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躍姝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公眾輿論現實可能性
羅躍姝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公眾輿論》一書是由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李普曼先生寫成的,因此在整本書中不難看到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通常會將其與歷史上及其寫作當時的一系列的政治現狀相聯系,這并不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著述,作者在書中提及的主要的理論也是我們曾經涉及過的,但要想真正把握這些理論以及這些理論對當代新聞傳播學的影響,確是值得深思的難題。
公眾輿論;公共事務;自媒體
作者將全書脈絡清晰的劃分成了8個部分共計28章節。讀完全書后在回頭來梳理作者的觀點不難看出,作者在前兩個部分主要是在講述公眾與輿論的客體即外部世界的關系,也是在講環境包括虛擬環境對公眾的影響。接下來從審查和保密制度、交往和機會及時間與注意力和速度、詞語包括清晰度幾個方面來進行了闡述,最后得出了“我們的公眾輿論是通過許多的渠道折射出來的:通過源頭上的檢查與保密,通過另一端的物質與社會障礙,通過飄忽的注意力,通過貧乏的語言,通過渙散的精神,通過無意識的情感從,通過損耗暴力與千篇一律。這是一些妨礙我們進入環境的限制因素,此外還有事實本身的朦朧與復雜,它們共同損害著感性認識的清晰度與公正性,用誤人視聽的虛構替代切實可行的理念,使我們無法對那些有意識誤人視聽的人進行充分的核查?!?/p>
在第一章中作者提到:“直接面對的現實環境實在是太龐大、太復雜、太短暫了,我們并沒有做好準備去應付如此奧妙、如此多樣、有著如此頻繁變化與組合的環境,雖然我們不得不在這個環境中活動,但又不得不在能夠駕馭它之前使用比較簡單的辦法去對它進行重構。”作者提到了比較簡單的辦法一詞,而在筆者看來,如今這個比較簡單的辦法便是媒介了,正如作者所言,輿論如果想要發出聲音,必須利用新聞界加以組織,而非像由新聞界加以組織。作者書中主要探討的是報業那樣的傳統媒體主導的新聞界,在那里輿論發出聲音是很難的,也就是說我們想要利用新聞界來加以組織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在當今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環境下,讓輿論發出聲音我認為不再是難事。傳播主體越來越多元化,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公眾越來越多的發聲,輿論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開始不容小覷,就近兩年來發生的:全民聲討暴力恐怖事件,馬航失事后對真相的拷問等都體現出了互聯網時代下輿論的聲音越來越多的發出甚至被聽見。
在第二部分對外部世界的研究中,作者提出:“我們全都受到了公共事務的影響,但我們全都沉溺于私人事務之中,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有限,不愿注意那些還沒有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意見,而且我們很容易受到不斷的干擾?!痹谶@一點上筆者的觀點與作者有些出入,碎片化的傳播模式下,我們也開始越來越多的去關注公共事務,我們之前之所以不愿意關注不是由于我們的注意力有限而是由于信息的獲取渠道太過于單一,而如今,信息獲取渠道不在單一,網絡信息海量、無邊界,除了報紙和電視新聞,PC客戶端而外,移動客戶端及大量的社交軟件讓我們獲取信息更加的全面和快捷。“澎湃新聞”“今日頭條”等新聞軟件大獲成功不僅僅體現了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發展,更說明當前環境下人們對愿意去關注公眾事務并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如此便捷的條件下,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也急速高漲。
在公意的形成這一部分中作者提到了權威人士及領袖,也就是意見領袖。在民主形象一節中提出了:“人們是根據自己頭腦中未受到挑戰的畫面來構想外部世界的畫面的,他們頭腦中的這些換面是由父母、老師精心銘刻進去的,而且極少被他們的經驗所校正,公眾輿論中的客觀成分極少,更多的是根據臨時的想象?!笨傊髡哒J為,個人無法對超出自我經驗范圍的外部世界產生完全準確的認識,更多的是靠想象和虛擬,公眾輿論其實是被操縱著的。而在這一部分,筆者的看法如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低門檻發言之下,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發聲了,在這個魚龍混雜的互聯網站上呈現出來的是比原來更為真實和全面的世界面貌。我們不在只是能聽到主流媒體這一種聲音了,話語權的多樣化帶來的是更多不同群體發聲,因此我認為在這個環境里面的公眾無疑要更加清醒和客觀,而不是一味地沉默和呆板,在這個信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大數據飛速發展的時代,公眾的刻板成見也會有所收斂,因為他們得到的對同一事物的信息本來就是更加全面,日新月異的。
最后,作者在報紙和有機化情報這兩個部分中指出了面對這樣的外部和內部因素的影響,我們應該如何使輿論擺脫困境的對策。作者指出報紙的形式是顯而易見不夠完美的,報紙始終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因此并不能排除報紙為了贏得公眾而附和民意,更不能排出其歪曲事實來討好和迎合民意。
筆者相信輿論確實能反映事實,但是實現的可能性太弱,而且所耗費的成本太高,真正的專家也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公眾自發在互聯網上就某一公共事件形成討論,而政府也很容易的就能看到不同群體對于這一事件的觀點和意見,所收集到的信息不僅多而且全面,同時節省了材料到達決策層的時間,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更小,因此現在越來越多微博問政的反響都很好。
[1]劉建明.公眾輿論的對峙、理性與話語暴力[J].新聞愛好者,2014(6).
[2]惠春琳.國際關系視野下的公眾輿論[J].新遠見,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