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燕
(作者單位:延安市廣播電視臺)
新時代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與思考
雷曉燕
(作者單位:延安市廣播電視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48個字,概括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這一職責和使命對新時代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給我國新聞事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使我國新聞事業蒸蒸日上,在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正確引導輿論方面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對我國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本文針對我國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底線頻頻失守的現象,從政治、經濟、文化及體制四個方面入手,分析了目前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失范的成因,并提出可行的解決路徑,為新時代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提供一些思路。
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職業道德失范成因;路徑分析
近幾年,新聞記者違背職業道德的負面的消息不斷曝出。這不僅關乎新聞記者的個人形象,還影響到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從宏觀角度來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的行為是對其“發揮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用”的使命的褻瀆,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黨和國家的利益。因此,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勢在必行。這不僅是新時代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一個新聞記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何謂底線?筆者認為,對于新聞記者而言,要堅守的職業道德底線有三條:從新聞工作責任方面講,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即不能有意編造假新聞;從新聞工作良心方面講,不能以權謀財害人;從新聞工作理想方面將,不能沖擊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和核心價值體系。這三條底線是對新聞記者最基本的要求。無論何時、何地、何事都不應該逾越。
然而從現實來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新聞記者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受到各種新思潮、新觀念的強烈沖擊。一些信念、意志力不強的新聞記者逾越了職業道德底線,做出了許多職業道德失范的行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急功近利,制造虛假新聞。真實性是新聞報道最基本的原則。有些新聞記者好大喜功,為了吸引受眾,有意夸大、甚至歪曲事實,制造轟動、刺激、煽情的效果。二是收受禮金,有意隱瞞新聞真相。一些私欲膨脹的記者在經濟利益的誘惑面前開始漠視職業道德操守,收受被采訪對象提供的“封口費”后,刻意隱瞞一些新聞事實。三是貪圖享樂,忽視基層采訪。現在的新聞記者普遍不愿意到條件艱苦的基層采訪,熱衷于采訪各種新聞發布會、招待會、產品鑒定會及慶典等。甚至有些基層新聞報道都是被采訪單位提供的通稿,新聞記者對其稍作調整后便拿來發表。
2.1 經濟因素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新聞記者受不住經濟利益的誘惑,產生了“金錢至上”的觀念。他們在工作中把自身的經濟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政治利益、群體利益之上,把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素養拋諸腦后,做出許多職業道德失范行為。
2.2 社會、文化因素
新聞記者要傳播的信息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和核心價值體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樣才能提升我們的社會文化水平。但是,當前人們的價值觀呈多元化、個性化發展趨勢。許多新聞記者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往往通過夸大新聞事實等方式來進行新聞報道。這不僅損害了媒介和新聞記者的形象,對社會文化發展也是不利的。
2.3 體制因素
目前,我國媒體主管部門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操守的管理體制尚不健全,監督不嚴、監管不力。我國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由于缺乏執行力,被一些職業道德素養低下的新聞記者看作是一紙空文,隨意地踐踏,做出許多犯禁的行為。但由于沒有明確的獎懲機制,對這些犯禁的行為也只能聽之任之。
3.1 加強新聞記者自身職業道德修養
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應從新聞記者本身入手,各級新聞傳媒及領導機關應重視對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的教育。通過大力宣傳和培訓提高新聞記者的思想認識水平,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尤其在政治思想建設方面,要加強對新聞記者的政治理論培訓,提高他們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
3.2 構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
對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規范,西方國家已有專門的法律。比如,美國的《記者道德律》。我國雖然頒布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但這個《準則》中都是倡導性和號召性的術語,缺乏法律和行政約束力。從法律層面講,我國對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規范的立法還是一片空白。因此,有必要借鑒西方國家經驗,加快有關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立法,嚴格界定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行為。對于違反者,嚴厲追求其法律責任。
3.3 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
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是強大的。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在網上建立一個專門的新聞記者監督平臺或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監督新聞記者和新聞單位。對于違背職業道德的新聞記者,群眾可以通過監督平臺或機構快速、便捷地進行舉報、投訴,以便相關部門對其進行查處。在社會輿論的有效監督下,職業道德素養不高的新聞記者將無處遁形,從而有效糾正新聞行業不正之風。此外,應建立一個媒介等級信用評價機制,曝光發假新聞的單位和個人,并降低其信用等級。同時表彰表現良好單位和個人,強化激勵機制。
3.4 不斷完善新聞機構內部監督約束機制
通過建立內部監督機制可以使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制度化。一是要建立規章制度,明確規定新聞記者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和工作制度。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了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等。這些內容要細致周密,促使新聞記者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需要強調的是,各級新聞單位的領導要加強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力,不可流于形式。二是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對于工作表現突出的新聞記者,要予以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相反,對于違反職業道德的新聞記者,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予以批評教育、處分。情節嚴重者,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新時代的新聞記者擔負著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崇高責任和歷史使命。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以及新聞事業都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必須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樹立新時代新聞記者的嶄新形象。這樣才能當好黨和政府的喉舌,才能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偉大使命。
[1]曾云.加強新形勢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J].魅力中國,2009(32).
[2]靖海汀.攝影記者的新聞敏感及職業道德[J].青年記者,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