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斌
?
加快脫貧立法
用法治方式打贏我省脫貧攻堅戰
文/張宏斌
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指出,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我國國際形象。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省扶貧攻堅任務艱巨,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京津周邊,且大多屬于生態涵養核心區,如不盡快解決貧困問題,首都周邊的“斷崖”現象,會嚴重阻礙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與京津的差距也將會越來越大。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開創河北工作新局面,一項必須完成、沒有退路的硬任務,就是2020年前全面解決全省485.5萬貧困人口脫貧問題。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成就。與此同時,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扶貧開發機制創新步伐加快,一些新問題和新情況不斷出現,與新時期扶貧開發任務不適應、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貧開發多年來較為成熟的政策措施也亟待上升為法規,通過立法加以規范和解決。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動發展、維護穩定能力”。因此,加快我省脫貧立法, 用法律護航,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打贏新一輪脫貧攻堅戰,迫在眉睫。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十幾個?。ㄊ小^)制定了扶貧開發的地方性法規。重慶市2010年5月即制定了《農村扶貧條例》,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也先后制定了扶貧條例。其中《貴州省扶貧開發條例》2013年1月通過,共八章六十六條,詳細規定了政府職責、項目管理、資金管理、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立法技術先進,法規體例嚴謹,現實針對性強,實施效果好,走在了扶貧立法的前列。為我省做好脫貧立法工作提供了成熟的經驗。
按照中央要求,結合我省脫貧工作實際,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法規的名稱,建議定為《河北省脫貧條例》,與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確定的新目標、新任務相銜接。明確立法目的不僅是規范扶貧開發工作,更重要的是宣示徹底脫貧的決心和立法原則。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都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條例名稱的變化發映出我省脫貧立法的前瞻性特點,改變過去地方性法規注重評價和教育功能,不注重規范和強制功能的弊端。
二是法規的內容,應當體現與時俱進、勇于擔當的精神。結合河北實際,將脫貧工作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結合起來。在中共河北省委八屆十二次全會確定的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戰略全局中謀劃脫貧工作。
在借鑒兄弟省市立法經驗的基礎上,我省的條例應當在脫貧規劃的編制、項目的確定、建檔立卡、財政資金保障、金融機構扶貧優惠政策、社會脫貧的激勵措施、資金的使用與管理、監督檢查、干部考核以及法律責任等具體條款中,設立更加嚴格的剛性約束指標。有效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目標,實現以訂立“軍令狀”為主的傳統管理模式向以法律約束為主的現代治理模式的轉換。
“無救濟則無權利”,條例應當同時增加行政行為相對人的復議、訴訟的權利救濟條款,暢通人民法院行政訴訟渠道,制定一部“帶牙齒”的法規,保障脫貧對象的權利落到實處。
三是立法的路徑,要克服過去“部門立法”“關門立法”的弊端,真正做到科學立法、“開門立法”。借助京津和省內法學研究及實務界的力量,充分聽取和尊重專家學者的意見,探索向社會購買法律服務的新模式,通過政府采購、招投標等方式確定立法項目和子課題的承擔單位,建立科學的評審評估機制,切實解決我省立法技術落后、立法質量粗糙的問題。脫貧立法事關貧困對象的切身利益,是一項不容試錯的民生工程。同時,脫貧工作又涉及到各地方政府及省直多部門的利益糾葛和政績考核,所以民主立法、“開門立法”勢所必然。立法過程要充分發揮黨派協商、民主協商的制度優勢,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尤其是脫貧對象的意見,制定出一部立得住、能管用、可持續、得實惠的高質量的地方性法規。
四是法規的實施,“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在解決了無法可依的問題之后,有法必依必須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長期以來,對法規實施我們更多采用的是執法檢查組的模式,這種方法固然有其權威性,但也暴露出檢查人員不專業、查找問題不精準、執紀問責不嚴格的弊端。建議今后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聘請第三方中立機構進行法規實施情況的事中、事后評估,依據評估結果由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對責任人員執紀問責。加大對脫貧對象權利松綁的力度,讓政府權力置于法律法規之下,培養各級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執政的意識和素質。
(作者為省政協委員,河北三和時代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一級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