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旭
(作者單位:湛江市廣播電視臺)
淺析民生新聞《第一視線》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韓 旭
(作者單位:湛江市廣播電視臺)
2008年12月15日,湛江電視臺開播了湛江地區第一檔民生新聞——《第一視線》。開播之初,其收視率一直位于全臺節目之首,也成為了最受老百姓喜愛的欄目,但在節目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通過文獻法、歸納法、演繹法等研究方法,總結了四點問題,并提出了四點對策,希望可以為該欄目的長遠發展提供參考意見,使欄目向精品化方向發展。
民生新聞;第一視線;現狀;發展對策
自《南京零距離》開播創紅后,全國各地掀起了民生新聞熱潮,至今,民生新聞都是各地市民茶余飯后的談資。電視民生新聞的興起不過10年的時間,目前,對民生新聞節目,受眾的收視熱情在經歷了初始的高漲之后已漸漸回落,與此同時,民生新聞的一些弊端也已顯露出來,民生新聞陷入了發展的困境。電視民生新聞該何去何從?筆者以湛江市廣播電視臺為研究對象,簡要對民生新聞的現狀和發展談談個人認識[1]。
《第一視線》在湛江市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播出,是一檔民生新聞欄目,節目時長20分鐘,是深受本土觀眾喜愛的“電視晚報”。欄目以關注民生、體恤民情、傳遞民意為宗旨,在內容上堅持以平民視角和人文的敘事手法解讀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關注老百姓的生存狀況,反映政治民主、社會治安、法律公正,梳理社會矛盾,進而促進民生問題的解決,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2.1 解讀政策,及時傳遞與老百姓相關的政策信息
對于一些政策新規,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其實,政策新規的出臺,不僅對老百姓,對地方也有其特定的意義。而民生新聞所要做到就是根據新出臺的新規政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宏觀上把握它的政策意義和對當地老百姓的作用和影響。比如,《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的通知》出臺后,基于湛江是廣東省的農業大市,《第一視線》欄目第一時間就走訪了市區的一些收費站,站在老百姓的角度,關心新政在湛江市的“落地”情況,對政策是否惠及百姓、惠及的幅度等老百姓關心、感興趣的內容進行了詳細解讀。
2.2 為百姓排憂解難,化解社會矛盾
民生新聞不僅要為老百姓提供政策信息的服務,還應積極“干預生活”,直面社會的矛盾。一直以來,臟、亂、差都是湛江市民最反感的問題,為此,《第一視線》在民生熱線板塊針對臟、亂、差的現象做了一系列報道,節目播出后,有關部門加大了整治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 引導當地百姓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傳遞百姓需要的知識
在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所反映的內容中,有許多涉及道德規范,民生新聞所傳遞的這類潛在信息,正是道德教育信息。例如2010年12月4日播出的《交通之行要整治 自覺遵守更重要》,從市區開展的大規模交通整治這樣的背景引出市民不遵守交通秩序的現象,并通過對這些現象進行描述,潛移默化地向市民傳達出不遵守交通秩序是可恥的這一信息,引導民眾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第一視線》遵循明確的定位,具有鮮明的新聞特點,但經過兩年的發展,還是顯露了一些漏洞。《第一視線》若要提高收視率,還要在一些細化問題上下功夫。下文筆者就該節目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了發展的對策。
3.1 記者服務意識不強,采訪過于流程化
節目開播初期,報料線索多、資源廣,基本能滿足欄目的需求,也能篩選出新聞價值較高的線索。但在熱線減少的情況下,因為沒有足夠的報料線索,有的記者就偷工減料,隨便找一些內容,有的和民生新聞的實質內容相差甚遠。例如,以“粵西業余網球團體賽精彩開賽”為標題的這條新聞,內容只講了一些賽況和得獎情況,找了兩個網球選手和活動的主辦領導簡單采訪了幾句,內容非常空洞,與老百姓的生活毫無關系。
針對這種現象,應加強記者的服務意識,使其貼近老百姓,從老百姓的視角出發,挖掘老百姓所關心的話題,報道對老百姓的生活有用、有價值的新聞,真心實意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2]。
3.2 報料熱線無人接聽,新聞線索偏離老百姓
《第一視線》以“做老百姓的新聞”為口號,但對于一些報料電話往往置之不理,任憑電話在一旁響了又響。報料電話是民生新聞的源泉,沒有老百姓的報料,民生新聞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但為什么記者會有這樣不屑的心理?原來報料電話中負面新聞比較多,也有人謊報新聞線索,更有一些人把記者當成了救世主,一出事不找相關部門解決問題,直接就撥打報料熱線,使得記者不愿意再去接聽報料電話。
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接聽電話的記者態度要熱情,還要善于引導對方闡述事實,特別是對一些敏感話題或者投訴內容,記者要慢慢引導報料者講出更多的信息。對于報料的內容,記者一定要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報料內容不能作為事實根據,只能作為采訪核實的依據。
3.3 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傳統,點評可有可無
《第一視線》的主持人,其語言偏向于時政新聞的類型。另外,在每條新聞的最后,主持人的點評往往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屬于可有可無的部分,忽視了點評在民生新聞中的重要作用。點評不僅是主持人對新聞價值的準確把握,更是欄目貼近老百姓、服務老百姓的一種表現形式。
針對上述現象,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需要一種新的、突破以往形式的“播報”和“主持人”模式,主持人要像鄰居和朋友一樣,用熟人的語言、體態,聊身邊的事和周圍的人。點評時,主持人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注意加強節目與老百姓之間的聯系,增強自己語言的號召力。只有真誠、平等地表達,真心實意地和老百姓交朋友,才能換來老百姓的信賴與認同。
3.4 題材狹窄,報道缺乏新意
欄目內容以環境問題、車禍、衛生、時政等題材居多,題材狹窄,缺乏新意。雖說民生新聞是從群眾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新聞,它關注的內容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那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家長里短都可以成為民生新聞的主角,但長期如此,受眾在新鮮感過后,就會覺得無聊,沒有看頭。比如,某段路爛了修路,今天發生在甲地,市民有意見,記者寫了一篇;過兩天,發生在乙地,記者又寫了一篇。這就是平面上的簡單重復。
對此,記者應充分挖掘題材,從以下幾點拓寬報道資源。
3.4.1 社區新聞
在挖掘社區新聞時,記者要深入社區,心入居民,視角下移,身子下傾。從居民的角度加強報道的服務性,以居民關心不關心、滿意不滿意來衡量新聞的得失。記者既要走進社區,又要跳出社區,樹立大區域意識。通過透視社區來分析和觀察千變萬化的社會現象。通過社區新聞來折射社會,傾聽社會生活激發出的細微的呼聲。
3.4.2 財經新聞
現在,我國經濟市場化的程度越來越深入,財經新聞也成了我國媒體越來越重視的報道內容。而且,財經新聞蘊藏著大量的民生內容,比如房產政策、社會保障、銀行降息、投資理財、投資風險等,這不僅是政府關注的重點,同樣也與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這些信息都可以作為民生新聞擴大報道題材的資源,可以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內容。
3.4.3 “三農”新聞
湛江是廣東省人口第三大市,有725萬人,農民人口占了一半還要多。眾多的人口成為了《第一視線》最有力的市場,但因為就近原則或者節省資源,大多數新聞都以城區為主,缺少對“三農”的關注。可農民畢竟是市級電視臺的主要受眾群,而且,從傳播市場運營的角度來看,失去受眾就意味著失去了一切。如果能把鏡頭聚焦到農民的身上,解決農民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這不僅符合民生新聞的本質,貼近民生,也能為收視帶來更多的受眾群[3]。
作為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類節目,其在創辦之初,大多走模仿路線。因此,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在繼承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第一視線》作為地方電視臺,在民生新聞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視線》一定會抓住精品化發展的良好契機,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特色之路。
[1]劉薇.走出民生新聞的誤區[J].記者搖籃,2009(12).
[2]潘圓.開啟民生報道的“尊嚴時代”[J].新聞實踐,2010(5).
[3]董亦民,張建民.融入主流是民生新聞發展的必由之路[J].視聽縱橫,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