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中共布爾津縣委黨校 新疆布爾津 836600)
當前流動人口中存在的問題及管理
楊海燕(中共布爾津縣委黨校 新疆布爾津 836600)
流動人口是當前社會中一個龐大的群體。流動人口為中國城市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城鎮經濟和社會的繁榮,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在教育、醫療、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當前流動人口中存在的各類問題成為社會關注點。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
流動人口;生存狀況;犯罪;家庭化;計劃生育;教育;社會保障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029
流動人口是指離開戶籍所在地,以工作、生活為目的異地居住的人員。之所以產生這種人口流動,根本原因是由農村與城市、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異決定,主要由農村流向城市。流動人口是特殊的經濟活動群體,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對城市和農村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對城市社會經濟來說,流動人口對城市經濟的增長貢獻很大,成為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動力,成為城市經濟的一部分。流動人口加快了我國城市經濟化發展的進程,支援了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也支持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加速了城市與農村的溝通。
對農村社會經濟來說,首先針對農業中的剩余勞動力,解決了勞動力資源過剩問題,同時也增加了農村收入。另外也為農村培養和引進了一批人才,引發了農村一些思想和觀念的革新。
當前流動人口為中國城市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教育、醫療、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況較差、安全隱患多。流動人口的居住方式主要為集體住房或租房,生活環境明顯出臟、亂、差。這一方面說明流動人口的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另一方面流動人口的工作場所與居住場所距離較近也有可能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大多數流動人口認為居住地只是暫時的棲身地,只要能滿足日常休息和基本生活就行,因此對居住環境要求不高,多維持在最低消費狀態。為了方便上班和減少交通費用,流動人口也常把居住地選在工作點附近而不顧住房條件的好壞,流動人口的收入一般都不高,因此他們的消費水平也不會太高。較低的生活狀況及消費水平使很多流動人口的身體和心理都造成了傷害,對流動人口的身體健康和精神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流動人口的居住地多環境衛生惡化、消防隱患嚴重。由于流動人口居住地本身條件就差,流動人口的衛生觀念也較差,不注意環境衛生,缺少愛護環境的意識:亂倒垃圾、旱廁污染、占道經營、亂擺亂放等問題,導致居住環境更加惡劣。又不是本人常住地,流動人口認為這只是他們暫時的棲身地,和他們沒有多大關系,所以這里的臟亂他們不會太在意。在一些日租房密集的社區,可能大家共用一個廁所,那衛生更是不堪想。有些流動人口為了爭奪公共資源,矛盾頻發。這種臟、亂、差的現象影響到城市衛生工作的治理,也影響到城市的美化。再者流動人口出租的房屋生活設施都較簡陋,很多只是一間,沒有客廳和廚房,租房人自己做飯吃,大多數人是用電器,生活設施不完善,引發火災的隱患比較大。
流動人口的就餐問題。大多數流動人口自己做飯,做飯環境簡陋、經濟條件也差,因此多是為了一日三餐吃飽就行;就是包飯或買飯也是在一些小快餐,對飯菜、就餐環境、營養搭配、菜式沒有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午餐的就餐,午餐時間短、為了省錢,很多人都是早上做好的飯上班時帶上,午餐時就在工地隨便吃點,而且喝水較少。這類就餐方式對人身健康的危害很大。
流動人口犯罪率較高。流動人口犯罪多以盜竊、搶劫、搶奪等侵財類犯罪為主。犯罪行為人的聚居點多為出租房,這也隨他們流動的特性,經常變換住所,行蹤飄忽不定,甲地做案,乙地藏身,造成眾多案件一時難以偵破。流動人口犯罪多受生存環境的影響,犯罪隨意性大,事前沒太多謀劃,能偷就偷,偷不成就搶,搶不到就殺,出手較狠。也有很多人在出租屋從事賣淫、制假販假等犯罪活動。
通過調研發現大多數流動人口的文化素質都較低。 流動人口大都就業于娛樂場所、建筑工地、旅店、集貿市場,有的還從事修理、舊物收購等,這些行業對就業人員的文化素質要求不高,很多都是高中、初中文化水平,甚至小學都沒畢業。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差,使他們很難找到工作,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成為無業游民。即使找到了工作,狀態也不夠穩定。
其次流動人口的法制意識淡薄,許多流動人口沒有受過正規的法制教育,甚至根本不懂法,判斷是否善惡多以自身的道德觀念和生活習慣作為準則,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社會危害,會造成什么樣的嚴重后果,不清楚自己應負的法律責任。流動人口的低水平的文化素養和淡薄的法治觀念讓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城市生活和現實生活條件,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引發流動人口犯罪不光有流動人口自身的因素也有很多社會因素,比如對流動人口的歧視會造成流動人口心理的不滿和憤怒,也是引發他們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再者尚無有效的戶籍管理制度,對流動人口的了解也不夠深入、具體,對流動人口中間的矛盾、糾紛、沖突不能有效調解。 另外社會缺乏對流動人口的關心和幫助,缺乏強有力的日常管理。
流動人口以農村年輕勞動力為主,因此農村留守人口呈現老齡化、女性化和兒童化,出現土地拋荒現象。我國人口多耕地少,這要求我們要珍惜和愛護并有效地使用每一過耕地,但大量人口外流,80%以上是中青年,留守人群多是老年人、婦女和末成年兒童,這剩下的人群不可能對農業投入太多的人力和物力,農民減少了對農地的使用,導致農業生態條件惡化,出現了土地荒廢的問題。農民之所以離家去城里謀生主要還是農業的收入效益較低,而去城里可能會有較高的收入、較好的職業。
另一方面來講,這剩下的留守人群都是弱勢群體,卻都成了家里的頂梁柱。老人擔負起種田的重擔,干得都是些重體力活,可能造成體力的過度透支,生病卻也沒人照顧,還有可能重新當上了“爸媽”,擔負起照看孫子孫女的責任。對于留守婦女來說,一是勞動負擔沉重,又要照顧地里又要照顧家里,還要擔起照顧老人和孩子的責任,另外夫妻長期分居,夫妻間的共同語言也逐漸減少,造成夫妻間的感情問題,時間長了,可能情感淡薄,最后離婚。最需要關注的是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是留守兒童成長中最現實的問題。因此就針對老人、婦女和兒童的情感來說,人口的流動對他們是一種傷害。
上面就提到,人口流動帶來很多的家庭問題,許多在外漂泊的已婚流動人口,出于住房、經濟等條件的原因婚后往往只能分居,一年難得幾見,對感情、婚姻、家庭均產生諸多隱患,夫妻長期分離容易感情分裂最后導致離婚。還有把孩子交給父母照顧一是增加了老人負擔,孩子也缺少父母的愛,對孩子的心理照成一定的影響,還有老人對孩子會很溺愛,使孩子容易養成不良的習慣。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流動人口的家庭出現問題,另外由于一段時間的城里生活,在經濟、環境和交往上都有了一定的收益,很多流動人口選擇把家人一起接來,共同生活。近年來, 人口流動家庭化已經成為人口流動的新特點, 一表現在末婚流動人口在流動過程中組成家庭,另一表現為流動人口以家庭的形態流動,家庭式遷徙表現越來越顯著。流動人口家庭化的大致表現為:夫妻型、夫妻子女型、全家型,流動人口家庭化現象的出現與發展,是人口流動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結果。這些家庭式的流動人口,因其特殊的家庭形態,給城市管理帶來諸多影響和不便,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嚴重問題。
另外也要關注流動人口的婚戀問題 ,當代流動人口中的青年人正普遍面臨著婚戀難題,這不僅僅影響到個人的生活,而且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惡劣的居住環境、娛樂和休閑設施的缺乏,導致流動人口的業余休息非常單調,而且大多流動人口的工作累、苦、風險大,工作環境封閉、工作周期長,很難有時間與異性接觸并得到異性青睞。在流動人口的工作環境中,男女性別比例失調,有的職業中男性多,有的多為女性,也使他們很少有機會接觸異性并解決戀愛與婚姻問題。
近年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流動量比較大,而且流動人口中以年輕人居多,育齡人口比重極高,流動人口又無固定的居住地,因此給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成為當前我國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的難點。要全面推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工作,提升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水平,廣泛宣傳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政策是一項重要工作。
流動人口多來自農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婚育觀念沒有改變,重男輕女,因此出生性別比偏高,男女比例失調,此失調主要集中在二孩及多孩生育。流動人口的違法生育比重大,很多人利用外出做工的名義,在外地有意逃避計劃生育,多生和超生。有些進行性別選擇性引產,或二胎生育女嬰后送人或遺棄,達到再生育一個的目的。另外流動人口的生殖健康難以得到保障,育齡婦女的自我保健意識和生殖健康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向他們積極宣傳計劃生育政策和法律法規,優生優育、避孕節育和生殖健康等知識。
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是現今社會的重要問題,流動人口的子女一般家庭教育缺失、衛生狀況較差、學習情況堪憂。流動人口的子女分兩類,一類是留守兒童,一類是流動兒童。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很多留守兒童的心理都有問題。年齡小沒有自控能力,父母不在身邊,沒有父母的監管和學習上的督促,容易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又不能及時改正。特別是放假了,城市里的孩子們都與父母商定了假期計劃,和父母一起出游、報興趣輔導班或者參加豐富多彩的夏令營。但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漫長的假期,沒有自己的規劃,兩個月的假期一樣平淡的日子。他們的心底也有美好的憧憬,美麗的幻想,但缺少父母的關愛,讓孩子沒有了安全感,容易讓他們產生孤獨感。父母與孩子也缺少感情的溝通,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也變得疏遠,時間常了會讓他們產生許多心理問題,比如自我封閉、性格孤僻等。孩子一旦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就不愿與人交流交往,而且這些孩子們都正處于身心發育時期,情緒欠穩定,再加上意志薄弱,也沒有父母及時的引導和看管,會走向偏路。
而對于流動兒童來說,雖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工作一般時間都很長,下班后也很勞累,往往也不能和他們常進行心理交談,父母也不能完全了解孩子的心理。重要的是流動人口的工作是極不穩定的,這會讓子女們也常常隨他們“流動”,也由于沒有當地戶口,這些流動兒童的很多權利無法得到充分保障,這對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另外流動兒童家務負擔繁重,大多數流動兒童在課余時間都要幫父母做家務,以便父母能全身心地去外面掙錢。也有不少孩子在課余時間幫父母做工,晚睡早起,沒有孩子正常的生活規律和娛樂時間,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有很大傷害。也有部分流動人口由于家庭、社會各方面原因,讓孩子不能正常上學,很小就退學和父母一起打工打雜,成為家里重要勞動力。
流動人口大多數從事又臟又累的工作,導致疾病侵害和職業病的風險性大,很需要醫療保險的保障。但實際情況是,流動人口參加醫療保障的總體水平低。一方面是由于流動人口較為年輕,身體健康狀況一般較好,醫療需求主要是一些小病,城市的公立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費用都較高。還有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讓他們覺得即使參與了醫保體系,醫療保障也沒有安全感。
在養老保險方面,盡管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來推動流動人口參保,但社會保險養老金的管理制度還存在一定缺陷,制度障礙造成參保率低。還有由于流動人口居住地不穩定,流動性對參保行為影響顯著;另一方面他們自己不愿意購買保險,流動人口收入水平較低,讓他們覺得把錢投入到這類保險中沒有拿在自己手中可靠,這也說明他們對政府不夠信任,不相信社保。
在其他社會保障方面,比如工傷、失業等,流動人口的參保率依然很低,因此有必要提高流動人口的人力資本和收入水平,加強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
目前,流動人口量呈不斷上升趨勢,我們要看到流動人口為城市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也要關注到人口的流動帶來的社會問題,涉及很多方面且又復雜。因此全面了解和認識流動人口的影響,調節流動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是當前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
[1]楊淑珍《流動人口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影響》《現代經濟信息》2010年23期
[2]熊少嚴《流動人口家庭化子女教育影響因素與支持策略》《青年探索》2010年第4期
[3]蘇建明《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體系的缺陷與對策》《人口學刊》2009年01期
[4]武正華 陳岱云《流動人口社會保障狀況研究綜述》《理論學刊》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