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瑜
(作者單位:武勝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淺談如何建設完善的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
周錦瑜
(作者單位:武勝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的建設,不僅能提高農村的發展水平,而且能讓農民有更多了解政府政策信息、農業經濟信息、村內事務信息的渠道,能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提高農村整體建設水平。而在總體“村村響”應急廣播系統建設過程中,需要明確建設方案、完善技術模式,并加強總體工程建設管理,保證工程建設的科學性、有效性,提高廣播覆蓋率。
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技術模式;覆蓋率
近年來,在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和農村經濟開發政策的影響下,文化建設步伐逐漸加快,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長。在此條件下,為加強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加大政治政策和農村發展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村總體建設水平,應急廣播“村村響”建設被提上日程。
作為一項惠民、利民的文化服務政策,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的建設主要由前端部分、傳輸部分和接收部分三部分組成。前端主要用于廣播節目編程的控制以及廣播信號的混合輸出;傳輸部分主要將廣播的內容和控制信號通過無線電波傳輸到各村的廣播裝備;接收部分則主要是各村設置的接收機、擴音器或者個體收音機等。
通過“村村響”廣播系統的建設,能實現廣播系統自動化工作,提高對農民群眾的服務水平,實現對縣、鄉鎮廣播站廣播信息的實時轉播或者搶險救災信息的及時播報,為農民群眾及時了解國家政策信息、了解農村現有經濟發展信息、了解村務相關的各類生活信息等提供渠道,促進整體農業發展和農業建設水平提高。尤其在引導農民及時了解自然災害、做好農村防護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1 方案擬定
為保證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的建設水平,在項目建設之初,廣電部門需要結合國家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結合現有農業發展政策,積極尋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同時,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訂科學的建設方案,以便各方責任落實;加大“村村響”項目作用的宣傳力度,提升各級地方政府和農民對該項目建設意義的認識,以促進項目建設順利進行。
2.2 技術模式
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建設模式,有傳統模式、智能模式以及IP模式3種。
傳統模式主要應用于無線、互聯網以及有線均無法實現全面覆蓋的地區,通過傳統廣播擴音系統在村內的架設,幫助村民及時了解村務信息,便于應對自然災害以及村內緊急事務。
智能模式也分為有線模式、無線模式和有線無線共建模式。其中,有線模式將音頻信號與電視信號混合,通過廣電部門在鄉鎮設立調頻廣播信號進行信息傳輸,而農民通過收聽設備接收廣播信息。無線模式通過高山無線發射臺進行信號接收和調頻編碼處理,并在無線信號覆蓋區域內利用揚聲器進行信息廣播。有線無線共建的模式則主要針對有線和無線均無法全面覆蓋的區域,通過有線信號接收系統和無線信號接收系統的相互補充,實現廣播系統的有效建設。
IP模式主要是利用電信網絡在農村中建立的網絡終端進行廣播信息的接收和處理。尤其在應急狀況發生時,可以利用RDS尋址系統或移動通信網絡GPRS/GSM電話等播報緊急情況,實現對村內收擴設備的有效控制。
以筆者所在區域為例。筆者所在區域主要使用傳統技術與智能技術相結合的模式,可實現系統編碼尋址,并能利用調頻廣播方式實現尋址控制,保證即時播報如自然災害等一類應急廣播信息。同時,其所具備的電話插播功能、IP功能等,也能實現對廣播信號的及時捕捉和信息轉碼,保證人們能及時接收與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建設等的相關信息。
2.3 工程管理
為充分發揮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需要從爭取政策支持、加強設備監管、促進作用發揮和強化管理體制角度出發,提升系統建設意義。
首先,為提升“村村響”系統覆蓋率,廣電部門需要向相關政府部門爭取更多的項目建設政策支持以及項目管理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支持;其次,在設備應用過程中,需要責任到人,強化對“村村響”系統工作的監察和監管,保證設備不會被挪為私用,或被人為損壞等;再次,需要加強廣播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村村響”系統的廣播水平,并需要加強對惠農政策的解讀,制定嚴格的廣播宣傳時間表,保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有序展開;最后,需要強化“村村響”系統管理體制,深化播報人員、鄉鎮機關領導人等對該項系統作用的認識。
農村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建設是在國家領導下,由地方開展的惠民工程,能及時向農民傳達農村建設的相關信息,了解農民有關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等的相關意見,促進農民和地方政府有效溝通,實現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有效引導,這對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提升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胡正榮,李繼東.中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目標與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2]杜國柱,程征.“村村響”農村廣播系統 應急廣播在農村廣播中的應用[J].衛星與網絡,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