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新
(作者單位: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新媒體環境下的公益傳播
劉 新
(作者單位: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媒體也由傳統媒體發展到了現在的新媒體。新媒體的形式多種多樣,對公益活動的傳播也有很大幫助,但也有很多不利于公益傳播發展的地方。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預防和應對新媒體對公益傳播的不利影響,讓新媒體在公益傳播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新媒體;公益傳播;公益活動
1.1 新媒體的含義
新媒體在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上不同于傳統媒體,其是在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新的媒體形態。目前,關于新媒體還沒有具體的定義,但其在官方、業界和學界有四類主要的界定。第一類是新生代市場檢測機構的定義。一是因技術進步產生的新媒體類型,如IPTV、數字電視、手機電視等。二是已經存在的媒體,如樓宇電視、車載電視等。第二類是國家廣電總局新媒體研究所的定義。主要基于數字廣播網絡,以廣播電視為主的媒體形態,如移動數字電視、有線數字電視等。第三類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的定義。一是以前沒有的,新出現的媒體形態;二是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的媒體系統。第四是互聯網實驗室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基于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數字廣播等機制,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數字廣播電視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腦、電視、手機等設備為終端的媒體。
1.2 公益傳播的概念
公益傳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謀求社會公眾利益,關注、理解、支持、參與和推動公益行動、公益事業,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非營利性傳播活動。
新媒體存在之后,公益傳播的主要形式是網絡,當公益活動在網絡中展開的時候,網民可以在網絡中討論關于公益活動的內容,通過網民的參與,可以將公益活動告知于全世界的各個角落,使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突破地域上的局限。
新媒體雖然是公益傳播的便利車,但是在傳播過程中的很多環節并不能被很好地控制,從而存在很多問題。
1)網民身份的虛擬性及網民情緒化的觀點會使公益活動失去真正的價值。網絡是虛擬的,正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才使網民可以匿名的狀態隨意發表言論,隱式的安全感使參與者進行自我表達時較少顧及到社會規范的約束,比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大家也不必為說錯話負責,所以網民參與網上的公益活動,其輿論缺乏理性,比較感性化和情緒化,有時可能是某種情緒的宣泄而不是真正的參與,這樣就使公益活動失去了參與的真實性和本身的價值。
2)網絡中公益信息難辨真偽,網絡與現實存在差距。現在的社會一個鍵盤就可以將自己所想做的事情通過網絡發表出去,有時候網上的募捐活動或者求助信息只是樓主個人想要賺得點擊量而編造的故事,有些網友沒有經過調查核對就轉發點贊,這些自發性的活動沒有經過精心的組織,大部分都是通過QQ、微信、微博和空間等的傳播,繼而擴散而來,而且網絡不像傳統大眾傳播媒介那樣有明確的輿論導向,大多是你一言我一語的跟風而起,是無數個網民的觀點的匯聚,正因為這樣的言論才使我們感到信息的真實性、自然性,即使是虛假信息也難以分辨。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會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新媒體下的公益傳播也是如此,新媒體讓信息能更迅速地到達世界的每一個地方,它的優勢很明顯,但其附帶的缺陷也不是不可忽視的。我們可以采取很多有效的措施進行防范。
第一,加快科技創新,提高新媒體的先進性。為什么網絡的弊端至今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原因就是網絡上的信息量太大,信息雜亂不容易管理,而且有很多公益信息是通過網民個人的賬號傳播的,它與網民的私人信息摻雜在一起而沒有辦法管理。我們要加強科技創新,建立合法的公眾認可的公益網站或賬號,使公益信息有屬于“自己的家”,這樣網民就能分辨出信息的真假。
第二,國家加強網絡管理,建立嚴格的審查制度。網絡雖然不易管理,但是通過新技術將個人信息和公益信息分別出來會使公益信息的傳播更具真實性,能夠得到網民的信任和支持,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文明社會提供大力支持,也可以提高人們之間的信任度。國家建立嚴格的審查制度可以優化網絡風氣,大大減少了網民的不良跟風行為,從而形成文明上網的風氣。
第三,對網民普及關于網絡安全的知識。因為現在網絡中存在很多詐騙行為,網民在不小心點開的網站中可能就有病毒,也有可能會因為點開的網頁而泄露自己的個人信息,繼而丟失財物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們要給網民普及網絡安全知識,盡可能地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新媒體形式下的公益傳播面臨著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不僅要正確看待所出現的問題,還要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來應對。通過政府的努力、網民的自覺、媒體的管理可以很好地解決新媒體環境下公益傳播所出現的問題,為公益傳播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
[1]高紅波.新媒體節目形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
[2]汪磊,薛婧萌,李靜.新聞傳播新銳點[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