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娟
(作者單位:湖南日報社)
黨報時事編輯應樹立的三種意識
肖麗娟
(作者單位:湖南日報社)
時事新聞是黨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作為一名黨報時事編輯,需樹立三種意識:守土意識、創新意識、讀者意識。強化守土意識,做到“守土有責”;增強創新意識,力求出彩出新;樹立讀者意識,真正讓人民滿意。
黨報;時事編輯;守土意識;創新意識;讀者意識
時事新聞是黨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增強黨報時事新聞的權威性、可讀性和貼近性,是黨報應對激烈的新媒體挑戰、實現慢中取勝的重要法寶。如何增強時事新聞的權威、貼近、可讀,筆者認為,黨報時事編輯需樹立三種意識:守土意識、創新意識、讀者意識。
提倡“政治家辦報”,新聞工作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輿論導向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導向錯誤,誤黨誤國誤民等論述,充分體現了我黨對新聞輿論導向工作的高度重視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復強調新聞輿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2。在第十七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他再次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
因此,一名合格的黨報時事編輯,首先要強化守土意識。堅持政治家辦報、確保政治方向正確,堅持黨性原則、對黨絕對忠誠,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強化守土意識,黨報時事編輯要有大局意識、紀律觀念和很強的政策理論水平。黨報時事編輯必須以新華社電稿為稿源,稿件選取必須著眼大局,有所取舍。要從充分體現黨和國家政治主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國內經濟政治社會建設成就的角度選取編發電稿,將高端主流新聞做到位,為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和良好國際形象塑造,提供有力輿論支持,真正彰顯地方黨報的嚴肅、權威和大氣。
強化守土意識,黨報時事編輯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素養。主動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當前,尤其要重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消化把握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加強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整體布局的學習,加強對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學習領會,加深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認識,對供給側結構改革、簡政放權、脫貧攻堅、司法體制改革等中央重要工作部署,要有理論和實踐的學習思考,真正當好黨中央重大決策的光榮宣傳員和傳遞者。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黨報應對激烈的新媒體挑戰、實現慢中取勝的重要法寶。時事新聞稿源都來自新華社,容易同質化。因此,增強創新意識對時事編輯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使時事新聞出彩出新。
首先,要創新時事新聞的標題。標題是新聞之“眼”。當前,人們生活工作節奏加快,大家讀報已進入讀題時代,好的標題能吸引讀者眼球,引導其繼續深入閱讀。相反,平淡無奇、生硬無趣的標題,往往會使新聞內容被讀者一眼帶過,并隨手把這份報紙扔在角落。長期以來,時事新聞標題一定程度上存在官話多、套話多、虛話多的問題,讀者從讀標題中看不出新聞實質、新穎感人的內容。因此,創新時事新聞標題,就要解決以往標題常見的長而無味、虛而不實、生硬不生動的問題,力爭使時事新聞標題準確、生動、簡潔、傳神、搶眼。
時事編輯在閱讀新聞稿件時,要洞察稿件的“新聞眼”和讀者的關注點,將其準確做成標題。同時,對標題中可有可無的文字要大膽刪除,充分發揮引題和副題的作用,使標題的準確和簡潔有機統一。
要善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對偶、夸張、對比、設問或反問等,讓標題生動活潑傳神。2009年1月7日,俄羅斯以烏克蘭“偷氣”為由完全中斷烏克蘭輸往歐洲其他國家的天然氣。當天新華社電稿的標題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天然氣糾紛進一步加劇》,該標題長而四平八穩,沒有體現稿件的“新聞眼”和讀者的關注點,湖南日報時事編輯在認真閱讀稿件后,巧妙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用《俄烏“斗氣” 歐洲“斷氣”》做稿件主標題,整個標題簡潔、生動、傳神、搶眼。
其次,要創新時事新聞的內容。新華社電稿一天就有兩三百條,而一個時事版一般只能容納10多條稿件,因此,時事編輯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對能較好體現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利益的稿件,對讀者關注度高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稿件,對本土性強的稿件,對深度稿件如新華視點、新聞分析、國際觀察等,要濃墨重彩處理。通過編輯組合、政策解讀、背景資料鏈接、搭配大氣圖片等方式,將這些稿件做足做透做深做大,不斷提升時事新聞的“吸附力”。對于讀者關注度不高、與老百姓生活關系不大的稿件,要惜墨如金,弱化處理,騰出版面,增加版面信息量。
再次,要加強時事言論稿件的采寫,使內容具有特色和獨創性。重視時事言論是湖南日報的傳統和優勢。在以往《國際隨筆》《今日觀察》欄目的基礎上,湖南日報于2012年創辦了《天下微評》欄目。《天下微評》稿件導向正確,觀點鮮明、短小精悍、文風犀利、視野寬廣、時效性強,已成為湖南日報叫好叫座的欄目。2016年美國大選,備受關注。湖南日報時事編輯及時發聲,分別于9月15日和9月28日刊發天下微評《“比爛游戲”扇了美式民主一巴掌》《一場同臺互黑的“政治秀”》,揭露美國選舉的亂象和美式民主的局限,受到了讀者廣泛好評。
最后,要創新時事新聞的版面。要通過版式創新、圖片處理、字體美化、色彩線條、適當留白等手法,增強時事版面的視覺沖擊力。具體來說,要堅持“圖文并茂、兩翼齊飛”的方針,讓新聞照片成為整個版面的“美味佳肴”。要注重各種新聞體裁的選擇和搭配,如綜合運用時事消息、言論、通訊、深讀等新聞體裁,讓整個時事版面內容豐富、體裁齊全。同時,還要利用色彩線條、適當留白等方式,讓整個黨報的時事版面美觀大方、清新自然、莊重活潑。
讀者是新聞工作者的衣食父母。因此,時事編輯要樹立讀者意識,真正讓時事新聞為讀者所喜聞樂見。
首先,要轉變觀念,破“媒體本位”,立“受眾本位”。少數時事編輯習慣采取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運用灌輸式的方式對群眾進行說理說教,群眾很反感,應有的宣傳、引導、傳播效果也達不到。因此,合格的時事編輯就要研究讀者,服務讀者,充分了解他們的閱讀需求和關注焦點,把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話題如物價、教育、醫療、社保、交通、房價、稅收與環境保護等,作為時事報道的主攻方向,真正做到心中有群眾,筆端有百姓。
其次,要加大“民生新聞”的報道力度。作為新聞媒體,扭住了“民生”,就是把握了新聞發展趨勢。因此,時事編輯要加大對“民生新聞”的報道力度,讓“民生新聞”成為整個版面的亮點。民生新聞,就是要把新聞報道的立足點放在百姓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等日常生活中,為百姓的生活提供服務。當前,時事編輯要將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社保、就業、房價、稅收與收入分配等民生問題強勢報道,把相關稿件做大做足做透。
注釋:
1.邵華澤,于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在當代中國的運用和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
肖麗娟(1982-),女,漢族,湖南婁底人,法學碩士,時事責任編輯,研究方向:時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