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杰張華常文慶
1.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研究所;2.內蒙古氣象信息中心
淺談生態環境與農業氣象服務
赤杰1張華2常文慶2
1.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研究所;2.內蒙古氣象信息中心
在面臨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我國正大力推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建設,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挽救自然,挽救生態,挽救環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緩。科學利用現代化氣象地面觀測和多源衛星遙感監測手段,結合農業氣象災害指標和地面實況調查,發展多種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立體化實時監測與診斷分析業務服務。針對干旱、暴雨、洪澇、暴風雪、冰雹、霜凍等主要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開展監測診斷分析業務。為防災減災保護環境提供決策服務。
生態 環境 農業 氣象
生態環境是自然資源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它影響著人類生存與發展,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各地極端性天氣事件頻發,氣象災害呈現出突發性、反常性和不可預見性;出現沙漠擴展、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各地每年不同程度的出現干旱、暴雨、洪澇、暴風雪、冰雹、霜凍等氣象災害情況,人民生命受到威脅,財產損失嚴重,危害極大。環境與氣象、生態與氣象、人與氣象的關系密不可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治理生態環境,加強災害應急管理工作尤為重要。
生態環境中的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不能恢復原來比較穩定的狀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造成結構變化,能量流動受阻,物質循環中斷。就會形成生態失調,造成生態災難。我們都知道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采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超過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長期以來我們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不足,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維護,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部門和單位監管薄弱,執法不嚴,管理不力,致使許多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屢禁不止,加劇了生態環境的退化。
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溫室氣體大量排向大氣層,產生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升高變暖、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據有關數據統計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約20厘米,到本世紀末將上升65厘米,這嚴重威脅到低洼的島嶼和沿海地帶。臭氧層是高空大氣中臭氧濃度較高的氣層,它能阻礙過多的太陽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護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長。人類大量使用的化學物質氟利昂進入平流層,破壞臭氧層,增加紫外線β波的輻射強度。南極上空15~20千米間的低平流層中臭氧含量已減少了40%~50%,北極的平流層中也發生了臭氧損耗。據資料統計分析,臭氧濃度降低l%,皮膚癌增加4%,白內障增加0.6%。土地蛻變沙漠化,人們過渡的放牧、耕作、濫墾濫伐造成大量水分蒸發和流失。土地退化中,水侵蝕占55.7%,風侵蝕占28%,全球每年損失灌溉地150萬平方公頃。人為破壞大自然,使得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由于生態環境的喪失,生物多樣性減少,而環境污染又引發外來物種等原因。
我國自然環境先天不足,水土流失仍很嚴重,水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森林覆蓋率低,生物多樣性減少。受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的影響,一旦原有的環境被破壞,極易造成洪澇、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等災害。改革開放后,健全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大環保法制宣傳力度。強化環境保護執法責任制,保障環境保護部門的執法權力,加強環境保護執法的民主性,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健康發展。我國先后實施“三北”防護林、大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一系列林業生態環保工程,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廣旱地節水農業技術,加強草原和生態農業建設,使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大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努力營造生態環境保護的輿論氛圍,牢固樹立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組織開展多途徑的生態環境保護教育。使全社會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抵制污染,植綠護綠。只有這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早日現實。
近年來,農業氣象服務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農業氣象觀測網絡基本實現了對主要農業氣象要素的專業化觀測,為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和科學研究提供基礎信息;隨著農業氣象業務服務體系逐步發展完善,農業氣象已成為各地發展較早、規模較大,相對成熟的一項重要專業氣象服務。農業氣象預報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服務效益不斷提高,農業氣象產品特色服務增加,農業氣象與經濟信息服務發展較快,已成為農業防災減災信息服務的重要手段。
面對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要求,農業氣象服務業務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農業氣象服務產品有限,針對性不強,時效不高,覆蓋率不足,不能夠完全滿足農業發展需求;農作物生長模擬機理模型尚未建立,農業氣象預報,農業氣象評估起步較晚,災害評估定性多,定量少;農業氣象業務系統集約化、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完善系統,推進生態農業防災減災,保障農業生產生活。
提高農業氣象針對性、精準化的預報預警水平,實現農業氣象預報預警產品多元化。加強監測分析的精細度,合理對現有生態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布局、代表性、觀測內容、觀測項目、觀測方法進行普查。完善監測分析業務,鞏固地下水位、土壤風蝕、沙丘移動等基礎監測業務,提高監測產品的實用性和時效性。鞏固發展生態、農業氣象旬報、月報、季報、年報等情報業務。鞏固發展生態、農業氣象情報信息指標庫與診斷評價模型和機理性評價模型。
加大氣象災害的監測診斷業務,利用氣象地面觀測和多源衛星遙感監測手段,結合農業氣象災害指標和地面實況調查,發展多種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立體化實時監測與診斷分析業務服務。針對干旱、暴雨、洪澇、暴風雪、冰雹、霜凍等主要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開展監測診斷分析業務,為防災減災保護環境提供決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