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錚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綜藝節目中國本土化創新探析
顏 錚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雖然我國所引進的很多綜藝節目都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但要看到的是,也有眾多國外綜藝節目在引進之后并未取得較好的收視效果,有些甚至不如其原版的收視效果。文章簡單闡述了我國綜藝節目的引進現狀,探討了綜藝節目中國本土化的具體創新方式。
綜藝節目;引進;本土化
近年來,我國綜藝節目越來越火爆,數量也越來越多,但其中本土原創的節目卻非常少,多數是購買國外節目版權再加以改變而形成的。所引進節目的成功運作確實有利于品牌成熟,促進了其移植后的快速生長,這是不可否認的,但同時也要看到,很多國外節目在引入國內之后因“水土不服”而未取得較好的收視效果。
縱觀我國各電視頻道所播出的綜藝節目,多數都是由國外熱播節目引進再加以改變而形成的,包括最初的選秀類節目《超級女生》,其是由《美國偶像》演變而來;前些年大熱的親子類節目《爸爸去哪兒》,源于韓國的《爸爸!我們去哪兒啊?》,而近期已錄至第三季的戶外探險類節目《奔跑吧兄弟》,則源于韓國的《Running Man》。這些節目在引進之時便掀起了一股聲勢狂潮,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
通過深入研究分析發現,導致綜藝節目引入國內卻并未取得良好收視效果的主要原因是節目“水土不服”,即未進行本土化改造,或是本土化改造未成功,節目內容未滿足當時觀眾需求,節目內容未引起觀眾的共鳴,致使觀眾對節目不感興趣,自然也就無法獲取高收視率[1]。針對這種情況,就有必要對綜藝節目的中國本土化進行創新和改善。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準確定位本土觀眾需求。從本質來上來說,綜藝節目是人們的一款精神產品,節目始終貫穿著觀眾的態度及價值觀,節目所呈現的結果都是為滿足觀眾需求[2]。為此,在將綜藝節目進行中國本土化改造的過程當中,首先要準確定位本土觀眾的需求。如湖南衛視所制作的《花兒與少年》,此節目的宗旨在于“虐明星”,鏡頭當中的明星無不被虐得毫無形象。平時明星離觀眾距離甚遠,觀眾非常好奇明星的自然行為,而節目當中的“虐明星”則將明星的最真實自然狀態顯現了出來,而這正滿足了觀眾的需求。此外,通過這種銀幕的反映,明星的形象也更加真實,使節目更具可視性和立體感,加強了節目的吸引力。
第二,采取本土化的表述方式。節目的表述方式主要包括節目的制作內容及制作方式,節目的表述方式直接影響了節目的受歡迎程度。為此在將所引進綜藝節目進行中國本土化改造時務必要注意采取本土化的表述方式。例如,浙江衛視制作的《中國夢想秀》,其源于英國的《就在今夜》。《中國夢想秀》取得成功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表述方式與原版有所不同。《中國夢想秀》的敘述方式或是以主持人周立波幽默的語言來體現,或是以不同節目主體立場來體現。主持人周立波身上具豐富的中國元素,而節目當中所演繹的各類帶民族精神、民族特色的故事則成為了節目表現我國文化的重要方式。如2013年,節目講述了斷臂女孩楊側佩的故事,她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而她的夢想卻僅是能在上海擁有一間店鋪,以能安心刺繡、做生意來養活自己,使父母能夠安心,她的夢想得到了全場觀眾的關注和支持。這種表述方式既簡單又真實,結合了單一視點及多角度視點,得到了觀眾的認同,使節目更具真實性,加強了節目的感染力。
第三,適當融入本土文化。通過觀察可發現,我國所引進的綜藝節目多為韓國綜藝節目,而歐美等國綜藝節目引入的收視效果并不理想,導致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的差異,因中韓文化存在較多共通之處,相對于歐美綜藝節目來說,韓國綜藝節目當中很多話題及笑點更易被觀眾理解[3]。為此,在對所引進綜藝節目進行中國本土化改造時可適當融入本土文化。如北京電視臺所制作的《紅樓夢中人》,以海外選秀類節目為基礎,結合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而創辦的一檔新型的選秀類綜藝節目,將古典文學名著融入節目當中,既豐富了選秀內容,又是利用現代化傳播手段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體現。
為促進我國綜藝節目的發展和進步,對于國外火爆綜藝節目,我們可學習和借鑒,汲取其成功經驗,但要注意的是,借鑒和引進并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要根據我國觀眾需求、民族文化、國情等進行本土化的創新改造,以使觀眾能理解并接受節目的形式及內容,進而吸引觀眾,從而獲取高收視率,使節目的引進獲得成功。
[1]李泠玥.韓國真人秀綜藝節目的中國本土化探析——以《奔跑吧兄弟》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5(6).
[2]郭艷民,劉培.淺議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模式引進與本土化改造[J].中國電視,2012(9).
[3]李淑慧.綜藝節目的引進與本土化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6(4).
顏錚(1982-),男,遼寧沈陽人,本科,遼寧廣播電視臺,三級導演。研究方向:傳媒業態研究、電視節目研究、傳媒品牌營銷、影視戲劇導演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