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猛
(作者單位:獻縣廣播電視臺)
電視紀錄片編導的情節和細節意識分析
王 猛
(作者單位:獻縣廣播電視臺)
電視紀錄片與一般影片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客觀性,所有元素都是經過慎重挑選的,并通過加入其編導的情節和細節意識來實現自身價值的進階。因此,編導的情節和細節意識的介入對于電視紀錄片非常重要,從最初的選題、素材的確定到后期的制作剪輯等編導的這種意識都非常重要,是紀錄片制作時必不可少的元素。
電視紀錄片;編導意識;真實性
以影片的方式將生活中的真實發生的情景展現出來,即為電視紀錄片。不管是有關政治話題或是文化話題,或是日常生活中值得記錄的真實事件,都可以作為電視紀錄片的素材。電視紀錄片注重題材的真實性與還原時的客觀性,拒絕記錄虛假的報道與傳聞性質的事件,而要想真實細膩、不枯燥地將素材呈現出來就需要編導利用好拍攝角度,放大能直擊人心的細節等,所以在創作一部電視紀錄片時,編導的情節和細節意識的適當介入會使紀錄片更加出色。
在一部電視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編導的地位顯然易見,因此編導的意識充斥在整個制作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1 初期選材環節
選擇、確定題目,然后收集素材是制作電視紀錄片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編導的口味與偏好都將充分體現。因此,編導意識在這一階段決定著整個制作過程的基礎。
1.2 中期拍攝環節
選好題材后,就要進行第二階段的拍攝。這一階段是最重要的,即如何選擇拍攝紀錄片的角度,編導必須通過反復嘗試,并結合自己的經驗來選擇最適合的角度,因此這個過程完全依賴于編導的意識,其編導意識左右著電視紀錄片的層次和自身價值。
1.3 末期剪輯環節
拍攝完成后就進入到制作紀錄片的最后階段剪輯,即剪輯制作。在這個階段中,也是以編導的意識為主導,通過將素材做成故事來編輯。由于電視紀錄片是無劇本的真實拍攝,所以在拍攝過程中,所拍攝的內容也是無法預料的,因此拍攝的畫面與內容往往冗長而雜亂,這就要靠后期剪輯制作發揮作用,而如何剪輯、如何取舍鏡頭則取決于編導意識。由此可見,編導意識在這一階段也必不可少[1]。
在電視紀錄的整個制作階段都需要編導意識的運用,這樣會使拍攝階段的作品真實感人、情節巧妙,使剪輯出來的作品層次鮮明、表達方式多種多樣,讓電視紀錄片以最佳的姿態呈現給觀眾。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依據“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的準則,紀錄片還是要以真實還原為最終目標,若把電視紀錄片比作一道菜,編導意識就像用來錦上添花的調味料或是配菜,不能過度使用、喧賓奪主,影響紀錄片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3.1 電視紀錄片編導的情節意識
一部電視紀錄片的關鍵組成部分即為它的情節,而紀錄片的情節都是客觀發生的事實,是生活片段的真實寫照,在經過編導的挑選與排列之后,作為整個紀錄片的基礎框架,因此編導的情節意識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很大的作用[2]。
情節作為一部電視紀錄片的故事大綱,可以把它比作紀錄片的骨架,它也是讓觀眾堅持觀看的動力,巧妙且合理的情節排列還能夠帶給觀眾啟發,這就是紀錄片的亮點與精髓所在。電視紀錄片大多來源于生活,反映的都是客觀事實,因而其故事情節的發展走向也必須與事實相符,不能人為改編,編導在此起到篩選、截取再排列的作用,取其精華,使情節精簡不啰嗦,并切合主題。換而言之,最終呈現給觀眾的電視紀錄片都是經編導意識介入后的成果。
3.2 電視紀錄片編導的細節意識
如果說情節是電視紀錄片的骨架,那么細節則是電視紀錄片的血肉,它使紀錄片的內容更加飽滿、細致、生動。電視紀錄片中的細節是指某些細微的組成單元,這些小單元聚在一起就能生動地刻畫出一些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成長背景、生活情景等,它可以是人物的某句話、某個眼神,也可以是一處風景等。
與影視劇不同的是,電視紀錄片取材于生活,不能使用虛假情節來博眼球,所以紀錄片唯一的方式就是放大一個個感人的細節,以此來帶動觀眾的感情。因此,細節是電視紀錄片表達感情的唯一途徑,它對于電視紀錄片而言是不可缺少的[3]。而要想在紀錄片中放大細節,著重刻畫某個細節,首先得善于尋找、篩選及捕捉它。總之,編導的細節意識夠不夠敏銳,能不能善于發現細節都很重要,這直接決定了所制作的紀錄片是否真實感人,耐人回味,關系到電視紀錄片的質量。
綜上所述,要想制作一部成功的電視紀錄片,必須有深入人心的故事情節與耐人回味的細節特寫,這些加在一起才能構成一部有血有肉的電視紀錄片,而要達到上述目標,就依賴于編導的情節和細節意識的恰當介入。因此,編導對于情節和細節意識的透徹的理解與恰到好處的運用將決定一部電視紀錄片的成敗。
[1]陳國欽.電視紀錄片:娛樂化追求中的迷失與反思[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2]劉芳,張方敏.透視欄目化背景下的電視紀錄片[J].新聞愛好者,2009(11).
[3]黃顯容,李勤.電視紀錄片創作中的主觀性選擇[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