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東龍
(作者單位:濮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簡析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模式
——以汶川地震報道為例
郝東龍
(作者單位:濮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各國之間聯系的日趨緊密,很多本國突發的重大新聞事件會被他國所知曉,因此也嚴重考驗著政府的決策力量與媒體對這些新聞的報道質量。不同的新聞傳播模式所帶來的傳播效果是不一樣的,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模式在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時效性。本文主要探討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模式的含義,并以新聞媒體在汶川地震中所發揮的作用為典型的案例,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來進一步闡述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模式的優勢。
中國特色;新聞傳播;模式
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模式,在總體的新聞思想上,強調堅持為人民服務,堅持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堅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十分重視新聞本身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注重在傳播過程中對社會實際的影響效果,比較重視新聞的正向、積極傳播。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將一些有損國家形象或影響社會穩定的新聞進行專業的處理。相較國外而言,中國的新聞事件曝光率不是很高,然而隨著我國法治體系的不斷健全,目前新聞事件的曝光率已經明顯提升。
2.1 新聞傳播以人為本,充分彰顯了中國媒體的新聞責任
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模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一切的新聞報道都是在尊重民眾對新聞的知情權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真實報道事件的發生進展。汶川地震的破壞性是非常大的,災區人民的受災情況,受災群眾的生活狀況與思想情緒,災后的處理工作等這些問題都是廣大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由于發生災害民眾中普遍存在一種焦慮與恐慌的心理,需要加以正確宣導,因此媒體對新聞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中國的新聞傳播模式是一切聽黨指揮,一切跟黨走,當發生重大災害時,民眾會關注政府及相關領導人的態度,因此中國的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的同時,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國家領導人在災區慰問和安撫受災群眾,以及對抗震救災活動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講話進行報道,同時也會將救援軍隊的災區現場救援情況以及發生的一些感人事跡報道出來,以充分體現黨、政府以及我國的人民子弟兵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血肉相連的關系。
2.2 新聞傳播加強對輿論的引導,有效地影響民眾的力量
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利用各樣的新聞傳播功效,充分印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通過輿論引導有效地增強民眾對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所有信息傳播必須以維護國家的良好形象為根本出發點。新聞傳播的重要作用體現在不但可以滿足民眾對新聞的知情權,而且能有效影響民眾的力量。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又是重情重意的民族,重視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因此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模式更加重視影響民眾的力量,號召全民集體力量的共同參與。在汶川地震當中,中國新聞媒體在媒介中及時地向民眾報告了災情進展情況,將來自災區的一些典型的新聞事件進行真實地報道,而且在整體的抗震救災活動中,針對災區民眾所呈現的思想問題調動民眾充分地參與到各種評論和鼓勵之中,極大地配合抗災救援活動。中國媒體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彰顯了媒介的社會責任,有效地整合了社會資源,極大地鼓舞了軍士的救援士氣。
2.3 新聞傳播服務大局,充分發揮了社會協調作用
中國媒體必須具備一種整體意識和全局觀念,及時制止和消減社會上產生的盲從效應,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情緒進行正確的宣導。例如,在汶川地震發生后的救援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地方官員“貪污救災善款”的嚴重腐敗事件,一時間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多人開始懷疑其他善款的走向,懷疑是否真正用到了受災群眾身上,對此中國媒體迅速曝光國家對案件的處理情況,利用各大媒體把新聞消息傳播出去,讓民眾知曉國家對這些違法亂紀的行為嚴懲不貸的決心,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
汶川地震中中國政府對于危機的化解和處理,見證了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模式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新聞思想的重要性,證明了國家掌控下的新聞媒體發展模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及時公開信息的新聞媒體傳播模式的影響下,極大地實現了媒介與公眾群體之間的互動,從而使廣大人民群眾在得知災區的情況后紛紛援助,在降低地震所造成的損失的同時,也有效地凝聚了整個國家的力量,彰顯了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模式所存在的巨大優勢。
[1]董天策.民生新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6):88-95.
[2]田雷.融媒時代中國特色的新聞教育觀[J].當代傳播,2013(6):82-83.
郝東龍(1988-),男,河南濮陽人,在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學。作者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研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