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凱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新學院)
“互聯網+”時代的廣播影視新格局暨教育新探索
——四川省廣播影視高等教育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綜述
陳 凱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新學院)
2016年12月10日,四川省廣播影視教育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在成都市成都大學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互聯網+’時代的廣播影視新格局暨教育新探索”。與會高校代表結合實踐對“互聯網+”時代廣播影視教育問題進行了充分、全面的研討。本文基于會議的主題演講、論壇沙龍、論文陳述等,對“互聯網+”背景下廣播影視教育的人才培養理論探索、教育改革經驗交流、產業生態現象考察等三個重點話題做了敘述和評析。
互聯網+;新形勢;廣播影視教育
2016年12月10日,四川省廣播影視教育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在成都市成都大學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互聯網+’時代的廣播影視新格局暨教育新探索”。來自省內21所高校的院系領導、專家、教師和研究生代表參加了活動。年會設置了“主題大會論壇”“廣播影視教育論壇”和“研究生學術論壇”,涉及的具體議題如下:
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新形勢、新挑戰,來自省內的各位專家學者從自己的專業領域角度出發,對新形勢下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積極探索人才培養途徑,推動教育理論創新。成都理工大學劉迅教授在題為《互聯網+背景下戲曲的傳承與發展的思考》中提到,戲曲和互聯網融合的關鍵在于戲曲如何進行變革。其措施可從三個方面考慮:其一,要改變傳統模式的觀看形式,著眼于戲曲在網絡傳播的規律進行適應用性變革;其二,要利用互聯網平臺搭建動態的戲曲劇場;其三,要用“互聯網+”的手段結合戲曲傳播,形成一種“戲曲志影片”,作為傳統戲曲的“活化石”加以保存;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常務副院長郭道榮教授以《產教融通——新時代動畫人才的創新培養》為題發表了演講。郭教授將動漫專業連續多年紅牌的原因總結為三個“錯位”:首先是高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錯位,教育與產業嚴重脫節;其次是產業快速發展與動畫理論研究的錯位;再次是傳統觀念與發展態勢的錯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繼續;四川音樂學院傳媒學院院長包德述發表了題為《藝術通識教育對培養傳媒人才的重要性》的演講,他從學生微電影作品效果、廣播影視專業的職業化教育和當下學生的價值取向三個角度,詳細論述了廣播影視人才培養實施藝術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呼吁高等廣播影視教育應樹立融合式教育理念,既高度重視廣播影視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又以藝術通識教育為抓手不斷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播音主持系副主任李丹在其演講《“互聯網+”時代的主持人培養新探索》中提到,全媒體時代具有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和個性化等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從傳播思維到傳播技術都進行變革,要能夠實時捕捉信息并迅速判斷用戶需求,轉變話語方式,熟練運用手機進行小屏直播,掌握吸引力法則,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李立副教授在《從奇觀社會到媒體奇觀:學術研究中的概念》中談到,學者之間的互相啟發、概念和術語之間的借用、挪用和征用以及理論的遷移、改造與轉換均是學術共同體存在和發展的重要表征。在概念借用卻又結合新的時代社會特征進行創造性發展和轉化的理論創新過程中,更具有闡釋性的理論實踐不斷得以生產,并提供的新的觀察視角和理論框架,它有效地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我們所身處其中的當下世界。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深入發展,廣播影視教育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四川省高校廣播影視院系紛紛順勢而動,結合專業特點和學校條件,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嘗試。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院長羅共和教授在題為《微電影、微視頻的發展與高校傳媒教育改革》的發言中介紹了四川電影電視學院三個方面進行的變革:首先是要求所有老師都加強新媒體的素養,其次是要求所有老師在授課之中加強新媒體元素,最后是規?;卦黾佑兄旅襟w行業經驗的老師,強調技術性人才的引進;西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焦道利教授在報告《“互聯網+”時代廣播影視藝術人才培養的改革實踐探索》中詳細講述了學校“互聯網+教育”的有益嘗試。石油大學在確定8門核心課程的基礎上,減少課堂學時增加課后指導,減少必修課程增加選修課程。并配以選修學分制、學分獎勵機制,將三個專業進行混合學習,著重提升學生新媒體運營能力;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常務副院長郭道榮介紹到,成都大學為了應對動畫產業和動畫教育之間的脫節,采取了如下措施:其一,探索泛動畫概念,從多方面進行動畫的探索。其二,引入業內人才組建雙師型教師團隊,和企業共建優質課程和項目;其三,建立以學校為核心的動畫人才孵化園區,打造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其四,實現工作室制度,打造復合型人才;四川傳媒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副院長劉彤副教授在其演講《應用型傳媒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五全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四川傳媒學院為例》中,介紹了四川傳媒學院獨具特色“五全模式”,即以應用型創新創業教育“全面覆蓋”為基礎,應用型創新創業導師“全面雙師型”為保障,通過深入實施應用型創新創業能力的“全產業鏈實訓”和“全方位成果孵化”,實現應用型創新創業教學文化氛圍的“全引領”,將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逐步融入到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主任胡奕顥副教授則在題為《數字媒體時代影視特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新》的演講中提到,川師大影視與傳媒學院從專業認知、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等處著手,進行了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包括進行專業細分、課程模塊設計、加大實踐課程比重等。實行本科“2.5+0.5+1”培養模式,提倡專業競賽、項目模擬、企業實訓等教學方法,強化實踐實訓教學基地建設,構建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和反饋機制。
“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的產業生態發生著劇烈變化,對廣播影視產業的考察是教育實踐緊跟潮流的基礎。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副院長陳佑松教授在《影視研究的新語境》中對一帶一路、融媒體、結構變革等維度做了系統性闡釋。他認為“一帶一路”將給全球影視業的話語權力格局帶來新的可能性,“亞歐影視聯盟”更從概念轉向戰略層面,四川影視業在該格局中的地位順勢突出;四川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張學勤博士在《屏讀模式下傳媒經營新策略》中分析:屏幕的關鍵作用在于“鏈接”。在屏讀模式下,心動與行動之間是零成本轉化。首先,閱讀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屏幕可以實現鏈接,其次,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社交,屏幕可以實現在線,再次,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屏幕可以實現互動。最后,閱讀本身就是一種數據,屏幕可以實現智慧的結合;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博士徐書婕在報告《互聯網+背景下電視傳播創新路徑》中談到,“互聯網+”時代的電視不僅內容上不斷創新,傳播渠道也從單屏到多屏,受眾的跨屏互動更為活躍。新形勢下電視傳播應該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了解用戶喜好和消費習慣,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產品;四川大學博士馬超指出,數字時代的受眾測量數據來源主要有受眾端監測和服務器端采集兩種。但由于受眾的跨屏使用、數據類型的多元化和測量標準的分歧,數字時代的電視受眾測量依然存在諸多挑戰;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碩士孫玉敏在《節日語境下的電影檔期開發》中,詳細解讀了中國電影市場上利用節日進行宣傳營銷的現象,她指出電影營銷不僅只是借助節日氛圍營銷,更是會推動甚至創造節日營銷;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萬馨則在報告《2016國內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模式創新與啟示》中對網絡自制劇的模式進行了詳細分析。她指出,網絡自制劇模式主要體現在互動性革命、為廣告提供新空間、網絡詞語態和娛樂化方式表達等方面。她認為,網絡自制劇的發展應當強化互聯網思維,創新劇制形式,在受眾細分的基礎上重視受眾體驗,增加廣告的趣味性,用電影的結構講好一個故事。
四川省廣播影視高等教育學會,作為四川省內高校廣播影視教育的學術組織及學術交流平臺,在推進四川省高校廣播影視教育及研究的不斷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年會論壇緊緊圍繞“互聯網+”這一課題,結合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討論,內容涉及到廣播影視教育理論探索、教育方式改革和行業生態觀照等方方面面,使與會者均獲得了相應的收獲。本次年會上,各高校代表相互交流改革成果,共同分享廣播影視教育經驗,深入討論產、學、研發展動態,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廣播影視理論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探索,更對省內廣播影視教育發展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陳凱,四川大學文新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