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星
(作者單位:科技日報社)
點閱時代下如何構建“精準可靠”的健康輿論機制
張佳星
(作者單位:科技日報社)
“點開閱讀、閱讀一點”成為時下閱讀的主流方式,受眾習慣的變化給媒體提出新要求,亮點提煉成為媒體人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提煉更要求精準可靠,達到“生動抓人”又“真實全面”的要求,新聞從業者在嚴守職業倫理“軍規”的同時,在業務上精耕細作,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才能構建起擁有引導、監督作用的輿論環境。
新聞亮點;職業倫理;真實;輿論引導與監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隨著信息量的爆增,閱讀越來越“快餐化”,點開閱讀、閱讀一點,都是當下“點閱時代”的特點。受眾方面,讀者越來越以“點”的方式接受新聞;媒體方面,記者、編輯則偏向于選取最閃亮的“點”加工潤色。但由于新聞報道只再現部分事實,文字“失真”頻頻出現,新聞傳播越來越多地因不全面、不準確而被誤讀。
夸大、偏頗會讓新聞這面反應現實的“鏡子”變成“哈哈鏡”,放大、縮小、歪曲了“本真”,當下,常見的失真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1.1 為賺眼球,濫用“重磅”詞語
在新聞報道中,無論“炮轟”還是“互掐”,都是為了吸引眼球,報道者增加了詞語的力度,將本是“追問”和“討論”的強度增加,換成“重磅詞匯”,產生了詞語表達含義上質的變化。
“重磅詞匯”與事實有一定的貼合度,但因為不考慮“度”,一味地加強事件的“沖勁兒”,沖破了底線,最終讓事實變了味。
信息量的指數級增加,使讀者分配給每篇文章的時間越來越少,“讀題識稿、看詞辨意”逐漸成為常態。因此,新聞標題制作時的那個亮點詞匯,決定了一篇稿件的“表情”,這樣的詞語運用時更要牢記一個“度”、一個“準繩”。這個準繩被新聞培訓教材稱為職業倫理的“軍規”,客觀要求準確敘述事實,不夸大其詞,不杜撰事實,不對事實進行文學想象。
1.2 斷章取義,主觀推斷部分見解
以微博、微信為核心的微時代打破了傳播原有的條條框框,傳播源頭幾乎“去中心化”,信息不再以一點為起源、向四方傳播,機構、個人都可能通過轉載、重編輯等形式成為信息源頭,這在加快傳播速度的同時,給“以訛傳訛”更廣闊的空間,
權威“信息源”時常遇到誤報的情況。此前,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回憶自己參加一次論壇會議時表示,“有媒體報道,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說,房地產泡沫在今明兩年內要破。我再一看,內容沒有提到標題的這句話,完全是記者的推斷,有違事實。”用想象替代事實被歸納在“采編業務不規范”而導致的失實范疇。
手機推送資訊功能的日漸強大,新媒體的受眾群成倍增加,這些傳播路徑的快車道,會將“業務不規范”造成的失誤無限擴大,造成網絡傳播的可造假、可包裝、可篡改的負面能力成倍增加,導致“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局面。
網絡環境,給媒體人的“嚴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牢牢把住“真實”這一準繩,輿論在傳播的過程中,會越來越遠地偏離真實。
在“點閱時代”,雖然傳統的新聞傳播手段已被徹底改變,報紙、電視、廣播、微博、微信和自媒體等共同發聲,但不能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不能違背恩格斯對新聞真實的基本要求,“刊載真正的新聞、真實的報道”。
真實不僅是新聞本身的生命,還是以新聞為基礎的輿論監督機制的生命。
一個健康、順暢的輿論機制應該包括爭鳴、辨析、反饋、監督等不同階段,整個過程的推進必須在真實的基礎之上,這就要求報道對象直言不諱、媒體采寫精準可靠。
然而,失真的報道對采訪對象造成的負面影響“首當其沖”。
如果說假新聞是明目張膽的“強盜”,那么濫用詞語、斷章取義就是善于隱匿的“賊”,后者更奸猾,利用“點閱”的易疏漏、會錯意,通過暗示、引導,操縱意念,售販虛假,不經意間侵蝕掉記者的職業誠信,對健康、順暢的輿論機制的破壞是摧毀式的。
一個被破壞的輿論機制背棄了馬克思所提出的“人民對于正義、平等和對文化的自信”。
如何利用“點閱時代”的特點,營造一個健康的輿論機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提到,“只要報刊有機地運動著,全部事實就會完整地被揭示出來”,也就是說,新聞真實的呈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的認知過程,這協調了新聞真實與新聞失效的關系。
這里提到的報刊現在可以體現為網媒、自媒體、報刊和電視等新老媒體。其中新媒體有著更強的“有機運動性”,它們因為傳播迅速、受眾面廣,可以即時更新新聞的動態,給出系列的跟蹤報道,實時給新聞的“真實”全方位立體的展現,從而進一步升華為“求真務實”這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本質要求。
在點閱時代,媒體應以嚴謹的態度、精耕細作的專業精神向擅夸大、易走偏的時代風格迎戰,恪守新聞倫理“軍規”,向公眾、向報道對象傳遞精準的態度,構建起擁有引導、監督作用的輿論環境。在此基礎上,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形成“運動的新聞”理念,體現一個動態的去偽存真的過程。
[1]柳斌杰,蔣建國.新聞記者培訓教材201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趙軍,王麗.關于微時代科普模式創新的思考[J].科普研究,2015(4).
[3]黃顯軍.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倫理[J].青年記者,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