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晶
(作者單位:濱州電視臺)
黨建專題類節目的生存發展之道
吳 晶
(作者單位:濱州電視臺)
黨的建設是黨的“三大法寶”之一,電視節目因其受眾廣泛、傳播信息生動直接的特點,在黨的建設和黨建宣傳報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黨建類電視節目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如何推進黨建類電視專題節目更好地發展進行探究。
黨的建設;黨建節目;生存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當前,在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的現實狀況下,加強黨的建設緊迫性更強。電視媒體作為基層黨委、政府的宣傳主力軍,在黨的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當今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內容和形式的黨建專題類電視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相對較低,因此有必要結合新形勢下觀眾的收視需求和黨建宣傳重點,對提升黨建專題類電視節目制作水平的對策措施進行探究。
1.1 存在“教材化”傾向
黨建專題類電視節目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這是其區別于其他專題節目的根本特點。但是,在當前的黨建專題電視節目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教材化”傾向,對節目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比較重視,但是對節目的藝術表現力和內容缺乏足夠重視,甚至為了實現宣傳教育的目的,為了突出節目的教育功能,刻意將生活中的一些真實形態進行了刪減,沒有展現任何藝術表現形式就試圖將創作者的主觀意圖強加給觀眾,使觀眾產生了抗拒心理。
1.2 感染力不強
在當前的電視發展環境下,黨建專題電視節目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造成播放頻率較低,單次播放時間短、播放間隔周期長,且節目的選材和主題角度比較單一、板塊化痕跡明顯,大部分黨建專題節目像電教片一樣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宣傳層面,缺乏對深層次問題的挖掘和分析,對觀眾而言缺乏足夠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1.3 形式相對落后
基于黨建專題電視節目的特點,需要節目整體上表現嚴肅、穩重的風格,但在實際的編導播放中,大都存在過于穩重、不夠靈活的特點,如在節目主持人的形象設計和播報方式上缺乏足夠的靈活性,在展播中也沒有像各類新媒體一樣的互動交流平臺,讓觀眾感覺高高在上,缺乏足夠的親和力。
2.1 創新黨建類專題節目的內容
黨建類專題節目在制作內容上要更加貼近觀眾。在當今全媒體時代下,觀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黨建類專題電視節目要贏得觀眾的喜愛,首先要在內容上下功夫,積極選取地區黨建工作中涌現出的好典型、好經驗和好做法,特別是要對基層黨組織、黨員隊伍建設和先進黨員的事跡等進行宣傳報道;在貼合黨建工作主題的基礎上,要針對觀眾的觀賞需求,適當進行內容的充實和完善。但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內容擴充的界限和原則,防止專欄節目變成“大雜燴”,脫離黨建主題。黨建專題節目不僅是針對黨務工作者和基層黨員的,還要吸引盡量多的群眾觀看,加強群眾對黨組織和黨員的認識,使群眾通過節目的熏陶和影響更多地了解黨的政策、知識和黨員隊伍,增強黨的凝聚力。黨建專題節目的內容其實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這就要求編導人員在節目制作中要充分考慮觀眾的收視需求,堅持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原則,讓電視節目的內容更加容易被觀眾接受。
2.2 創新黨建類專題節目的形式
黨建類專題節目在形式上要注重吸引觀眾。針對當前節目較多采用電教片類型的播放形式的問題,特別是較多的采用主持人介紹節目內容、畫面加同期聲的播放形式,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創新。例如,在黨課教育等專題節目中,可以借鑒各類訪談節目的特點,將節目錄制現場安排在黨課現場,通過電視節目中知識講授者與聽課者的良性互動,提示界面觀賞效果,往往比單一的專家講課形式更加易于接受;在黨建知識普及類節目中,可以開展短信平臺或是微博、微信平臺與觀眾互動,利用有獎競答、觀眾抽獎等方式吸引觀眾參與;在先進黨員事跡宣傳中,可以將黨員本人及相關人員邀請到錄制現場,通過現場交流的方式使觀眾更加直觀、全面的了解先進人物的事跡。
2.3 創新黨建類專題節目的風格
在節目風格上,要在盡量在確保嚴肅性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生動靈活的錄制節目,特別是傳統的主持人以嚴肅面孔主持節目的方式使節目演變為主持人給觀眾上課,觀眾肯定不愿意接受這種節目方式。因此,要適當地“軟化”節目主持風格,通過靈活的表現方式和主持語言,提升節目的感染力。
當前,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下,黨建專題節目特別是電視類節目在黨建宣傳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要針對當前該類型節目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針,不斷創新黨建電視節目的內容、形式和風格,增強節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親和力,更好地發揮黨建專題節目的作用。
[1]黃崇姚.主持人在電視節目改版中的核心地位[J].青年記者,2009(17).
[2]王朋進,劉斌.美國法治類電視節目案例研究(一)[J].中國電視,2008(12).
[3]于秀麗.淺析黨對新媒體的建設、運用和管理策略[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