為孝悌是仁之本。孝敬父母以及友愛兄弟是作為一個“仁”者的前提條件,尤其是孔子的仁學思想中包含有他對“孝”的論述和判斷標準,如《論語·為政》中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是至于犬馬,皆有能養,不敬,何以有別?”孔子認為“孝”不僅是為父母提供物質保障,還突出“敬”,強調孝應該體現在對父母的愛敬之情上。“能養”并不代表“孝”,“孝”之中應該包括養,但更重要的應該是敬。這是因為“敬”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父母感恩之情的自然流露。[2]
在中國,養老已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今傳統的家庭養老仍為我國的主要養老模式。這種模式是基于血緣關系而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其倫理價值,尤其是傳統的孝文化。對老年人來說,家庭不僅僅是生活的主要場所,更是獲取精神慰藉的重要保障。如果將孔子”仁“學中的家庭之仁應用于實踐中,那么這種蘊含著濃厚的親子之愛和對父母懷有的一份恭敬的贍養方式無疑會為老年人提供一個溫暖的夕陽晚年。
孔子的仁學中還包含了普世之仁,具有樸素的民本主義和人文關懷。首先在《論語·顏淵》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這就奠定了孔子“仁者愛人”的仁愛學說基調。“愛人”的對象是廣泛的,即“泛愛眾人”。《論語·學而》和《論語·憲問》中記載了孔子對治國理政的看法,其中談到:國家不僅要體恤士大夫階層,更要愛護老百姓;國家要重視的,按照先后排序應為人民、食物、喪禮和祭祀。由此可見孔子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3]其次,《論語·雍也》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在《論語·顏淵》仲弓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告訴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這兩種回答首先肯定了人皆有利己主義,然后由此述說了一個人應該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到別人的想法,把別人當作自己來看待,即一種平等的換位思考。另外 ,他的回答還蘊含了先人后己的思想。這就體現出了孔子強調的“仁”愛是以個人的角度作為出發點,考慮事情時是以一種人我平等的態度去思考,最終的目的是達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仁者情懷。從這個方面去看孔子的“仁”學就早已超越了血緣親情,具有了普世的意義。[4]這種普世之仁對于今天人與人的交往,乃至國與國之間的交際都有著重要的倫理學意義。
當今時代,中國正以大國姿態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的講話上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需要和平、愛好和平,也愿意盡最大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真誠幫助仍然遭受戰爭和貧困煎熬的人們。”他的講話就體現了孔子“仁”學中的普世之仁,并將其運用于外交中,在國際交往中樹立了中國愛好和平以及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所以,孔子仁學的普世之仁對于我們構建一個和平、和諧的地球村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當今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沒有帶來精神世界的豐富,反而出現了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性文化價值失落問題和精神危機問題。因此為了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繼承和發揚中華文明優秀傳統文化,重新探討孔子仁學的內涵變得十分必要。三種“仁”學內涵對提高個人道德修養、解決當今社會的養老問題以及處理我國的外交關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1]張岱年著,《中國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第2頁。
[2]段蘭蘭,《孔子的家庭孝道觀與當代中國的家庭養老》[J],河南: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5)
[3]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4]陳來著,《仁學本體論》[M],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