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秀蕊 楊玉成 李志遠
?
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機制
文/于秀蕊楊玉成李志遠
規范農村土地流轉、激活農村土地要素、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機制,發揮市場調節在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中的基礎性作用,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努力下,堅持發展與規范并生,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取得明顯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農民參與流轉的積極性不高,土地經營權流轉操作機制不規范,市場機制及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信貸扶持力度不夠,等等。應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機制,建議: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土地流轉市場要建立起來,首先要改變農民固有的觀念。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新聞媒體,加大對土地流轉政策和相關服務信息的宣傳。向農民講清楚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是國家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大決策,并不改變原有土地承包關系,使農民吃上“定心丸”,自覺自愿地參與土地流轉。通過政策宣傳、組織引導和周到服務,使農民和其他參與方能夠在土地流轉中達到互惠互利的多贏局面,進而產生示范效應,鼓勵和引導更多的農戶以實際行動參與土地流轉,切實增強其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踐證明,沒有大規模、上檔次、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的帶動,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始終難以突破現有水平。應著力培養能和市場對接,能增加土地價值的能手、專業大戶、合作經濟組織或龍頭企業。鼓勵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能人,受讓農戶流轉土地,集中連片種植,發展規模經營大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農戶持土地入股入。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基地,發展規模經營。積極推行公司(合作社或大戶)+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在公司(合作社或大戶)、基地、農戶之間建立起以誠信為基礎的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聯接機制,充分發揮公司(合作社或大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輻射帶動作用,以此擴大土地流轉的規模,提高土地規模經營的綜合效益,最終達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的。
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要有相應的市場服務體系。一是建立流轉服務組織。形成“土地流出——中介機構——土地流入”的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土地流轉從“散戶——散戶”分散性流轉向“散戶——中介機構——大戶”的市場化、組織化流轉。二是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等多種途徑,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夯實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環境。對已形成規模經營的流轉土地,優先安排土地整理、標準農田質量提升、特色農產品基地、農業綜合開發、水利設施等相關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發展規模經營奠定基礎。三是建立健全調解仲裁機制。依法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切實加強土地承包與流轉矛盾糾紛調處工作,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試點,建立健全民間協商、鄉村調解、區縣仲裁、司法保障相結合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處機制,依法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維護承包農戶與流轉當事人權益。
一是搭建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健全縣(市、區)土地流轉交易市場和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開通土地流轉信息網,為農民流轉土地提供“一站式”服務。村級設立土地流轉信息員,及時收集、反映農戶流轉信息。二是建立價格評估指導機制。客觀公正地評估、發布土地流轉指導價格,促進土地流轉公平公正合理。三是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建立有效的市場準入制度,對進入流轉市場的經營主體的農業經營能力進行資格審查和資信評估。建立風險保障金,降低土地流轉風險。四是創新農民利益聯結形式。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組建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經營權量化為股權,并委托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經營,用市場化手段進行資本運作和資產經營,實現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變,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土地股權轉變,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農民利益的長期有效聯結。五是健全管理制度,規范流轉程序。
綜合運用直接補貼、貨款貼息、參股、擔保、以獎代補等手段,加大對建立土地流轉市場、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轉風險金和農業政策性保險、土地規模經營等方面的財政性投入力度。對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社連片經營500畝以上的,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重點優先扶持,并給予合作社一定的資金補助;對規模承轉耕地100畝以上進行糧食種植的給予財政補貼,這既可以保護糧食種植者的積極性,又能使一批流轉土地最終進行糧食生產。鼓勵長期外出遷入城鎮并有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的農民自愿放棄承包土地,對自愿放棄承包土地并遷入城鎮定居的農民,應享受與遷入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社會保障。建立政策性投資和擔保體系,引導社會和金融資本向現代農業發展集聚,建議組建國有獨資性質的市級現代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整合打捆各類支農資金和土地出讓收益作為注冊資本金,主要參與農村土地整理和土地開發,促進土地規模經營以及農業相關項目投資;提供政策性農業保險和農業信貸擔保服務,通過市場化運作,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流轉行為和農村各類權屬證明質押融資以及利用宅基地、農村房屋等抵押融資進行擔保等。
近年來,城市居民的勞保、醫療、撫恤、退休金、喪葬等社會保障制度正逐步得以完善,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卻顯得相對滯后。正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成為當前土地流轉的現實障礙。要將廣大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就必須改革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農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范圍的覆蓋面,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進而推動土地的合理流轉。第一,建立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第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體制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農村養老保險機制,適度提高參保人員的繳費水平,盡可能地拓寬農村社會保障的籌資渠道。第三,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消除“種田無地,低保無份,就業無崗”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