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芳
(作者單位:衢州廣電傳媒集團)
最能體現電視傳播特色的新聞現場報道探索和分析
黃宏芳
(作者單位:衢州廣電傳媒集團)
新聞現場報道是提高新聞收視率的重要環節,大多數新聞現場報道都以貼近生活、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題。新聞現場報道體現出電視傳播的特色,不僅可以提高新聞的質量效果,確保新聞的可信度與真實性,而且有利于縮短新聞現場報道和人民群眾的距離。要想讓新聞現場報道體現出電視傳播特色,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必須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對新聞現場進行有效的把握。本文以江山市廿八都民俗文化村開業為例探索最能體現電視傳播特色的新聞現場報道,并提出個人建議。
電視傳播;新聞;現場報道;記者;采訪;分析
最能體現電視傳播特色的新聞現場報道具有短小、真實、靈活和好駕馭等特點,這種新聞形式能夠貼近群眾生活,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與心聲。但是,新聞記者要讓新聞現場報道充分體現出電視傳播特色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對新聞現場進行有效的控制與把握。本文從提高記者的專業素質和控制好新聞現場兩個方面來舉例分析最能體現電視傳播特色的新聞現場報道的途徑。
1.1 加強記者的語言表達能力
播報現場新聞,記者首先要具備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了解新聞背景,在短時間內打好腹稿,抓住關鍵內容,加深記憶,在描述新聞事件的過程中多使用口語和單句,不能重復解說詞。例如,2016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新聞記者在采訪江山市廿八都民俗文化村時,先介紹江山市廿八都民俗文化村正式開業,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相結合,環境優美,交通便利,仿古建筑與特色小吃形成了獨特的當地特色文化。記者對小吃店的廚師與服務員進行采訪,向廣大群眾展示他們制作銅鑼糕手藝,記者親自品嘗廿八都美食,對此贊不絕口,短暫的新聞現場報道在真實的情景和精煉的語言描述下充分體現了電視傳播特色。
1.2 提高記者敏銳的觀察能力
讓新聞現場報道體現出電視傳播特色,記者必須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對每一件事物進行仔細的觀察,汲取現場畫面的價值,出鏡記者不僅要用簡練的語言來描述現場,還需要通過演示與體驗等方式來促使新聞現場報道更為生動化、形象化和具體化。例如,“五一”期間,江山市廿八都民俗文化村槐花盛開,柳絮紛飛,記者就撲捉到了這一場景,在拍攝槐花與柳絮時,記者用“槐花飄香,柳絮紛飛”來形容這一動感畫面,并指出平日大家看到的槐花幾乎都是白色,而廿八都民俗文化不僅種有純潔的白槐花,而且有典雅的紫槐花,紫色的槐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緊接著,記者對自然公園進行了介紹,并采訪前來觀光的游客,增加了新聞現場報道的真實性。
1.3 記者須具備敏捷的反應能力
提高新聞現場報道的效果,記者必須具備敏捷的反應能力,能對現場進行階段性與連續性的介紹與采訪,在采訪廿八都民俗文化村時,記者先介紹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接著隨意采訪小吃店的廚師,并親自品嘗廿八都美食,通過采訪小吃店的顧客來贊譽特色小吃銅鑼糕,最后,記者介紹了江山的傳統歷史文化背景。在這三個階段中,記者通過現場講解與出鏡采訪有效推動了新聞現場報道的生動形象化;同時,讓新聞現場報道起到了傳播旅游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作用。
2.1 做好準備工作
對新聞現場進行有效地控制與駕馭需要在采訪前做好準備工作,深入了解新聞背景,不僅可以通過搜集資料,現場采訪與調查來詳細介紹新聞事件,而且要選好典型事物和最佳位置播報新聞事件的發展動態。在廿八都民俗文化村的新聞現場報道中,記者提前了解了廿八都的地理位置與傳統文化,接著指出2016年4月24日江山市廿八都民俗文化村正式開業,為“五一”小長假提供了優美的旅游勝地。記者通過簡單介紹江山市其他文化和旅游景點,為播報廿八都民俗文化村的新聞做好了鋪墊,不僅向更多人民群眾展現了廿八都民俗文化村的優美景觀和文化特色,而且有助于讓群眾了解更多的廿八都文化和旅游景點,起到了傳播文化、開發旅游資源的作用。記者在展示江山市廿八都古鎮時,選取了最佳拍攝位置,結構清楚,畫面唯美。
2.2 樹立現場意識
樹立現場意識是提高新聞現場播報效果的關鍵因素,記者要靈活應對現場的情況變化,反應須敏捷,串詞時間不能超過20秒,而且要突出自己在新聞現場的重要位置,用精煉的語言和自身真實的感受與體驗為廣大觀眾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新聞現場報道中,可以使用“我看到……”“我現在聽到了……”“這里是……”等語言表述類來提高新聞現場播報的真實效果。在廿八都古鎮民俗文化村的新聞現場報道過程中,記者曾經說過:“這里是廿八都古鎮民俗文化村最原始的公園,公園里綠樹成蔭,百鳥歡唱,流水潺潺,滿園的花香令人沉醉”“我現在看到不遠處的文化禮堂人頭攢動”等,通過耳濡目染的播報方式增加了新聞現場報道的真實性與可信性,拉近了新聞現場報道和人民群眾的距離。另外,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要熟知自己要傳達什么消息,要積極地融入現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和親身體驗把現場氣氛帶給觀眾,全面提高新聞現場報道的可信度與真實效果。
2.3 加強組織能力
讓新聞現場報道充分體現出電視傳播特色,記者必須加強自身的組織能力,充分 借助群眾的力量來突出新聞的真實效果,加強新聞的真實感,在采訪中,記者要靈活運用群眾的語言,通過群眾之口來促進雙重信息交流,調動群眾的參與感,使新聞現場報道富有親切感與生活特色。人民群眾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播報這方面的新聞可以推動新聞現場報道步入生活化,記者在向美食店老板請教廿八都古鎮特色小吃“神仙豆腐”的做法時,由廚師告訴記者“神仙豆腐”是用山里一種樹葉的汁做的,吃的時候放點油、醋、鹽,入口即化,特別好吃,廚師做好“神仙豆腐”之后,記者親自品嘗,吃完第一塊“神仙豆腐”就流露出滿意的微笑,并對此贊不絕口。接著記者對前來品嘗“神仙豆腐”的幾位顧客進行采訪,通過顧客之口見證了“神仙豆腐”的美味名不虛傳。這種播報方式不僅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縮短了新聞現場報道和人民群眾的距離,而且傳播了美食文化,為廣大觀眾營造了身臨其境的參與感。
新聞現場報道是提高新聞收視率的重要環節,其主題是貼近生活、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從而有效加強新聞消息的真實性、親切感與生動形象化,縮短新聞現場報道和人民群眾的距離。要讓新聞現場報道充分體現出電視傳播特色,首先要提高記者的專業素質,記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其次,記者要能控制好新聞現場,在采訪前做好準備工作,深入了解新聞的背景,樹立現場意識,并加強自身的組織能力。
[1]馮德兵,高萍.徘徊在“現場”與“演播室”之間——BBC《十點新聞》與央視《新聞聯播》播報結構比較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4(1).
[2]王樹慧,王華棟.淺論電視記者在新聞現場報道中的行為把控[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21).
[3]林奇.如何讓新聞照片“傳遞”出聲音——利用視覺元素還原新聞“現場聲音”[J].中國記者,2011(8).
[4]宋思霖.前論地方電視臺出鏡記者如何更好地駕馭新聞現場[J].電影評價,2010(16).
黃宏芳(1979-),女,浙江開化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訪。