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非凡的理論勇氣、高超的政治智慧、堅忍不拔的歷史擔當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習近平總書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圍繞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根紅線穿珠”,構成了一個系統(tǒng)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本文上篇擬從3個方面談談認識和體會。
夢想就是目標、方向,就是企盼、追求、力量;有夢才有遠方,追夢方能成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靠什么將全黨全國人民的力量凝聚起來、激勵奮進?習近平總書記深思熟慮的絕招就是“夢之篇”,這是整個系列重要講話思想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蹂躪踐踏、千瘡百孔,追求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愿。但作為“夢之篇”的一個思想理論體系完整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尚屬開創(chuàng)先河。
在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屆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亮相”時,習近平總書記肩負歷史使命、滿懷深情地向全國黨代表莊嚴宣示:“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xù)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個莊嚴承諾充滿擔當、字字千鈞。
2012年11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觀 《復興之路》展覽,習近平總書記在展廳即席講話指出:“現(xiàn)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他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xiàn)。這個講話鏗鏘有力、提神鼓勁,給全黨、全國人民以信心、鼓舞和力量。
此后,在多個外交場合,習近平總書記都反復強調這個主旨。至此,中國夢已如雷貫耳、昭示世界。
路徑決定成敗。以什么樣的路徑實現(xiàn)中國夢,這是生死攸關的重大問題。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國家主席后,在講話中提出了實現(xiàn)中國夢的路徑:
第一,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和現(xiàn)實充分證明,無論是封閉僵化的老路,還是改旗易幟的邪路,都是絕路、死路。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通往復興夢想的康莊大道、人間正道。要堅定不移地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
第二,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聚力量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要不斷提振全民族的精氣神,永遠朝氣蓬勃地邁向未來。
第三,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我國56個民族是命運共同體。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zhàn)勝的磅礴力量。
三大路徑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構成夢想成真的根本保證,是一個嚴密、科學的理論體系。
第一,她找到了中國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shù),體現(xiàn)了用中國夢這個“一”來整合“多”元社會的執(zhí)政智慧。實現(xiàn)中國夢,將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緊緊聯(lián)系起來;將國家、民族、人民緊緊聯(lián)系起來;將國內的不同黨派、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緊緊聯(lián)系起來。可以說,方方面面都能認可、都能接受。中國夢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找到了在新的歷史時期把全體中國人民思想意識和目標指向高度聯(lián)系、聚集起來的價值紐帶,最具感召力。
第二,她把中國社會的共同理想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地表現(xiàn)出來了,有利于將堅定理想信念落到實處。中國夢的提出,就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內容全部包含、囊括進去之后,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能夠聽得進去、記得住的話表達出來,將復雜的表述簡潔化、抽象的表述具體化、枯燥的表述鮮活化,從而形象、好記、容易接受。這樣,更能激發(fā)中國社會奮斗前行的一種力量。
第三,她為我國的發(fā)展和崛起找到合法性,有利于贏得較好的國際環(huán)境。縱觀人類社會發(fā)展史,英、法、德、美等大國的崛起,無一不是以宏大的國家夢想作為精神引領。實現(xiàn)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也為中國的發(fā)展和崛起找到國際話語證明,有助于減輕“中國威脅論”的負面影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所有理論和實踐,都是緊緊圍繞實現(xiàn)中國夢這個崇高奮斗目標而精進展開的。
“道路決定命運”、“道路就是黨的生命”。
走出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多么不容易,迄今為止,社會主義大體經歷了500多年時間、6個階段的探索:第一階段:空想社會主義產生和發(fā)展。其中最重要的是19世紀初三大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但是,他們共同的局限是唯心史觀,無法找到實現(xiàn)其社會理想的正確道路和社會力量。第二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并把社會主義思想置于這兩大理論基石之上,從而使社會主義實現(xiàn)從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其標志是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第三階段: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并實踐社會主義。先是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后調整為“新經濟政策”,這是社會主義實踐的一項重大探索。第四階段:斯大林時期的“蘇聯(lián)模式”。這個模式以高度集中(權)為主要特征,由于不尊重經濟規(guī)律,最終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嚴重體制障礙。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也想進行一些調整,但在西方等各種勢力強大攻勢下,這種調整偏離了正確方向,終于導致1989年東歐國家先后發(fā)生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遭受了重大曲折。第五階段: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近代中國,各種主義和思潮“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沒能解決中國的前途命運問題。新中國成立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剛開始,我們只能向蘇聯(lián)“老大哥”學習蘇聯(lián)模式,但在實踐中很快就覺察到其局限,提出要以蘇為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毛澤東同志1956年發(fā)表《論十大關系》為主要標志,我們黨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認識。盡管探索艱辛坎坷,但取得的積極成果是極其寶貴的。第六階段:我們黨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過實踐探索,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成功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世界社會主義出現(xiàn)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捍衛(wèi)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chuàng)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形成了科學發(fā)展觀,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回顧社會主義500年風雨征程,搞清世界社會主義的源頭及其演進,搞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發(fā)展,就能明白:我們黨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是怎樣經過反復比較和總結,歷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路的;是怎樣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當格外珍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像定海神針那樣,彰顯其巨大優(yōu)越性和強大生命力,關鍵在于其鮮明的特色。
第一,特在道路上。這條道路最簡要的概括是“一二三四五”,就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分“三步走”、實現(xiàn)“四句話”(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奮斗目標,堅持“五位一體”總布局進行全面建設。
第二,特在理論體系上。這個理論體系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根本思想路線,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發(fā)展的體系;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第三,特在制度上。這個制度始終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的有機結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同依法治國的有機結合,始終堅持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有機結合。
第四,特在內在聯(lián)系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xiàn)途徑,它主要是解決“怎么干”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它顧名思義是解決“怎么指引”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它主要是解決“怎么保障施行”的問題。三者相互依存、無可替代,構成了一個科學、穩(wěn)固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角架”。
第五,特在三者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把成功的實踐上升為理論,又以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還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制度,用以指導和發(fā)展新的實踐。這種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樹常青,日益顯示出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革命理想高于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又強調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高于天”、“立命的根本”,對理想信念強調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第二,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既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真理,也來源于橫向的比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已經或正在作出重大奉獻:一是中國是世界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引擎。建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走完了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發(fā)展歷程,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比重達15.5%,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近30%,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位。二是中國創(chuàng)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我們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70%,被國際社會譽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三是中國創(chuàng)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搭建“一帶一路”合作大平臺,必將為促進世界經濟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第三,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做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忠實踐行者。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離開現(xiàn)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衡量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領導干部是否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奮工作、廉潔奉公,能否為理想而奮不顧身去拼搏、去奮斗、貢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首次提出、2015年2月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講話中準確定位的。她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tǒng)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的事關長遠和根本的頂層設計,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是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fā)展的總戰(zhàn)略。
第一,鮮明的問題導向。任何科學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時代的產物、實踐的產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事業(yè)越前進、越發(fā)展,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就會越多。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面臨諸多嚴峻的挑戰(zhàn),對黨治國理政的考驗之大前所未有。“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正是針對中國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推動解決我國面臨的突出矛盾問題提出來的。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
第二,明確的目標指向。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fā)揮著明確的目標導向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都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根本要求,分別都有具體的目標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fā)揮不同的功能作用。
第三,嚴密的內在統(tǒng)一性。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心,是其他三個全面的引領;全面深化改革是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根本保證。“四個全面”就像是“一鼎三足”,在“三足鼎立”基礎上支撐起中國未來發(fā)展的美好藍圖。
第四,深厚的哲學底蘊。概括地講,有“5大哲學臺柱”支撐:一是“人本觀”。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二是“基石論”。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理論基石。三是“主要矛盾論”。她是針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提出的,是對中國發(fā)展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的科學、精準把握。四是“合力論”。她充分體現(xiàn)了恩格斯提出的“歷史合力”思想,是相互聯(lián)系的“合力論”的重要體現(xiàn)。五是“系統(tǒng)論”。“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治國理政的大系統(tǒng),每個子系統(tǒng)又包括和基于若干小系統(tǒng)。這樣層層深入系統(tǒng)解析,有利于推動實施和貫徹執(zhí)行。
兩大布局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根本聯(lián)系在于:都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大的國情實際,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區(qū)別在于三個方面:一是橫向與縱向的關系。“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對目標任務在各個領域的橫向規(guī)劃,側重于解決“做什么”的問題;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對目標任務的縱向展開,更側重于解決“怎么做”的問題。二是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在各個領域的齊頭并進、全面展開,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側重重點突破。三是“圍繞”與“保障”的關系。“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必須圍繞和緊貼“五位一體”總體戰(zhàn)略布局來實施,同時又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實施起著凝聚人心、劈山開路、引領規(guī)范、保駕護航的保障作用。兩大布局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輪必將披波斬浪,到達勝利的彼岸。
第一,政治意義:體現(xiàn)出大時代的使命擔當和政治擔當。以黨的十八大為標志,我們黨帶領人民開啟了治國理政的新征程。面對矛盾問題交織的時代大考,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畏“硬骨頭”、不懼“火焰山”,堅決推進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觸及盤根錯節(jié)的矛盾,整治長期積累的頑癥,攻克體制機制的痼疾,體現(xiàn)出強烈的使命擔當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
第二,理論意義:回答了新時期怎樣治理國家的重大課題。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切實把思想統(tǒng)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的講話中指出:“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我們黨在全國執(zhí)政以后,不斷探索這個問題”,也“發(fā)生過嚴重曲折”。“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按照什么樣的目標治國理政、怎樣治國理政”的重大課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升到了新的更高境界。
第三,實踐意義:空前拓展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xiàn)實路徑。“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具有雙重巨大效應:一方面,她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道路有針對性地具體化了,從而使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有了更加系統(tǒng)、更加堅實、更加奏效的現(xiàn)實路徑;另一方面,她在縱向上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之間嵌入了一個“傳導杠”,解決了鏈條“斷層”和有力保障問題,從而使“五位一體”建設富有成效地落到實處。
第四,世界意義:為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立起大道至簡的新范式。人類社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個時期以來,世界上相當一些國家和執(zhí)政黨,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甚至造成黨亡政息的歷史悲劇。“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既反映著當代中國的國情,又契合當今時代的世情,因而具有穿越時空的威力和作用,必然成為對當代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具有廣泛借鑒意義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